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疾病人:就是见有病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见著有病的人,或者听某人有病,就应该去慰问,去探这个疾病的人。那么当见到疾病的人,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身体本来是寂灭的。离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么可争?又有什么可不高兴呢?所以离这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深信
见端正人:就是见著这个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圆满,这是端正人。什么叫端正人?什么叫相貌圆满?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会生到嘴那儿,眼晴不会生到鼻子那儿,眼睛也不会生到头顶上,尽看上边的人,下边的人看不见。所以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报,不报父母恩、不报师长恩、不报佛恩、不报菩萨恩。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恭敬师长的人,谤佛、谤法、谤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见背恩的人,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罪恶的人,不加其报:不要生一种报复的心,要以德行来感化这种人。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梵语叫沙门,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这样就是沙门。当愿众生:若见著沙门,见著出家人,应该也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寂静也就是没有烦恼,就是其心寂静。调什么呢?调伏自己这种难调难伏的刚强心性,所以叫调柔,令刚强的思想变成柔软了。寂静就是没有烦恼,没脾气了,这才寂静;你若有烦恼,有无明火在里头,这都不会寂静的,寂静也就是一种很快乐的。毕竟第一:那么毕竟、究竟,将来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毕竟第一。什么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有一种婆罗门教,这也是修清净行的一种修道人。这印度教修行很认真的,也是吃斋,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有的时候,这婆罗门教有一种嗔恨心,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生一种嗔恨心,所以就有恶。那么见著婆罗门,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持梵行:就是永远修行清净的梵行。离一切恶:离开一切的嗔恨心。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见苦行人:若见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种人修牛戒、狗戒,他学牛、学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学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学狗那种行为,这叫无益的苦行。那么有益的苦行就是修头陀行,修这个抖擞头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以苦行做为自己的快乐,这个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讲这两句话,我们这个恒具也就开悟了,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了觉。”因为他欢喜吃饭,他说吃了这一次,我应该吃的就了了。吃饭是了饭,可以说吃饭是消饭。你看,我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消觉。”
那么你修苦行,不要勉强,要很自然地来修这种苦行。当愿众生,依于苦行:依靠著这个苦行。至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个地方,叫究竟处,就是乃至成佛。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见操行人:这操行,就是有品节的人;有品节的人就是不随随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种清高的态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为,不会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有节操,有一种清高的行为,不会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我们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种操守,有一种清高的品格。那么修道的人更应该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所以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要坚持自己的志气,要有冲天的志愿,要有旋乾转坤的这种志愿,要有一种移风易俗的这种行为,能令一切人都闻风而化。不舍佛道:永远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见著甲胄:甲胄,就是古来作战的人穿一种盔甲,所谓“顶盔冠甲”。甲胄可以挡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枪来刺也刺不进去,因为有盔甲在外边。我们修道的人也有一种盔甲,是什么?就是“善”。我们做的善事,就是我们的盔甲。所以就说“见著甲胄”,见武装的人,这个甲胄也就是武装的人。对著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这个善铠,我们披勇猛精进铠,向前去迈进,所以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趣向无师自通的那种法。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赖,说:“我一定要依赖某一种的法。”不要依赖,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无铠仗:见著没有穿盔甲的人,也没有什么依仗的人时,对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远离开一切一切不善之业,凡是所有不善的这种业,都离开它。你离开不善之业,善业就增长了。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论议人:在印度有这个论师,论师就是辩才无碍,没有道理,他也会辩出一个道理。论师也要去学,到那个地方读外道论议的书,专门和人辩论,也就是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他是很圆满的,专门论议。所以你说是,他会说个非,他总和你有一种不同的理论,所谓狡辩,能言善辩,这一能言善辩,就把真理遮盖住了。所以他有异论,有不同的这种辩论。这个时候,也要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这种以是为非、将黑作白的论议,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们胜过了。
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见正命人:这个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会贪图供养。邪命的人就是“现奇特相”,他现一个与人不同、很特别的样子。为什么要现奇特相?就因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说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说:“我做过什么好事,我做了一些个什么什么功德,我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总是自己赞叹自己,在儒教里头,也就是叫伐善。怎么叫伐?伐就是夸张。
颜渊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问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两个人说说你们的志愿是什么?子路这个人很粗气的,冒冒失失就说了:“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说我骑著一匹很肥的马,穿得很轻暖、很名贵的一件皮袄。这轻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钱的皮衣。与朋友共,不是我自己来用这些东西,我这肥的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这匹马,和我穿的最名贵的衣服,和我朋友两个人用。敝之而无憾,就是用坏了,没有关系,我不会发脾气的,也不后悔,不会埋怨我的朋友说:“哦!你把我这匹马骑坏了,把我这件衣服穿坏了。”我的愿力就是这样。
孔子又问颜渊:“你怎么样啊?”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的愿力就是我若有什么好处,不夸张自己。我帮助人,也不会说:“我现在帮助你了,我费了很多精神,你怎么样啊?”这就是想要求报酬。他不求报酬,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不愿意自己赞叹自己,伐善就是自赞毁他。那么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说自己的功德。
“占相吉…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