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 選擇題
1. 釋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_年
(A)五四叁 (B)五九四
(C)五八八 (D)六二叁
2. 世界公認的佛陀日是陽曆_。
(A)四月十五日 (B)四月八日
(C)五月月圓日 (D)月圓日
3. 佛教成立于佛_時,
(A)出世 (B)出家
(C)成道 (D)涅槃
4. 佛曆是從佛_時計算起。
(A)出世 (B)出家
(C)成道 (D)涅槃
5. 佛陀降生于_。
(A)祗園 (B)鹿野苑
(C)藍毗尼園 (D)王舍城
6. 悉達多太子的父親是_。
(A)白飯王 (B)淨飯王
(C)阿育王 (D)斛飯王
7. 悉達多太子_當時印度四階級的不平等待遇。
(A)很滿意 (B)不滿意
(C)不反對 (D)不了解
8. 悉達多太子于_ 歲時舍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
(A)十七 (B)二十五
(C)二十九 (D)叁十五
9. 悉達多太子是由_而成正覺的。
(A)修苦行 (B)修武功
(C)修善道 (D)修淨行
10. 佛陀證得無上正覺時,正坐在_樹下的金剛座上。
(A)菩提 (B)琉璃
(C)竹林 (D)娑羅
11. 悉達多太子是佛陀幼時的名字,意思是_及一切功德,成就。
(A)安祥 (B)吉祥
(C)安穩 (D)安樂
12.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最重要的是_理法。
(A)因緣 (B)因果
(C)果報 (D)緣起
13. 佛陀初轉*輪的地點是_。
(A)靈鹫山 (B)鹿野苑
(C)聖伽沙 (D)藍毗尼園
14. 佛陀的涅槃處是_。
(A)王舍城 (B)摩竭陀國
(C)拘屍那拉 (D)靈鹫山
15. 鹿野苑在古印度的_國。
(A)波羅奈 (B)拘利
(C))摩竭陀 (D)喬薩羅
16. 悉達多太子年青時,父王爲他築_宮殿。
(A)叁時 (B)四季
(C)兩季 (D)叁季
17. 悉達多太子曾在_畔修苦行。
(A)恒河 (B)阿那瑪河
(C)尼連禅河 (D)銀河
18. 佛陀勤修淨行,在一個夜晚,因睹_而覺悟
(A)明月 (B)明星
(C)水光 (D)落葉
19. 佛陀對五比丘說_。
(A)四聖法 (B)八正道法
(C)聖谛法 (D)四谛法
20. 佛教史上最早的僧伽是_。
(A)耶舍 (B)五比丘
(C)摩诃迦葉 (D)阿斯陀
21. 拘屍那拉城是佛陀的_地。
(A)誕生 (B)涅槃
(C)成道 (D)出家
22. 佛陀爲父王臨終_,表示孝敬。
(A)作福 (B)作法
(C)演戲 (D)說法
23. 佛陀遺囑在佛涅槃後,佛弟子依_爲師。
(A)佛陀 (B)佛法
(C)戒律 (D)舍利
24. 佛陀對阿難說:「信任自己,緊握真理明燈,在真理中求_。」
(A)樂趣 (B)快樂
(C)供養 (D)解脫
25. 悉達多太子,看到什麼現象而生起出家的念頭?
(A)五蘊本空 (B)四大皆空
(C)老病死苦 (D)五蘊熾盛
26. 以下那一項是不屬于五明的?答_。
(A)聲明 (B)因明
(C)內明 (D)無明
27. 不正見中的_是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A)邊見 (B)邪見
(C)見取見 (D)戒禁取見
28. 五蘊中的色蘊,地水火風即是_。
(A)四大 (B)前四蘊
(C)後四蘊 (D)四力
29. 明白緣起的道理,才能真正的_,互相合作。
(A)我爲人人 (B)無我爲人
(C)自利利己 (D)利己利人
30. 佛說宇宙萬有都是_。
(A)因緣所生的 (B)佛所創造的
(C)自然而然的 (D)進化而來
31. 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是聲聞乘所證得的果位,叫做無生,即是_果。
(A)須陀洹 (B)斯陀舍
(C)阿那舍 (D)阿羅漢
32. 六度中精進有叁義即_精進,修精進和求化精進。
(A)常 (B)斷
(C)勤 (D)法
33. 菩薩是覺悟的衆生,自覺,覺他,但是_尚未圓滿,故還要上求佛果。
(A)學問 (B)度化
(C)法門 (D)覺行
34. 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爲,出自_的,都可以叫做業。
(A)內心 (B)勉強
(C)自願 (D)身口意
35. 依業力的因果律來說,業報可分_業。
(A)早晚叁時 (B)叁時
(C)今生 (D)後生、來生
36. 聲聞乘法類型的佛教徒是_的,只求個人的解脫。
(A)戀世 (B)出世
(C)入世 (D)在世
37. 僧伽是紹隆佛的,代表佛陀_,引進衆生入佛智的比丘。
(A)轉*輪 (B)作善事
(C)處理世務 (D)流轉佛事
38. 犧牲自己的一切,冒險去幫助一切衆生出離怖畏與痛苦叫做_。
(A)離苦施 (B)無畏施
(C)所能施 (D)離怖施
39. 佛法的內容,說明了宇宙的_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軌則。
(A)真相 (B)假相
(C)幻相 (D)空相
40. 不貪不嗔不癡是_的後叁戒。
(A)五戒 (B)八關齋戒
(C)六根清淨戒 (D)十善業道
41. 要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必須先斷除_。
(A)無因 (B)無明
(C)無理 (D)無道
42. 佛陀的信衆,從國王、後妃、大臣以至貧民,應有盡有,這是佛陀提倡_的表現。
(A)自由平等 (B)慈悲平等
(C)勢力均等 (D)專權統治
43. 身口意叁業以意業爲首,故曰:「自_其意,是諸佛教」。
(A)會 (B)斷
(C)盡 (D)淨
44. 八關齋戒的基礎是_。
(A)叁業清淨 (B)五戒
(C)八正道 (D)十善戒法
45. 做人必須知恩報恩,佛說我們應報_恩。
(A)大 (B)次
(C)叁 (D)四
46. 佛徒勤修六度法,願救度一切衆生是實行_。
(A)人天乘法 (B)聲聞乘法
(C)緣覺乘法 (D)菩薩乘法
47. 十二因緣中的生死根本是_。
(A)過去支因 (B)現在支果
(C)現在支因 (D)未來支果
48. _就是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的反應。
(A)受 (B)行
(C)識 (D)業
49. 現在造業,現在就受果報,叫做_。
(A)順現受業 (B)順生受業
(C)順後受業 (D)順次受業
50. 現在造業,二生或多生後才受果報,叫做_。
(A)順現受業 (B)順生受業
(C)順後受業 (D)順次受業
51. 六度法門中的布施能度_。
(A)嗔恚 (B)悭貪
(C)愚癡 (D)懈怠
52. 佛徒努力在思想行爲上修道,爭取現在或來世有更優裕的境遇的是實行_。
(A)人天乘法 (B)菩薩乘法
(C)聲聞乘法 (D)緣覺乘法
53. 佛徒依四谛法及叁十七道品去修行,求解脫生死痛苦的是實行_。
(A)人天乘法 (B)菩薩乘法
(C)聲聞乘法 (D)緣覺乘法
54. 口業中的_就是斯騙說謊。
(A)妄語 (B)兩舌
(C)绮語 (D)惡口
55. 要度毀犯就要修_波羅蜜。
(A)布施 (B)持戒
(C)忍辱 (D)禅定
56. _是皈依佛陀的出家女衆。
(A)比丘尼 (B)優婆塞
(C)優婆夷 (D)比丘
57. 涅槃即是_。
(A)成道 (B)誕生
(C)入滅 (D)出家
58. 佛陀涅槃後,承繼遺缽的是_。
(A)喬陳如 (B)阿難陀
(C)摩诃迦葉 (D)舍利弗
59. _是印度佛教禅宗的初祖。
(A)喬陳如 (B)阿難陀
(C)摩诃迦葉 (D)舍利弗
60. 佛陀所說教法,在他涅槃後_天,由弟子集會編輯。
(A)十 (B)叁十
(C)六十 (D)九十
61. 佛涅槃後,衆弟子第一次結集經典于_。
(A)跋迦山 (B)靈鹫山
(C)迦耶山 (D)班達山
62. 佛徒結集經典,由_誦出經藏。
(A)阿難陀 (B)優婆離
(C)五百羅漢 (D)舍利弗
63. 我國目前佛教的現狀是_。
I 信徒不斷增加 II 寺廟越來越多
III 佛教團體越來越多 IV 佛教徒因大小兩乘之分而缺少合作
(A)I,II,III (B)I,II,IV
(C)I,III,IV (D)II,III,IV
64. 一個學佛之好學生應該_。
I 做有益于人的善事 II 抵抗這誘惑 …
《附錄(四) 選擇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