..续本文上一页没有过失?要怎样修行才能三业清净?”这个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你勤修戒定慧,身语意业就没有过失了;息灭贪嗔痴,贪嗔痴不单没有了,而且过失也不生了,这就是菩萨能得到三业无过失的一种方法。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这个“云何”上边,还应该有“菩萨”两字,不过翻译经典的人省文,没有加上“菩萨”两字,就用上边这个“菩萨”两个字贯串到下边这一句。我们研究经典的,应该知道这一段文还是说菩萨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语意业清净了,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破坏它。这要怎么样?就要有“坚、诚、恒”。菩萨修行要有坚固心、诚心、恒心,不要再被染污法把身语意业破坏了。菩萨修行要时时刻刻都特别谨慎身语意三业,不造一切恶,愿修一切善。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再问,菩萨得怎样才能得不毁犯身语意清净呢?前边是不能破坏身语意。这个是不可毁犯。破坏,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来破坏;毁犯,就是自己有时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三业不清净。这得怎么样?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毁犯身语意业了。
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菩萨得怎么样才能得到不能破坏的身语意业,修得清净身语意业,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坏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我们人发心,有的时候发了几天就退了。譬如发心修道,或者修习坐单这个法门;修习坐单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么样也觉得没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边这个大个子,他也坐单,他说:“坐单的人应该把床搬走了,若有张床,坐到那儿就想躺著;若没有床,想躺也没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练习坐单就有这么个感觉,有这么个经验。那么想要躺著,这就是退转了;虽然有床,又不躺、又不卧,这是不退转。身语意本来是清净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过错。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语,无论哪一个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觉中就打了妄语。打了妄语,还要给自己做一个辩护律师,说:“我不是打妄语呀!我这是说方便语。”自己给自己辩护一下。你看,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气,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这都是退转。
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不可动,就是不可摇动。身语意业修持得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任何的境界来了,都不会摇动自己的身语意,所以就不会造恶业了。
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了:一切修行的菩萨,怎样才能得到这种殊胜的身语意业?他不单不造恶业,而且还成就善的功德、殊胜的功德。
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就是把染污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
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染污的身语意业?没有染污就是清净,也就是前边所说的那个清净,你染污心没有了,也就是清净心了。
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那么菩萨发心,怎样才能得到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帮助身语意三业清净。人为什么造恶业?就因为般若智慧不现前。般若智慧不现前,愚痴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身语意业也都不清净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来领导身语意,自然就会清净,也自然就会聪明有智了。
C2、后十别明分五 D1、一段明异熟果 D2、四段明士用果
D3、二段明离系果 D4、一段明增上果 D5、二段明等流果
今D1、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得堪传法器”。
云何得生处具足:这是说菩萨修行,怎样才能得到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圆满道果了?怎样才能这样?就是要去修行。生处具足,就是这一生成佛了。
种族具足:这就是生在尊贵的家里。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罗门、做生意的、要饭的。要饭的这种贫贱的种族,印度的庙里都不准他们进去拜佛,说他们太邋遢,太贱了。在印度,种族的观念很重,甚至于贫贱的种族要走那贫贱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别得这样子!那么种族具足就是生尊贵家,不生到贫贱的家庭,要饭的家庭。
我这次到亚洲来,首先是回到台湾,见著台湾我们的同胞,非常欢喜!以后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个时期,打了一个佛七,又到了泰国。泰国的天气非常地炎热,比台湾这儿热得厉害,真有点过不惯那么热的生活,所以我说快点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见的是什么呢?就是满街都是饿得面黄肌瘦的要饭的。这要饭的有多少?有苍蝇那么多。你坐著车从街上一过,前后左右就满了,都是要饭的,伸著一个碗,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我听来好像是说:“南无佛,南无佛。”是不是这么说?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钱。这是印度唯一的特产,要饭的人最多。还有,印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洁,人到处随街吐痰、小便,到处都是牛粪、狗粪这些东西;所以在印度关于卫生的问题是谈不到的。
我们去朝佛的八大圣地,这八大圣地,每一个地方都没有清洁的维护,都很邋遢的。它那么邋遢,你进门口,他还叫你把鞋脱下!那个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粪、狗粪,但是他叫你把鞋脱下,沾得袜子上都是沙和泥上。到了佛殿叫人脱鞋,这还可以;他不是,就在那个院子里,就叫你把鞋脱下来。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它脱鞋,你说奇怪不奇怪?不单不叫脱鞋,他还让它们把这些肮脏的东西拉到那地方,他们也不管。
还有政府里导游的人,就是要饭的,一边导游一边伸著手和你要钱,你看!买火车票,三等的火车上没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还挤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于都有人挤死在火车上。二等的车票也是那样,你只可买头等。买头等火车票,要先给一点黑钱,没有黑钱,无论谁,他也不卖,印度的情形就这样!佛的各处圣地,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保护,所以我这回到印度,看见这种情形,很痛心的!也没有人在那儿修行,也没人在那儿保护。这样庄严的圣地,都很荒凉的样子。
那么种族具足就是不生贫贱的家,生尊贵的家。怎样才能种族具足?也就要修种种尊胜的法门、高尚的法门,才能得到种族具足。
家具足:家,就是每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过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都是色具足,相貌圆满端正。那么下边这一句又说相具足:色是颜色,相就是三十二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见,不生出邪知邪见。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帮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认识修行的法门;真认识修行的法门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没有智慧,就不会认识;不会认识,就不会修行,所以这慧具足也是要紧的。现在智首菩萨问怎样才能慧具足呢?
行具足:怎样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门具足?
无畏具足:怎样又能得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恐惧这种具足?
觉悟具足:怎样又能得到觉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D2、有四段明士用果分四 E1、慧为捡择 E2、力谓修习
E3、善巧谓智 E4、道品助修
今E1、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这是第三段,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成就众慧”。
云何得胜慧:智首菩萨又说,怎样才能得到殊胜的智慧?
第一慧:怎样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样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胜慧:怎样又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
无量慧:怎样才能得到无量的智慧?
无数慧:怎样才能得到没有数那么多的智慧?
不思议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智慧?
无与等慧:怎样才能得到没有再可以和他比的这种智慧?
不可量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以称量的那种智慧?
不可说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说的那种智慧?
E2、力谓修习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萨问如何“具道因缘”。
云何得因力:怎样得到正因的因力坚固?
欲力:怎样才能得到欲力,自己愿意修的这种力量坚固?
方便力:怎样才能得到方便这种的力量也是坚固?
缘力:怎样才能得到缘的力量坚固?
所缘力:怎样才能得到所缘的这种力量坚固?
根力:怎样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坚固?
观察力:怎样才能得到观察的力量坚固?
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止”。毗钵舍那也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观”字。怎么叫止呢?止个什么?怎么就可以止呢?这个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种静的意思;观,是观察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叫“止观”。佛教的名词是很多很多的,讲这个止观,修习止观,怎么叫止?怎么叫观?止个什么?观个什么?都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在这个讲经法会,都不用那些个古有的名词。这个止,止什么?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淫欲心,止你的无明,要生出一种智慧。观察你是不是还有无明?观察你是不是还有妄想?观察你是不是还有淫欲的心?这样比较合用一点。
又可用两句古诗来把它说明了,这两句古诗是什么?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万物静观”,也就是止观。你能止观了,就明白万事万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说的格物的功夫。怎么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欲,返本还原,明心见性,然后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来。智慧生出来了,才会修行,所以这止观是很要紧的。万物静观,那个止也就是个静,静止,在英文上叫guiet,就是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停止…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