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P23

  ..续本文上一页身体又还给他,自己又回自己那个老态龙钟的身上去了。所以这叫里二外八。

  那么当时就有人给我送了一筐这个东西,有五、六十个。送给我的这个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儿守孝,怕我饿坏了,给我去送一点供养。那我就慢慢吃,吃这个东西,吃到最后,大约有三个礼拜吧!才吃完了。最后那个窝窝头就长这么长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长。因为我也没有管它,没有把它拿到外边去吹吹风,或者晒一晒就不会长毛了。我那时也很懒的,一天吃饱了,就坐著,什么也不管。结果最后天气热的时候,它长那么长的毛。那时我把毛都去了,把窝窝头也都吃了。这东西啊!那真难吃,那就叫粗涩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讲起来,那个味道甚至于比粪的味道还臭得不得了,吃到口里是很难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没有糟蹋,这就等于粗涩食一样。所以说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心里没有这种染著,没有这种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绝世贪爱:把贪好吃的思想都没有了。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不单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三念是:

  

  第一念,愿断一切恶。正当吃饭的时候,先喝三瓢羹汤,喝第一调羹时,就这么观想:“我愿断一切恶。”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吃饭时,都应该先作这种观想,愿断一切恶。

  第二瓢羹就说:“愿修一切善。”那么愿断一切恶,我们就不应该常常说人的是非,说人的是非也就是恶。愿修一切善,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

  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E8、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从舍出时:出家人有时从所住的宅舍出去,这时也不能东张西望,或者拿一副望远镜看看跑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处去东张西望,不能这样。那么要怎么样?要约束身心,目不旁视来发愿,在这个境界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我愿意一切众生都早得到佛这种甚深无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超出三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若入水时:入水,就是或者到河里去沐浴,或者经过河,入水这个时候。这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智慧。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入水以后,就要洗浴身体:沐浴不是沐身体外边的尘垢,要把心里头的尘垢也洗干净了,所以说洗浴身体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心无垢:要外边洗干净了,没有尘垢来染污;内里头把贪嗔痴这三毒,也都洗干净了。内外光洁:内里没有尘垢,外边也没有尘垢,这叫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热天的时候。炎毒,有一种炎热,热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虽盛暑炎毒,在这个时候也不应该打其他的妄想,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要把一切的热恼都舍离,要远离一切的烦恼。一切皆尽:把一切烦恼都完全没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点点,丝毫也不要。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

  暑退凉初:前边是盛暑炎热的时候,现在这个暑退了,凉初,秋天将要来的时候,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证无上法:证,就是得到无上的法,得到清凉的法。究竟清凉:究竟得到没有热恼,这种的清凉快乐。

  E9、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讽诵经时:就是我们人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对著本子,这叫读;背著,不用本子,这叫诵。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依佛的教诲,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们所修的法门来修行,不要背道而驰,不要觉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说经,我也可以传教,贡高我慢的。不要那样,要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总持就是常常记得,持而不忘,记得这个经,记得这个咒。总持又是陀罗尼的一个别名,陀罗尼是梵语,中译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对一切法,都是能记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来。念《弥陀经》,《弥陀经》能背得出来;念《金刚经》,《金刚经》能背得出来;甚至于《法华经》、《楞严经》都能背得出来,这就是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若得见佛:我们修行,有的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那么你得到五眼,可以见一切佛;没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见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画的佛像。无论是你开五眼所见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见的佛像,都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得无碍眼: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五眼。你得到五眼,这才叫得无碍眼,没有障碍的眼。

  见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开了,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会看得见;若没有看见,就应该要修行,你修行才能开五眼,不修行就不会开。或者有善根的人,也会开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时也就见著佛,见著菩萨,见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评这一类人:“哦!那个人是鬼眼,他能见什么见什么。”不是的,因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