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很直的,不像亚洲人这么会打妄语;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的期间,学习打妄语,还没有完全懂。那么在这个时候,把佛法推行到西方,或者他们这个直心更能延续时间长一点。
那么若见直路,这路是正直的,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愿一切众生的心都正直。无谄无诳:谄就是谄曲、谄媚。一般的人喜欢谄富骄贫,厌故喜新。谄富,见到有钱的人,把面就仰起来,对著这个有钱的人说话,现出一种谄媚的心,所谓“胁肩谄笑”,这一种态度是很可耻的。而无谄就是没有这种谄媚心,不谄富;又不骄贫,见到贫穷的人又不骄傲。那么富贵的人要是不骄傲,这就有一种德行;贫穷的人若不谄媚,也是有一种正直的德。
厌故喜新,我们人无论什么事情,新鲜的就欢喜,若旧了就不欢喜,这叫喜新忘故。喜新忘故,谄富骄贫,这都是人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人人的老毛病。若能不犯这种毛病,那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了。但是你不谄富,也不要生一种骄傲的心,骄傲也不对,你对穷人骄傲是不对的,对有钱的人骄傲也是不对的。
各位都知道,中国有位关帝公,他欢喜穿绿袍,曹操留他留不住了,做一件绿袍送给他,叫他穿上。他把它穿到里边,曹操就问他:“我送给你一件新袍,你为什么把它穿到里边呢?”他说:“因为外边这件袍是我刘备大哥送给我的,我穿得惯了,你送给我这件是新的,我不愿意喜新忘旧。”曹操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说:“这个人哪,我没有办法来利用他了。”所以关公大义参天,他不谄富、不骄贫、不厌故、不喜新。
“狂”字,加个“言”字,有的读诳(音往),有的读诳(音狂),也就是打妄语。为什么要打妄语?打妄语的动机就因为自私,若没有自私心就不会打妄语了,若大公无私,绝对不会打妄语的。
见路多尘 当愿众生 远离尘坌 获清净法
这个“坌”字,有的读坌(音笨),有的又读坌(音刹),《四十二章经》上也有这个字。因为你在路上见著多尘,所以就远离尘坌。
见路多尘:你在见著路上很多尘土的时候。好像我们到印度,这个印度,啊!你在那路上一走,不吃饭就会饱的。怎么会饱呢?吃尘土面子,这尘土把你口鼻里边都灌得满满的,耳朵里也吃得都有尘土,耳朵都可以吃,甚至于眼睛也可以吃尘土,那真是尘土太多了。那么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这也要发愿。这么多尘吃不了了;吃不了,就远离尘坌:远离这尘以免掉到自己身上。从上边掉到下边,这叫坌。获清净法:得到一种清净的妙法,没有那么多尘土了。
见路无尘 当愿众生 常行大悲 其心润泽
见路无尘:见到路上很干净的,好像在美国,路上都很干净的,是柏油路,马路也都很宽,那么见路无尘。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么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所以我有这么几句话,对这个大悲心是很好、很恰当的。怎么说?
真认自己错 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体名大悲
“真认自己错”,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认自己的不对,自己的错误。不要文过,不要护过,不要掩饰自己的过错,所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你有过,若能改,《左传》提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过,这就是个善。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你有过错,不要怕改过;你怕改过,那就是要文过、饰过了。这饰过,就掩饰自己的过错,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所以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我们人往往不谈话则已,一谈起话来,就是说人的不对,说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见自己,所谓“乌鸦落到猪身上,看见猪黑,看不见自己黑。”一天到晚说人家的不对,自己一点不对都没有,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这一句话证明,圣人才能无过;贤人能寡过,能寡少过;君子能改过,君子就会改过的;小人就护过,小人保护著他这个过错。有过能改,这是最好的,所以莫论他人非,不要尽看人家的不对,也不要尽洗人家的衣服。
“他非即我非”,你能这样想:“啊!旁人不对,就是我的不对。”就是有人骂我,我也很高兴的;有人说我不对,我也很高兴的。为什么?就因为我觉得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不要和旁人分开。说:“这个吃亏吃得太大了。”吃一点亏怕什么?这个世界为什么坏的?就因为不肯吃亏;你也不肯吃亏,他也不肯吃亏,都想占便宜。所以说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这就是“同体名大悲”,一切众生与我同体,一切众生与我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常行大悲”,常常地行大悲心,其心润泽:这个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谓“富润屋,德润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丽;你若有德行,身体就有一种光泽,有一种光辉,所以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 当愿众生 住正法界 离诸罪难
若见险道:险,就是危险的道路。什么是危险的道路?就是在六道轮回里头,都是危险的道路。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人,都是很危险的。“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难得,所以说在六道轮回里是很危险的。在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住正法界:住于正法,离诸罪难:离开一切的罪业和障难。
F2、有十九愿所睹事境
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见众会:若见大家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说甚深法:说甚深的微妙法。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没有争,大家在一起都不争。
若见大柱 当愿众生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若见大柱:这个大柱,有的经上是翻译成大树,那么柱和树,意思都是一样的。当愿众生:也发愿愿一切众生,离我诤心:离开我慢、诤论的心。无有忿恨:心里没有一种忿恨。
若见丛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
若见丛林:丛林就是大树林。在中国,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丛林。为什么叫丛林?每一个出家人好像一棵树,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叫丛林。因为树可以利益众生,所以见到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一切诸天和一切世间人,所应敬礼:都应该恭敬礼拜。
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
若见高山:如果见到有高山的地方,又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善根超出:善根超出一切的人,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什么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呢?善根。无能至顶:到没有能到的最上那个地方。
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见棘刺树:棘刺就是荆刺,生刺的那种树。见到这种有刺的荆刺树时,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就说当愿众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什么?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贪毒、嗔毒、痴毒,这三种犹如毒箭一样,所以应该把它剪除去。剪除还要快一点地剪除,不要慢了;你若慢了,恐怕就没有力量剪了,所以要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
见树叶茂:见著树的枝叶很茂盛时,也要发一种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这树的叶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脱。而为荫映:荫映,就是在上边覆盖著。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若见华开:假设你若见著有某一种的花开时,这时也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种境界不要打妄想,要发一种愿。愿意怎么样?当愿众生,神通等法:愿一切众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这种的法,如华开敷:好像花开敷那么茂盛,那么美丽。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若见树华:假设见著一切树木开种种的花,在开花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愿意一切众生好像花,具有三十二相。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若见果实:就是见著一切的水果树,或者苹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总而言之,一切的果实。你见到一切果实的树木,又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获最胜法:得到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这种法。证菩提道:证得涅槃觉道。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若见大河:假设见著大河的话,或者好像见到恒河这大河,当愿众生:这又要发愿了,愿一切众生,得预法流:预就是参预。参预这法流,法流就是入圣人法性流,所以说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里边。你得预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
若见陂泽:陂泽,就是有水的地方,但是它这个水不是常常流的,这叫陂泽。这又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疾悟诸佛:很快地觉悟一切诸佛一味之法:一味之法就是实相的道理。
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
若见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别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灵台的时候,“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个灵沼一样的,“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这个灵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见池沼,当愿众生:也即刻就发愿了,愿意一切众生,语业满足:语业不造恶业;不造恶业,善业满足了。巧能演说:善巧方便来说一切的法,演说诸法实相。
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
若见汲并:汲井就是吸水的井。这个井,现在是机器井了,一按,水就会上来。古来的井是要用一个绺绾,要用井绳往上这么一绞。若见到这种井的时候,你就也应该对境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足辩才:你得大辩才。你念观音菩萨,得大智慧,得大辩才,得大无畏,得大安养。辩才有四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演一切法:能演说一切法,善说诸法,就像富楼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说法第一。
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