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18

  ..續本文上一頁,心很直的,不像亞洲人這麼會打妄語;他們現在正在學習的期間,學習打妄語,還沒有完全懂。那麼在這個時候,把佛法推行到西方,或者他們這個直心更能延續時間長一點。

  那麼若見直路,這路是正直的,也要發願,當願衆生,其心正直:願一切衆生的心都正直。無谄無诳:谄就是谄曲、谄媚。一般的人喜歡谄富驕貧,厭故喜新。谄富,見到有錢的人,把面就仰起來,對著這個有錢的人說話,現出一種谄媚的心,所謂“脅肩谄笑”,這一種態度是很可恥的。而無谄就是沒有這種谄媚心,不谄富;又不驕貧,見到貧窮的人又不驕傲。那麼富貴的人要是不驕傲,這就有一種德行;貧窮的人若不谄媚,也是有一種正直的德。

  厭故喜新,我們人無論什麼事情,新鮮的就歡喜,若舊了就不歡喜,這叫喜新忘故。喜新忘故,谄富驕貧,這都是人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人人的老毛病。若能不犯這種毛病,那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了。但是你不谄富,也不要生一種驕傲的心,驕傲也不對,你對窮人驕傲是不對的,對有錢的人驕傲也是不對的。

  各位都知道,中國有位關帝公,他歡喜穿綠袍,曹操留他留不住了,做一件綠袍送給他,叫他穿上。他把它穿到裏邊,曹操就問他:“我送給你一件新袍,你爲什麼把它穿到裏邊呢?”他說:“因爲外邊這件袍是我劉備大哥送給我的,我穿得慣了,你送給我這件是新的,我不願意喜新忘舊。”曹操一聽這話,心裏就涼了,說:“這個人哪,我沒有辦法來利用他了。”所以關公大義參天,他不谄富、不驕貧、不厭故、不喜新。

  “狂”字,加個“言”字,有的讀诳(音往),有的讀诳(音狂),也就是打妄語。爲什麼要打妄語?打妄語的動機就因爲自私,若沒有自私心就不會打妄語了,若大公無私,絕對不會打妄語的。

  見路多塵 當願衆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這個“坌”字,有的讀坌(音笨),有的又讀坌(音刹),《四十二章經》上也有這個字。因爲你在路上見著多塵,所以就遠離塵坌。

  見路多塵:你在見著路上很多塵土的時候。好像我們到印度,這個印度,啊!你在那路上一走,不吃飯就會飽的。怎麼會飽呢?吃塵土面子,這塵土把你口鼻裏邊都灌得滿滿的,耳朵裏也吃得都有塵土,耳朵都可以吃,甚至于眼睛也可以吃塵土,那真是塵土太多了。那麼見路多塵,當願衆生:這也要發願。這麼多塵吃不了了;吃不了,就遠離塵坌:遠離這塵以免掉到自己身上。從上邊掉到下邊,這叫坌。獲清淨法:得到一種清淨的妙法,沒有那麼多塵土了。

  見路無塵 當願衆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見路無塵:見到路上很幹淨的,好像在美國,路上都很幹淨的,是柏油路,馬路也都很寬,那麼見路無塵。這也要發願,當願衆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麼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樣。所以我有這麼幾句話,對這個大悲心是很好、很恰當的。怎麼說?

  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無論什麼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認自己的不對,自己的錯誤。不要文過,不要護過,不要掩飾自己的過錯,所謂“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你有過,若能改,《左傳》提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過,這就是個善。孔子說:“過則勿憚改。”你有過錯,不要怕改過;你怕改過,那就是要文過、飾過了。這飾過,就掩飾自己的過錯,不承認自己的過錯。所以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我們人往往不談話則已,一談起話來,就是說人的不對,說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見自己,所謂“烏鴉落到豬身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一天到晚說人家的不對,自己一點不對都沒有,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這一句話證明,聖人才能無過;賢人能寡過,能寡少過;君子能改過,君子就會改過的;小人就護過,小人保護著他這個過錯。有過能改,這是最好的,所以莫論他人非,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也不要盡洗人家的衣服。

  “他非即我非”,你能這樣想:“啊!旁人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是有人罵我,我也很高興的;有人說我不對,我也很高興的。爲什麼?就因爲我覺得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不要和旁人分開。說:“這個吃虧吃得太大了。”吃一點虧怕什麼?這個世界爲什麼壞的?就因爲不肯吃虧;你也不肯吃虧,他也不肯吃虧,都想占便宜。所以說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這就是“同體名大悲”,一切衆生與我同體,一切衆生與我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常行大悲”,常常地行大悲心,其心潤澤:這個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謂“富潤屋,德潤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麗;你若有德行,身體就有一種光澤,有一種光輝,所以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衆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險道:險,就是危險的道路。什麼是危險的道路?就是在六道輪回裏頭,都是危險的道路。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人,都是很危險的。“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難得,所以說在六道輪回裏是很危險的。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衆生,住正法界:住于正法,離諸罪難:離開一切的罪業和障難。

  F2、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若見衆會 當願衆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衆會:若見大家在一起聚會的時候,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說甚深法:說甚深的微妙法。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沒有爭,大家在一起都不爭。

  若見大柱 當願衆生 離我诤心 無有忿恨

  若見大柱:這個大柱,有的經上是翻譯成大樹,那麼柱和樹,意思都是一樣的。當願衆生:也發願願一切衆生,離我诤心:離開我慢、诤論的心。無有忿恨:心裏沒有一種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衆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叢林:叢林就是大樹林。在中國,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叢林。爲什麼叫叢林?每一個出家人好像一棵樹,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叫叢林。因爲樹可以利益衆生,所以見到叢林,當願衆生,諸天及人:一切諸天和一切世間人,所應敬禮:都應該恭敬禮拜。

  若見高山 當願衆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若見高山:如果見到有高山的地方,又發願了,所以說當願衆生,善根超出:善根超出一切的人,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什麼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呢?善根。無能至頂:到沒有能到的最上那個地方。

  見棘刺樹 當願衆生 疾得翦除 叁毒之刺

  見棘刺樹:棘刺就是荊刺,生刺的那種樹。見到這種有刺的荊刺樹時,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就說當願衆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什麼?叁毒之刺:叁毒就是貪毒、嗔毒、癡毒,這叁種猶如毒箭一樣,所以應該把它剪除去。剪除還要快一點地剪除,不要慢了;你若慢了,恐怕就沒有力量剪了,所以要疾得剪除叁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衆生 以定解脫 而爲蔭映

  

  見樹葉茂:見著樹的枝葉很茂盛時,也要發一種願。發什麼願?當願衆生,以定解脫:這樹的葉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脫。而爲蔭映:蔭映,就是在上邊覆蓋著。

  若見華開 當願衆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華開:假設你若見著有某一種的花開時,這時也應該對境發願對著這種境界不要打妄想,要發一種願。願意怎麼樣?當願衆生,神通等法:願一切衆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種的法,如華開敷:好像花開敷那麼茂盛,那麼美麗。

  若見樹華 當願衆生 衆相如華 具叁十二

  若見樹華:假設見著一切樹木開種種的花,在開花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衆生,衆相如華,具叁十二:願意一切衆生好像花,具有叁十二相。

  若見果實 當願衆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果實:就是見著一切的水果樹,或者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總而言之,一切的果實。你見到一切果實的樹木,又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獲最勝法:得到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這種法。證菩提道:證得涅槃覺道。

  若見大河 當願衆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大河:假設見著大河的話,或者好像見到恒河這大河,當願衆生:這又要發願了,願一切衆生,得預法流:預就是參預。參預這法流,法流就是入聖人法性流,所以說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裏邊。你得預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若見陂澤 當願衆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陂澤:陂澤,就是有水的地方,但是它這個水不是常常流的,這叫陂澤。這又要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疾悟諸佛:很快地覺悟一切諸佛一味之法:一味之法就是實相的道理。

  若見池沼 當願衆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別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靈臺的時候,“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那麼這個地方所講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個靈沼一樣的,“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這個靈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見池沼,當願衆生:也即刻就發願了,願意一切衆生,語業滿足:語業不造惡業;不造惡業,善業滿足了。巧能演說:善巧方便來說一切的法,演說諸法實相。

  若見汲井 當願衆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汲並:汲井就是吸水的井。這個井,現在是機器井了,一按,水就會上來。古來的井是要用一個绺绾,要用井繩往上這麼一絞。若見到這種井的時候,你就也應該對境發願。發什麼願?當願衆生,具足辯才:你得大辯才。你念觀音菩薩,得大智慧,得大辯才,得大無畏,得大安養。辯才有四種,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第一義無礙辯。演一切法:能演說一切法,善說諸法,就像富樓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說法第一。

  若見湧泉 當願衆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