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養飲食,這是滿缽。這時候,對著滿缽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具足成滿:具足,就是一切都圓融無礙了;具足成滿也就是圓融無礙。一切善法:對一切善的法都圓滿了,都修行成就。因爲見著滿缽,願意一切衆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圓滿了。
若得恭敬 當願衆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缽乞食,就會有人來恭敬供養,恭敬禮拜。沒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養就會生一種歡喜心,沒有人恭敬供養就會生煩惱。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養的時候,又應該對境發願,對著這個境界來發願,發願的原因就是對治毛病,所以說當願衆生,恭敬修行:對于佛要恭恭敬敬的,對于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對于僧更應該恭敬如一,所謂恭敬叁寶,修行身口意業叁業清淨。一切佛法:對于一切佛法都要依法來修行,要把自己貢高我慢這種行爲都去了,打倒自己這個須彌山。
不得恭敬 當願衆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麼得到恭敬了,你歡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應該修行,應該生大慚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圓滿,沒有道德,所以一切衆生都不恭敬。”那麼既然是這樣,沒有人恭敬,這時也要當願衆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見慚恥人 當願衆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慚恥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慚愧心,不可以無慚無愧。我很不幸運地就收到一個美國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麼樣叫慚愧,無慚無愧。他說:“爲什麼要慚愧?”他不知道怎麼叫慚愧?這是一個很難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說:“上天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入地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慚愧心:“做事情就做啰!做就做了,慚愧它做什麼?”你看!他理直氣壯地講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這是無慚愧,這種的思想是不對的。
恥就是廉恥、羞恥,自己做錯了事,有的時候面就紅了,面紅的時候,那就是一個知恥。古人又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是旁人說的可以,自己不能這樣說。譬如說:“我請教你,我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你這麼一說,這就證明對方不如自己,這就等于罵人一樣;好像我是個老師,你是個學生,所以我向你來請教,我是不恥下問。這在旁人來說:“哦!那個人那麼高的知識,向那麼沒有知識的人來請教,他這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給自己戴高帽子,說:“你知道我嗎?我向你請教,我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你說要是沒有知識的人,當然無所謂,那麼稍微有知識的人對于你這種的言論,就會有問號了。
所以這個“恥”就是說,我怕做不對的事情,我怕做壞事,就有一種羞惡之心,“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錯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紅了,那關公的面就現出來了,這都是一種知恥的心。廉是清廉,恥就是自己慚愧,知道慚愧:“啊!我這個事情做得不對。”
所以見慚恥人。這慚恥人就是知道慚愧、知道羞恥的人。那麼對這種人也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衆生,具慚愧行:具足慚愧和羞恥這種的行爲。藏護諸根:這個藏不是隱藏起來,是在過沒有現出來的時候,就把它沒有了,就把它滅了。藏護也就是保護,那麼這個“藏”字,翻譯經典時譯成“藏”,其實也就是謹慎的意思,謹慎護理你的諸根。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這諸根不隨境界轉,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謹慎地保護你的諸根。眼睛不看非禮,也就是非禮勿視,不看不合理的東西;非禮勿聽,不聽不合理的音樂。音樂,有的奏得很難聽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迷醉到這種浪漫的聲音裏頭。所以“耳不聽惡聲,目不視惡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都是藏護諸根的一種辦法。
見無慚恥 當願衆生 舍離無慚 住大慈道
見無慚恥:前邊是有慚愧、有羞恥的人,見著要發這種願。那麼現在見著沒有忏悔,不知慚愧、不知羞恥的人,也就是好像沒有血、沒有氣、沒有骨頭的人,他無慚無愧。像我方才說的,收到一個沒有骨頭的西方人,他不知道慚恥,不知道慚愧。那麼這時也要對境發願,當願衆生,舍離無慚:應該把無慚無愧這種行爲舍離。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道路上。
若得美食 當願衆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若得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謂色香味俱佳。這個美食又分是什麼人得?好像北方人歡喜吃餃子,若得到餃子,他認爲是美食了;南方人歡喜吃飯,若得到飯,他覺得這是美食;西方人歡喜吃奶油、面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給他一點奶油、面包,他就不發脾氣了。如果那兒擺著奶油、面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嗔恨心就生出來了,甚至于對師父都要不客氣了:“爲什麼你不給我面包吃?爲什麼那麼好的奶油你不給我吃?”所以這個美食,看什麼人得,各有所好。好像豬若得到酒糟,它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餅,你給它一點吃,它覺得這是美食了;你若給人吃,人就不願意吃那種東西,酒糟?誰吃啊?狗呢,偏偏歡喜吃人糞,你看!這個人糞,它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它得到那個也是美食。那麼見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歡喜的,謂之美食。
見著這個美食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當願衆生,滿足其願:就是他求什麼得什麼,好像觀音菩薩,人向他求富貴就得富貴,求壽考就得壽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誰要是想要求兒子,或者求女,就拜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會滿願的。心無羨欲:羨就是羨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沒有,這饞欲流涎,就羨慕,就饞了,羨慕人家:“他吃得那麼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面包,我吃不著,這個真是太苦啦!”這是羨欲。不羨欲,心無羨欲,心裏沒有這種羨慕的心,沒有這種食欲。這個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饞欲流涎,這就叫羨欲。若沒有,就不會流口水,心無羨欲了。
得不美食 當願衆生 莫不獲得 諸叁昧味
得不美食:這是不好吃的東西,這面包壞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長得愈長愈好,那cheese長這麼長的毛,他認爲:“喔!這是最好的。”那麼不美食,就是自己不願意吃的東西。當願衆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莫不獲得:沒有不得到諸叁昧味:叁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衆生都得到叁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得柔軟食 當願衆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軟
得柔軟食:吃的東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軟的。那麼不要說旁的,就說面包,有柔軟的面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面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現在有一個趨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願意瘦,所以賣面包的就說明白:“吃這個面包,保證不肥。”大約這不肥的面包,不會那麼柔軟。
那麼柔軟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歡喜吃的。在這個時候,得到柔軟的食物,又對這種境界來發願,發什麼願?當願衆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什麼叫柔軟?柔軟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軟食。慈能拔苦,悲能予樂,大悲心就想給一切衆生樂。給一切衆生樂,就不和衆生爭;不和衆生爭,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軟,心裏沒有嗔恨,很快樂的,這都是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 當願衆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得粗澀食:粗澀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種東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這也就是一個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記得,我在母親墳上守孝的時候,有一個比丘送了一筐“裏二外八”來。什麼叫“裏二外八”?這是趙州行腳的一個公案:
趙州和尚八十多歲時,有一天有個人問他:“老和尚,你知道“裏二外八”是什麼?”這一問,把這個老和尚問住了。趙州和尚一看這是個吃的東西,但是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就說:“你拿來給老僧吃了它。”那麼這個人以爲他懂了,雖然沒有說出叫什麼名字來,但是他說拿來給老僧吃了它,就以爲他就認識這個“裏二外八”了;實際上呢,趙州和尚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名字?這人回去後,趙州和尚就生大慚愧心:“啊!這東西叫什麼名字,我都不認識,你說這修道修得連吃的東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塗道,啊!還要出去當參學去。”
但是當參學,自己的眼睛也不幫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罷工了,就是腿也不幫忙,走路很困難,總想罷工。那怎麼辦?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來說:“我向你借一點東西,你可不可以借給我啊?”侍者一聽,和尚要借東西,這怎麼可以不借呢?就說:“您借什麼?可以的。”“你說可以就可以了,不要問我借什麼?你回去睡覺。”那麼這個侍者大約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說: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雖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覺,就去睡啰!睡,這一覺醒了,照鏡子一看自己:“哦!我怎麼有很長的白胡子,牙也掉了,變成一個老翁,成了趙州和尚了!”侍者嚇壞了,啊!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麼跑到和尚身上來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裏,他看見自己站在那兒,就打這人說:“這是怎麼一回事?”趙州和尚說:“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還給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現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參方。”
那麼趙州和尚參方,從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窩窩頭(用玉米粉做的饅頭,中間是空心的)的時候,兩根大拇手指頭放在裏邊轉,其余八根手指頭放到外邊守。就問:“這叫什麼?”那個人就告訴他:“哦!你連這個都不知道,這叫窩窩頭。”“啊!原來這東西叫窩窩頭。”那好了,知道這個名字,就回來了。回來把侍者這個年輕的…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