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叁) 佛學常識問答高級組比賽題

  附錄(叁) 佛學常識問答高級組比賽題

  

  釋迦牟尼佛是那一個國家的王子?(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

  世界上有佛教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在公元前五八八年佛成道日開始)

  佛成道時身上放出六種顔色的光,是那六種?(藍,黃,紅,白,橙,及前五色的綜合色。)

  佛教史上第二座佛法叫什麼名?(叫祗園精舍)

  悉達多太子在古印度四種階級中是屬于那一種階級?(屬于刹帝利王族階級)

  佛法僧叁寶在什麼時候才具足?(在佛到鹿野苑說法度五比丘時)

  佛離開鹿野苑後曾度了叁迦葉兄弟出家,大迦葉叫什麼名?他有多少徒弟?(大迦葉叫優樓頻那迦葉,有五百徒衆)

  佛說法在印度南方與北方,是以那兩個佛寺爲根據?(南方以摩竭陀國王舍城竹林精舍和北方喬薩羅國的祗園精舍)

  悉達多太子爲什麼要出家?(爲追求真理,救度衆生,所以出家。)

  佛教最早的優婆塞與優婆夷是誰?(是耶舍的父親俱梨架與耶舍的母親)

  佛教史上第一座寺廟叫什麼名字?(叫竹林精舍)

  佛教史上那兩個國王是佛的忠誠大護法?(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與喬薩羅國的波斯匿王。)

  太子出家修苦行,後來爲什麼又放棄苦行?(因爲苦行不是正道,不能斷煩惱了生死,所以放棄。)

  優婆塞與優婆夷是什麼意思?(優婆塞是近事男,優婆夷是近事女,即在家學佛的男女佛教徒。)

  佛在竹林精舍時又度了兩個很有名氣外道出家,這二人叫什麼名字?(一叫舍利弗,一叫目犍連。)

  佛成道後幾年,回到祖國探問他的父王與姨母?(佛成道後第六年)

  佛第二次回祖國時爲何事?(爲了父親淨飯王病危)

  常隨佛陀的出家弟子有多少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現在印度佛教四聖地有什麼建築物作紀念?試舉出兩個?(佛降生地藍毗尼園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佛成道的菩提迦耶有大菩提塔。)

  六度的前五度能度那五種過失?(能度悭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五種過失。)

  佛陀的父親逝世,佛怎樣表示他的孝敬?(佛親扶父王靈棺送葬並布施財物救濟貧民。)

  佛陀最後所度的弟子是誰?(佛陀最後度的弟子叫須跋陀羅)

  佛對波斯匿王說有四件小事不可輕視,舉出兩件。(年幼王子不可輕視,小龍不可輕視。)

  五戒能治那五種過失?(能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五種過失)

  佛教最初出家的女性是誰?(是佛姨母摩诃波提及五百童女)

  佛陀一生教化的對象是那些 階級的人?(是國王,大臣,婆羅門,農人,商人,軍人, 婦女,奴婢)

  佛與神有什麼分別?(佛是解脫生死的大聖人,神是有生死的凡夫。)

  十善戒中那四種善業戒,能除口四惡業?(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四善業戒能除妄語、绮語、兩舌、惡口

  四惡業。)

  佛在五十多歲時,衆弟子們選誰給佛當侍者?(選阿難尊者爲佛侍者)

  佛臨涅槃時怎樣答覆阿難所問的四件事?舉出兩件來。(我涅槃後應依戒律住;應依四念處住。)

  貪嗔癡怎樣解釋?(貪是貪愛財色名食睡五欲,嗔是惱怒打罵傷害別人,癡是不明事理,迷迷糊糊。)

  人身是由那五種原素組成的?(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合而成)

  在五蘊中那些是色法?那些是心法?(色蘊是色法,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

  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是誰修建供佛的?(是頻婆娑羅王修建供佛的)

  八正道中正念、正定怎樣解釋?(正念是憶念所修佛法正道;正定是住心一處,不亂不動。)

  證到阿羅漢果的人,還有煩惱與生死嗎?(沒有煩惱與生死)

  什麼叫五欲?(財,色,名,食,睡。)

  八正道中正見、正思惟是什麼意思?(正見是正確的理解四谛理;正思惟是思想四谛真理,引發正當欲念。)

  八正道是小乘法門還是大乘法門?(是小乘法門)

  什麼叫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財、色、名、食、睡五欲是人類最不喜愛的東西嗎?(不是,是人類最喜愛貪求的。)

  八正道中正語、正業是什麼意思?(正語是說真誠的話,正業是身心合法的行爲。)

  修八正道可以證到什麼聖果?(修八正道可以證到阿羅漢果)

  苦、集二谛屬于什麼因果?(屬于世間有漏的因果)

  舍衛國的祗園精舍是誰修建供佛的?(是須達多長者修建供佛的)

  八正道中正命,正精進是什麼意思?(正命是正當的生活,不做不道德的事業;正精進是努力修善斷惡。)

  阿羅漢除應受人天供養外,還有那兩種的解釋?(一、殺賊,殺滅煩惱之賊;二、無生,證得解脫生死之果。)

  滅、道二谛屬于什麼因果?(屬于世間無漏的因果)

  四谛是那一種人所修的法?(是聲聞人所修的法)

  十二因緣中那幾個是過去因與現在果?(無明與行是過去二支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五支果。)

  小乘人與大乘人有什麼不同?(小乘人自利,大乘人自利又利他。)

  第六識依什麼生起?了別什麼境界?(第六識依第七末那識生起,了別法境。)

  十二因緣中的識在八識屬于那一識?(屬于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

  十二因緣中那幾個屬于現在因與未來果?(愛、取、有屬于現在因,生與死屬于未來果。)

  前五識了別那五種外境?(前五識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外境。)

  第七末那依什麼識生起?又執什麼爲我?(依第八阿賴耶識生起,又執第八阿賴耶識爲我。)

  十二因緣中那一因緣是生死的根本?(無明是生死的根本)

  十二因緣是什麼人所修的法門?(是緣覺人所修的法門。)

  我執有兩種,說出這兩種名詞?(一、人我執,二、法我執。)

  第八阿賴耶識怎樣解釋?(第八阿賴耶識是梵語,華義藏識,藏有叁義:一、能藏,以此識能含藏諸法種子;二、所藏,

  因此識複爲前七轉識所覆藏;叁、執藏,此識爲第七末那識執持爲我。)

  第七末那識有四個常隨煩惱,舉出它的名字來。(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十二因緣中要滅除那一因緣,才能解脫生死?(滅除第一無明緣)

  聲聞乘與緣覺乘是屬大乘人還是小乘人?(同屬小乘人)

  前五識依那五根生起?(前五識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生起)

  心與意怎樣解釋?(心是集起義,能集積諸法種子生起現行;意是思量義,恒審思量執第八阿賴耶識爲我)

  八識中那一識是生命的主體?(第八阿賴耶識是人生去後來先的生命主體)

  諸行無常是什麼意思?(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的,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

  因緣二字怎樣解釋?(因是主要原因,如種子,緣是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等。)

  學佛的人是不是都要出家做和尚?(不是,佛教有四衆弟子,在家一樣可以學佛。)

  八識中那一識活動力最強?(第六意識,因爲它能了別過去、現在、未來的法境。)

  諸法無我是什麼意思?(是明五蘊諸法假合的人身,沒有實在不變的我可得。)

  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未學佛的人聽了會生起什麼誤會?(會誤會佛法是消極、悲觀的、空的;而不知另一面是常樂我淨的,積極進取的。)

  沒有研究佛學,也沒有皈依過叁寶的人是佛教徒嗎?(不是,須要皈依叁寶,得到正式學佛的佛教徒資格。)

  人類在睡眠時,前六識停止活動,爲什麼會不死?(因爲有第八阿賴耶識執持根身,所以不會死亡。)

  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是圓寂的意思,即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

  佛教是不是迷信的宗教?(不是,因爲佛教是發明真理,指迷趨悟的宗教。)

  皈依佛教是不是一件愚癡的行爲?(皈依佛教是向上向薹,學聖學賢的行爲,是智慧的表現。)

  緣起性空怎樣解釋?(緣起是說世間諸法衆緣和合而起;性空是說衆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

  青年人研究佛法有什麼利益?(可以得到知善惡,識邪正的智慧與向上做人的方法。)

  在家學佛會妨礙家庭與職業嗎?(佛教慈悲和愛,學佛增加家庭的和樂。佛主張緣起無我,緣成互助,尤可從家庭和樂的基礎上做起。以業余的時間爲佛教工作,也不會妨礙到職業。)

  四大本空怎樣解說?(四大是地水火風,爲一切萬法的原素,一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萬法即壞滅,四大所成的一切法,都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四大本空。)

  五蘊非有怎樣解釋?(色受想行識五蘊構成的人身,是虛妄不實的,以五蘊分散時,人身也即沒有了,所以說五蘊非有。)

  略說舍利弗皈依佛陀的因緣?(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的儀態非凡,知爲悟道的聖者,詢其所修何法,馬勝比丘因說佛所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聞後,感爲稀有,因跟佛出家,修學佛法,後來諸大比丘中,稱爲智慧第一舍利弗。)

  何謂五住煩惱?((1)叁界見惑(2)欲界思惑(3)色界思惑(4)無色界思惑(5)無明惑)

  何謂八識二無我?(即修戒定慧,轉八識成四智,破除我執和法執,叫做八識二無我。)

  轉八識成四智,那一識先轉,那一識次轉?(首先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次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

  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後,那兩個識也可同時轉爲清淨智?(前五識同時轉爲成所作智,第八識也同時轉爲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的妙用怎樣?(能現種種化身說話,成辦度生作爲。)

  妙觀察智的妙用怎樣?(能觀機說法,恰到好處,使聽者不退轉,向上努力研修佛法。)

  平等性智的妙用怎樣?(因已斷無明惑,證自他平等,無我法執,對一切衆生,一視同仁,沒有冤親,沒有憎愛之別。)

  大圓鏡智的妙用怎樣?((1)如來大圓鏡智中,能現萬法色相,如鏡照物,(2)能了如衆生善惡業力因果,(3)依大悲恒緣衆生,依大智觀諸法性平等,(4)常能執持無漏根身,爲一切善法功德所依.)

  聲聞乘和緣覺乘悟入的根機有何不同?(聲聞乘從四谛中的苦谛悟入,緣覺乘從集谛悟入,以集谛的無明爲十二緣起的根本,觀十二因緣而自力悟道,根機較聲聞乘深。)

  小乘,中乘,大乘,是修什麼法門?(小乘是指聲聞乘,修四谛法。中乘是指緣覺乘,觀修十二因緣。大乘是指菩薩乘,修六度法門。)

  說出四無量心的名稱?((1)慈無量心,(2)悲無量心,(3)喜無量心,(4)舍無量心。)

  說出菩薩四攝法的名稱?((1)布施攝,(2)愛語攝,(3)利行攝,(4)同事攝。)

  說出四弘誓願?((1)衆生無邊誓願度,(2)煩惱無盡誓斷,(3)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念處是對治那四種妄見?((1)身念處,觀身不淨,是對治緣身執淨妄見,(2)受念處,觀受是苦,是對治緣法執樂的妄見,(3)心念處,觀心無常,是對治緣心執常妄見,(4)法念處,觀法無我,是對治緣受執我妄見。)

  何謂別相念處?(修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將各分開作觀,叫做別相念處。)

  何謂總相念處?試舉例說明?(修四念處觀時,每作一觀,並作其余叁觀,叫做總相念處。例如觀身不淨時,並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或並觀受,心,法,亦皆不淨。)

  爲何叁十七道品,首爲四念處?末爲八正道?(因爲了生死苦,即開端于四念處的觀想,才能離去貪愛執著,進入八正道,從無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滿足,破除我執,證無生果位。)

  依世間凡夫實賤八正道,可以成爲怎樣的人?(將可以成爲人格高尚的善人君子。)

  依世間凡夫實賤八正道,可以成爲何等果住的聖人?(將可以獲得解脫生死煩惱,成就小乘最高果位的阿羅漢。)

  八正道何正道包含戒定慧叁學?(八正道的正悟,正業,正命就是戒學,正念,正定,就是定學,正見和正思惟,就是慧學。正精進是策勵戒定慧叁學的完成。)

  十二因緣與四谛法有何關系?(十二因緣之流轉門,即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還滅門,是滅道二谛。)

  滅谛是指什麼?(滅谛是指證得涅槃的真谛,也即證得無生果位(解脫生死)或阿羅漢果位。)

  五根的「根」和五力的「力」意義有何不同?(五根的「根」是能生善,五力的「力」是能破惡。因生善的「根」增長,便有破除惡法的力量。)

  凡夫菩薩的生死有何不同?(凡夫的生死是分段生死,菩薩的生死是變易的生死。)

  小乘人有何長處?(修小乘道,能嚴持戒律,斷見思惑,超出叁界,證阿羅漢果,不受後有,這是小乘人重修持的長處。)

  大乘菩薩發那叁心自度度人?((1)菩提心爲因,(2)大慈悲爲本,(3)方便爲究竟。)

  何謂菩提與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正道,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的「心」是願望,做自度度人的事業,叫做發菩提心。)

  何謂方便爲究竟?(方便即隨順世間利導衆生善巧法門,必先具有菩提心及大悲心,而後始成方便。大乘之究竟,則不爲自利,全在利樂衆生,方可稱爲究竟。)

  處此五濁惡世,佛教徒應如何背離汙濁?(要堅定信仰佛教,勤修正法,向善行善清淨叁業,淨化身心,淨化人間,轉娑婆爲極樂。)

  人生佛教之目的何在?(人生佛教目的重在改造現業,努力行善,受用佛法,以佛陀爲模範,培養健全人格,解除煩惱的纏縛,則內心清淨,便可建立人間淨土。)

  那一住大師極力提倡人生佛教?他說學佛要從做人起的四句訓示是什麼?(太虛大師極力提倡人生佛教。他說:「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他訓示學佛從做人起的針言。)

  

  

《附錄(叁) 佛學常識問答高級組比賽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附錄(四) 選擇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