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體又還給他,自己又回自己那個老態龍鍾的身上去了。所以這叫裏二外八。
那麼當時就有人給我送了一筐這個東西,有五、六十個。送給我的這個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兒守孝,怕我餓壞了,給我去送一點供養。那我就慢慢吃,吃這個東西,吃到最後,大約有叁個禮拜吧!才吃完了。最後那個窩窩頭就長這麼長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長。因爲我也沒有管它,沒有把它拿到外邊去吹吹風,或者曬一曬就不會長毛了。我那時也很懶的,一天吃飽了,就坐著,什麼也不管。結果最後天氣熱的時候,它長那麼長的毛。那時我把毛都去了,把窩窩頭也都吃了。這東西啊!那真難吃,那就叫粗澀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講起來,那個味道甚至于比糞的味道還臭得不得了,吃到口裏是很難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沒有糟蹋,這就等于粗澀食一樣。所以說得粗澀食,當願衆生,心無染著:心裏沒有這種染著,沒有這種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絕世貪愛:把貪好吃的思想都沒有了。
若飯食時 當願衆生 禅悅爲食 法喜充滿
不單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應該在吃飯時,修叁念五觀。叁念是:
第一念,願斷一切惡。正當吃飯的時候,先喝叁瓢羹湯,喝第一調羹時,就這麼觀想:“我願斷一切惡。”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吃飯時,都應該先作這種觀想,願斷一切惡。
第二瓢羹就說:“願修一切善。”那麼願斷一切惡,我們就不應該常常說人的是非,說人的是非也就是惡。願修一切善,就是要贊歎其他的人,要隱惡揚善。我常對人講,隱惡不是隱自己的惡,要隱他人的惡;揚善不是揚自己的善,要揚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記不要自贊毀他,自己贊歎自己:我怎麼好怎麼好,旁人怎麼怎麼不好。世界爭戰起來的原因,就因爲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麼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來一種爭貪的心。
喝第叁瓢羹湯的時候,說:“願度一切衆生。”我發願度一切衆生和我所有的親戚朋友,我先度他們皈依叁寶,然後再度他們受持五戒;再若進一步,令他們自己發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這一層,各位願意出家的人就要考慮清楚,不要貿貿然,出家然後又後悔了。要出家就像一個出家人,在家就像一個在家人,不要做一個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雖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個出家人,但是心裏不修道,什麼功課也不做,甚至于連早晚的功課都不做,懶得不得了!這樣是沒有好處的。所以說這叁念是很要緊的,願度一切衆生。
在吃飯的時候,又要修五觀,要有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你算一算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這一粒米?古人有這幾句偈頌說得很好: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在鋤禾草的時候,就是在耕種的時候,太陽正當午時。“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濕了,所以“誰知盤中餐”,誰知道碗裏這一碗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所以有這幾句話說:
施主一粒米 重如須彌山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還
你看!這說得很嚴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這個好時候應該修道,不要把時間都空過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是不是有資格應供?
(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第叁要防備自己的貪心,要防備自己好吃好東西這種過錯,吃夠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貪等爲宗。
(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爲什麼要吃飯?我們若不吃飯,身體就受不住,就會壞了。就好像機器,你若不給它上上一點油,就會摩擦壞了。我們人若不吃飯呢,就會餓死,身體這個活的機器也就會變成死的機器。所以正事良藥,爲療形枯,這是一種好的良藥,來治理身體的枯槁。
(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因爲想要成就道業,所以才要吃飯,才要受供養。
所以說若飯食時:吃飯的時候,當願衆生:我願意一切的衆生。禅悅爲食:都得到禅悅做爲他的飲食。禅悅,是坐禅生一種輕安快樂。那麼得到禅悅做自己的飲食,就是坐到那兒,不吃飯也不餓了,吃這個禅悅嘛!法喜充滿:法是佛法。充滿,就是自己得到這個法的快樂了;得到法的快樂,這叫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衆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若受味時:吃東西方面,各人歡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堿,各有所好。所以普賢菩薩做行堂,身上帶很多的瓶子,你歡喜什麼味道,他就給你什麼,但是一般人還認爲他行的菩薩道不夠。所以若受味時,得這個調味的味道的時候。當願衆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得佛這種禅悅的上味。甘露是一種不死的藥,得到這種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應該知道它是甜的。滿足,常常有一種甜的味道,很滿足的。
飯食已訖 當願衆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前邊是吃飯的時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澀的食;現在是飯食已訖:吃完飯了。在正吃飯的時候,方才說有五種的觀想;那麼吃完飯,也不是就沒有觀想了,所以說飯食已訖,吃完了飯又發願,發什麼願?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說我願意一切的衆生,他們願意做什麼都成就,這叫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飯,給一切衆生回向時,說:“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所有供養叁寶的人,一定會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處。假設你因爲想要得到快樂,得到永久安樂的緣故,來供養、來布施,將來一定會得到你所希望的這種安樂。
若說法時 當願衆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若說法時:就是講經說法的時候。這時也發願,當願衆生,得無盡辯:得沒有窮盡的無礙辯才,所謂得大辯才: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第一義無礙辯。廣宣法要:廣,就是由少能說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說法要,把法要緊的地方都說明白了。
E8、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
從舍出時 當願衆生 深入佛智 永出叁界
從舍出時:出家人有時從所住的宅舍出去,這時也不能東張西望,或者拿一副望遠鏡看看跑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處去東張西望,不能這樣。那麼要怎麼樣?要約束身心,目不旁視來發願,在這個境界還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衆生,深入佛智:我願意一切衆生都早得到佛這種甚深無上的智慧。永出叁界: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要超出叁界,所謂“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要超出叁界。
若入水時 當願衆生 入一切智 知叁世等
若入水時:入水,就是或者到河裏去沐浴,或者經過河,入水這個時候。這時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叁世等:有知道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的智慧。
洗浴身體 當願衆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入水以後,就要洗浴身體:沐浴不是沐身體外邊的塵垢,要把心裏頭的塵垢也洗幹淨了,所以說洗浴身體的時候,又發願了,當願衆生,身心無垢:要外邊洗幹淨了,沒有塵垢來染汙;內裏頭把貪嗔癡這叁毒,也都洗幹淨了。內外光潔:內裏沒有塵垢,外邊也沒有塵垢,這叫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衆生 舍離衆惱 一切皆盡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熱天的時候。炎毒,有一種炎熱,熱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雖盛暑炎毒,在這個時候也不應該打其他的妄想,也應該發願,當願衆生,舍離衆惱:要把一切的熱惱都舍離,要遠離一切的煩惱。一切皆盡:把一切煩惱都完全沒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點點,絲毫也不要。
暑退涼初 當願衆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暑退涼初:前邊是盛暑炎熱的時候,現在這個暑退了,涼初,秋天將要來的時候,這時也要發願,當願衆生,證無上法:證,就是得到無上的法,得到清涼的法。究竟清涼:究竟得到沒有熱惱,這種的清涼快樂。
E9、有十願明習誦旋禮時願
諷誦經時 當願衆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諷誦經時:就是我們人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對著本子,這叫讀;背著,不用本子,這叫誦。我們讀誦經典的時候,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順佛所說: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衆生都應該依佛的教誨,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們所修的法門來修行,不要背道而馳,不要覺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說經,我也可以傳教,貢高我慢的。不要那樣,要順佛所說。總持不忘:總持就是常常記得,持而不忘,記得這個經,記得這個咒。總持又是陀羅尼的一個別名,陀羅尼是梵語,中譯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對一切法,都是能記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來。念《彌陀經》,《彌陀經》能背得出來;念《金剛經》,《金剛經》能背得出來;甚至于《法華經》、《楞嚴經》都能背得出來,這就是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衆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若得見佛:我們修行,有的時候會得到五眼六通,能見一切佛。那麼你得到五眼,可以見一切佛;沒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見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畫的佛像。無論是你開五眼所見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見的佛像,都應該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得無礙眼:每一個衆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這五眼。你得到五眼,這才叫得無礙眼,沒有障礙的眼。
見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開了,十方叁世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會看得見;若沒有看見,就應該要修行,你修行才能開五眼,不修行就不會開。或者有善根的人,也會開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時也就見著佛,見著菩薩,見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評這一類人:“哦!那個人是鬼眼,他能見什麼見什麼。”不是的,因爲他有善根,所以才能…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