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12

  ..續本文上一頁力:怎樣才能得到一切至處道智力?

  禅解脫叁昧染淨智力:怎樣才能得到禅解脫叁昧染淨的智力?叁昧就是定。禅解脫這種定的染淨,這種智慧的力量,怎麼樣能得到呢?

  宿住念智力:怎麼能知道以前和現在這種智慧的力量?

  無障礙天眼智力:怎樣才能得到沒有障礙天眼的智力?

  斷諸習智力:斷這一切習氣的智慧力量,怎麼樣能得?

  前邊是佛的十種智慧力量,怎樣才能得到這十種的智慧力量?這也是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問的,這些個“怎麼樣能得到”,在後邊的偈頌裏邊都有答覆的。

  D4、一段明增上果

  雲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侯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這是第九個問,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得“十王敬護”。

  雲何常得天王:怎樣才能得到天上的天王來恭敬供養?天王就包括一切諸天的天王,例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帝釋天王、大梵天王......。

  龍王:怎樣又能得到龍王來守護恭敬供養?

  夜叉王:夜叉是一種飛行的鬼,又叫速疾鬼,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這個夜叉——速疾鬼走得非常快,但是他也有王。要是夜叉王守護恭敬供養,那一切夜叉也就都守護恭敬供養了。

  乾闼婆王:怎樣能得到乾闼婆王來守護恭敬供養?乾闼婆是天龍八部之一,他是樂神,會奏樂;又叫嗅香神,他聞香而至。玉帝有一種香,一點上這種香,乾闼婆王和乾闼婆的眷屬就都來了,爲玉帝奏樂。這個奏樂,也就在那兒跳舞又奏樂。

  阿修羅王:阿修羅是有天福,沒有天權的,可以在天上住,天上也有阿修羅,可是沒有天權,沒有天德,中譯叫“無端正”。無端正就是長得非常醜陋,有時鼻子長到頭上去;有時眼睛長到下巴,很難看,很醜陋的,所以叫無端正;可是阿修羅女就生得非常美麗。

  迦樓羅王:果道,記得迦樓羅是什麼嗎?

  果道:迦樓羅是梵語,是大鵬金翅鳥,梵語叫Garudha。

  上人:Sansrikt叫Garudha,因爲譯音,叫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的翅膀有叁百六十由旬那麼大,它若一飛,用膀子一煽,就會把海煽幹了,它是吃龍的。那麼以後做佛的護法,做爲八部之一。怎麼樣能令迦樓羅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呢?

  緊那羅王:這緊那羅王又是一種奏樂的樂神,也是一種玉帝的樂神,是奏音樂的。怎麼能令緊那羅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呢?

  摩侯羅伽王:摩侯羅伽就是一種大蟒蛇,也是八部鬼神之一。怎麼能令摩侯羅伽王來守護恭敬供養?智首菩薩這麼問文殊師利菩薩。

  人王:人王就是做皇帝的,是人世的王。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

  之所守護,恭敬供養:怎麼樣才能令這十王來守護恭敬供養?這就要你持戒律,戒德圓滿;你修定力,有慧力,戒定慧圓滿,有德行了。你若有德行,這十王就恭敬守護你,供養你。

  D5、二段明等流果分二 D1、饒益 D2、超勝

  今D1、

  雲何得與一切衆生爲依。爲救。爲歸。爲趣。爲炬。爲明。爲照。爲導。爲勝導。爲普導。

  這是智首菩薩第十個問,他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能爲饒益”。

  雲何得與一切衆生爲依:怎麼樣才能爲一切衆生所依靠,爲衆生所寄托,這是爲依。

  爲救:怎麼樣才能救護一切墮落叁惡道的衆生?

  爲歸:怎麼樣才能令衆生來皈依佛道、發菩提心、皈依叁寶?

  爲趣:趣就是趨向,怎麼樣才能令衆生向佛道上走?向佛道上進步?

  爲炬:怎麼樣才能做衆生的明燈,給衆生做眼目?

  爲明:怎麼樣才能給衆生做一種光明,來照破衆生的黑暗?

  爲照:光明常常照衆生,令衆生沒有黑暗。

  爲導:爲衆生的引導者,接引衆生。

  爲勝導:做爲衆生一個最殊勝的導師。

  爲普導:怎麼樣才能普遍做衆生的一個大導師?智首菩薩這樣問文殊師利菩薩。

  D2、超勝

  雲何于一切衆生中爲第一。爲大。爲勝。爲最勝。爲妙。爲極妙。爲上。爲無上。爲無等。爲無等等。

  最後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樣能“超勝尊貴”?

  雲何于一切衆生中爲第一:怎麼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爲第一?一切衆生中第一是誰?就是佛。佛的功德大海圓滿,無欠無余,所以謂之第一。

  爲大:怎麼樣爲大?因爲佛這個體是大的,法體包羅一切,體包法界,所以叫大。

  爲勝:怎麼才能爲勝?勝就是殊勝,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做衆生裏邊一個非常的人。

  爲最勝:在衆生裏邊,沒有衆生可以比的,這都是佛的境界。

  爲妙:妙,就是煩惱沒有了,就得到妙境界。又什麼叫勝?你自利圓滿了就是勝,也可以說得到最後的勝利。什麼叫最勝?就是利他圓滿了。怎麼叫妙?煩惱斷盡就叫妙。

  爲極妙:怎麼爲極妙?極妙就是煩惱障斷了,所知障也斷盡了。煩惱障,無論什麼事情就生了煩惱,就障礙你的道業。所知障,就是自覺比旁人都知道得多:“啊!我又會講經,又會說法,又會念經,又會拜佛,你看他們什麼也不會!”這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多,就自滿,滿就招損,反而把自己的道業障住了。那麼所知障斷了,這就叫極妙。

  爲上:怎麼叫爲上?你向下看,沒有人比你再高的了,這是上。

  爲無上:怎麼爲無上?你往上看,沒有比你再高的,這叫無上了。

  爲無等:無等,你向下看,沒有人可以和你比的了。

  爲無等等:不單一個人不能比,所有的都不能和你來比較了,這是無等等;你到這個程度,這就是圓成佛果了。

  A2、文殊答標德顯因分二 B1、歎問成益 B2、正酬其問

  今B1、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爲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答覆智首菩薩說:“好得很啊!你這個佛的弟子是很好的,是最善的。”你看菩薩和菩薩講話都這麼客氣,也先贊歎他一句:“你好得很!Very good,you are very good”要先贊歎一下。難怪現在我們人都學得:“多謝啦!多謝啦!Thank you very much”都要這麼樣。

  汝今爲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你現在因爲想要饒益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好處,得到安樂。哀愍世間,利樂天人:你很慈悲的,很悲愍這世間一切衆生。你想饒益衆生,安樂一切衆生,所以要利樂天人,天上的人得到利益,人間的人也得到快樂。

  問如是義:你問這樣的道理,這樣的義理,這不是爲你自己問,而是代表衆生問。

  B2、正酬其問分二 C1、標因成德酬其舉德 C2、指事顯因酬其征因

  今C1、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

  佛子,若諸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你這個好的佛的弟子啊!假設一切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若能善于用他的心,來發廣大願,就能得到一種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對于一切諸佛之法,心裏一點障礙都沒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了達諸法實相。住去來今諸佛之道:住在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修的道路上。隨衆生住,恒不舍離:常常隨著衆生而住,不舍離一切衆生。如諸法相,悉能通達:就好像這個法,所有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完全能明白了解。斷一切惡,具足衆善: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會斷一切惡;斷一切惡就是一切善。所以你一切惡斷了,就具足衆善,所有的善就圓滿了。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你翻過來就是,就在那個煩惱上,你若一翻過來,就是菩提心。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就要認識境界,你對這個境界若認識了,就會忍耐。你通達諸法實相了,就會有一種忍力,不論順的境界、逆的境界都能明白,都能忍,順的境界不生歡喜心,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修行,什麼叫修行?平常心是道,你就平平常常,日用動作行爲,所行所作,都要很平和的,不要生煩惱。你遇著一件事情一生煩惱,就退失菩提心了,這就叫沒有長遠心。你沒有長遠心,修道就不容易成功的,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要有忍耐。好像今天有一個學生,本來昨天他同我約好兩點鍾來見我,但是今天到外邊去,趕不回來,結果叁點鍾才來。這個學生來了,沒有遇著師父,大失所望,就生了煩惱;一生煩惱,魔障就來了,就生了一種退墮心。幸虧還有善神來護持,就給他一個境界。那麼他還不錯,對這個境界還認識,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來,沒有見到師父就生退悔心,這是不對的;這一點可以說是很快地就受到這種感應了。所以我們修行,不單對師父,就對任何人都要用忍耐心;你若不能忍,就得不到真正的叁昧,得不到真正的定。所以你能斷一切惡,就是具足衆善了。

  當如普賢色像第一:這個修道的初發心菩薩,也就和普賢菩薩的色像一樣了。普賢菩薩是色像第一,你也能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所有的一切行願,都具足圓滿了。于一切法無不自在:遊諸法相是通達無礙,在一切佛法的大海裏邊,隨便他願意怎麼遊泳都可以的。在這法海裏邊,歡喜怎麼樣遊泳,就怎麼樣遊泳,你看!很好玩的,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能做一切衆生第二個大導師;第一是佛,或者是普賢菩薩,那麼你能和普賢菩薩一樣,所以是第二導師。

  C2、指事顯因酬其征因分叁 D1、總征 D2、別開義類 D3、總結

  今D1、

  佛子。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佛子,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佛子,你想要知道怎麼樣善用其心,才能得到一切的勝妙功德?

  D2…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