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 知身空寂 離乖诤法
見疾病人:就是見有病的人。行菩薩道的人,見著有病的人,或者聽某人有病,就應該去慰問,去探這個疾病的人。那麼當見到疾病的人,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知身空寂:知道這個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時候,四大分張,就化爲烏有了,所以這個身體本來是寂滅的。離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麼可爭?又有什麼可不高興呢?所以離這乖诤法。
見端正人 當願衆生 于佛菩薩 常生深信
見端正人:就是見著這個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圓滿,這是端正人。什麼叫端正人?什麼叫相貌圓滿?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會生到嘴那兒,眼晴不會生到鼻子那兒,眼睛也不會生到頭頂上,盡看上邊的人,下邊的人看不見。所以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長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會長到耳朵上,這叫端正人。這時要發願了,當願衆生,于佛菩薩:因爲佛菩薩都有相好,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端正人,也就是在過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養佛,《叁世因果經》上說: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點燈供佛前
所以說于佛菩薩,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種深信來。“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法猶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個“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裏邊;如果你沒有信心,就不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須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個時候深信,要時時刻刻地都要生一種深信,就是沒有退心。
見醜陋人 當願衆生 于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醜陋人:見著這種人有一種業障,所以他生得相貌醜陋。業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羅就是無端正。爲什麼他無端正呢?就因爲他好殺生、好戰爭。好戰爭,有的時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羅的時候,也沒有鼻子,受這種醜陋的果報。我們人生得醜陋,都是有一種殺業,殺生殺得多的人,相貌就醜陋。見到這種人,又要對境發願了,所以說當願衆生,于不善事:對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樂著:不要貪著做壞事,不要貪著邪知邪見,所以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衆生 于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報恩人:若見著這個人,是知恩報德的人,或者孝順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師長的人,報父母恩、報師長恩的人。那麼見到願意報恩的人,又要發願了。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說:
受人點水之恩 當思湧泉之報
點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這麼多的恩,應該用好像湧泉那樣來報恩,要知恩報德,不要知恩不報,知恩莫忘報。所以見著報父母恩的人,或者報師長恩的人,或者報國王恩的人,也應該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于佛菩薩:對于佛菩薩,我們都應該報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薩對我們的恩德。佛菩薩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你要知道,佛在過去生中,因爲教化衆生,布施頭目腦髓來教化衆生,令一切衆生發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們所有的衆生,都應該報佛恩,報菩薩的恩,所以說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衆生 于有惡人 不加其報
見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報,不報父母恩、不報師長恩、不報佛恩、不報菩薩恩。也就是不孝順父母的人,不恭敬師長的人,謗佛、謗法、謗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見背恩的人,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衆生,于有惡人:于有罪惡的人,不加其報:不要生一種報複的心,要以德行來感化這種人。
若見沙門 當願衆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若見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梵語叫沙門,此雲“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能這樣就是沙門。當願衆生:若見著沙門,見著出家人,應該也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調柔寂靜:調就是調和,柔就是柔軟,寂靜也就是沒有煩惱,就是其心寂靜。調什麼呢?調伏自己這種難調難伏的剛強心性,所以叫調柔,令剛強的思想變成柔軟了。寂靜就是沒有煩惱,沒脾氣了,這才寂靜;你若有煩惱,有無明火在裏頭,這都不會寂靜的,寂靜也就是一種很快樂的。畢竟第一:那麼畢竟、究竟,將來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畢竟第一。什麼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衆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婆羅門:婆羅門,就是印度有一種婆羅門教,這也是修清淨行的一種修道人。這印度教修行很認真的,也是吃齋,他修種種的苦行。可是有的時候,這婆羅門教有一種嗔恨心,因爲不如意的時候,就生一種嗔恨心,所以就有惡。那麼見著婆羅門,也要發願,當願衆生,永持梵行:就是永遠修行清淨的梵行。離一切惡:離開一切的嗔恨心。
見苦行人 當願衆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處
見苦行人:若見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種種的苦行,可是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種人修牛戒、狗戒,他學牛、學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學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學狗那種行爲,這叫無益的苦行。那麼有益的苦行就是修頭陀行,修這個抖擻頭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爲樂,以苦行做爲自己的快樂,這個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講這兩句話,我們這個恒具也就開悟了,他說:“吃飯是了飯,睡覺是了覺。”因爲他歡喜吃飯,他說吃了這一次,我應該吃的就了了。吃飯是了飯,可以說吃飯是消飯。你看,我說:“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說:“吃飯是了飯,睡覺是消覺。”
那麼你修苦行,不要勉強,要很自然地來修這種苦行。當願衆生,依于苦行:依靠著這個苦行。至究竟處: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個地方,叫究竟處,就是乃至成佛。
見操行人 當願衆生 堅持志行 不舍佛道
見操行人:這操行,就是有品節的人;有品節的人就是不隨隨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種清高的態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爲,不會隨隨便便不守規矩,有節操,有一種清高的行爲,不會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做鄉願德中之賊。我們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種操守,有一種清高的品格。那麼修道的人更應該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做鄉願德中之賊。所以見操行人,當願衆生,堅持志行:要堅持自己的志氣,要有沖天的志願,要有旋乾轉坤的這種志願,要有一種移風易俗的這種行爲,能令一切人都聞風而化。不舍佛道:永遠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見著甲胄 當願衆生 常服善铠 趣無師法
見著甲胄:甲胄,就是古來作戰的人穿一種盔甲,所謂“頂盔冠甲”。甲胄可以擋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槍來刺也刺不進去,因爲有盔甲在外邊。我們修道的人也有一種盔甲,是什麼?就是“善”。我們做的善事,就是我們的盔甲。所以就說“見著甲胄”,見武裝的人,這個甲胄也就是武裝的人。對著這種境界又發願了,當願衆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這個善铠,我們披勇猛精進铠,向前去邁進,所以常服善铠。趣無師法:趣向無師自通的那種法。我們不怕苦、不怕難,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賴,說:“我一定要依賴某一種的法。”不要依賴,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
見無铠仗 當願衆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無铠仗:見著沒有穿盔甲的人,也沒有什麼依仗的人時,對這種境界又發願了,當願衆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永遠離開一切一切不善之業,凡是所有不善的這種業,都離開它。你離開不善之業,善業就增長了。
見論議人 當願衆生 于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論議人:在印度有這個論師,論師就是辯才無礙,沒有道理,他也會辯出一個道理。論師也要去學,到那個地方讀外道論議的書,專門和人辯論,也就是所謂“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他是很圓滿的,專門論議。所以你說是,他會說個非,他總和你有一種不同的理論,所謂狡辯,能言善辯,這一能言善辯,就把真理遮蓋住了。所以他有異論,有不同的這種辯論。這個時候,也要當願衆生,于諸異論,悉能摧伏:這種以是爲非、將黑作白的論議,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們勝過了。
見正命人 當願衆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見正命人:這個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會貪圖供養。邪命的人就是“現奇特相”,他現一個與人不同、很特別的樣子。爲什麼要現奇特相?就因爲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說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說:“我做過什麼好事,我做了一些個什麼什麼功德,我對人類有什麼貢獻。”總是自己贊歎自己,在儒教裏頭,也就是叫伐善。怎麼叫伐?伐就是誇張。
顔淵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問他們:“盍各言爾志?”你們兩個人說說你們的志願是什麼?子路這個人很粗氣的,冒冒失失就說了:“乘肥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說我騎著一匹很肥的馬,穿得很輕暖、很名貴的一件皮襖。這輕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錢的皮衣。與朋友共,不是我自己來用這些東西,我這肥的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這匹馬,和我穿的最名貴的衣服,和我朋友兩個人用。敝之而無憾,就是用壞了,沒有關系,我不會發脾氣的,也不後悔,不會埋怨我的朋友說:“哦!你把我這匹馬騎壞了,把我這件衣服穿壞了。”我的願力就是這樣。
孔子又問顔淵:“你怎麼樣啊?”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我的願力就是我若有什麼好處,不誇張自己。我幫助人,也不會說:“我現在幫助你了,我費了很多精神,你怎麼樣啊?”這就是想要求報酬。他不求報酬,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我不願意自己贊歎自己,伐善就是自贊毀他。那麼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說自己的功德。
“占相吉…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