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不生妄想雜念 IV 度一切衆生
(A)I,II,III (B)I,II,IV
(C)II,III,IV (D)I,III,IV
65. 佛旗的顔色的次序是根據_所發的光的顔色。
(A)明星 (B)明月
(C)太陽 (D)聖體
66. 佛涅槃後由_及高僧等料理佛陀的遺體。
(A)阿育王 (B)摩羅斯王
(C)頻婆沙羅王 (D)善覺王
67. 佛經第一次結集,由_誦出經藏。
(A)摩诃迦葉 (B)優波離
(C)阿難陀 (D)舍利弗
68. 佛陀的衆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_。
(A)摩诃迦葉 (B)優波離
(C)阿難陀 (D)舍利弗
69. 佛教史實,南傳和北傳的記載互有出入,後來由_開大會作共同規定。
(A)世界佛教友誼會 (B)佛學研究會
(C)佛教總會 (D)僧伽聯合會
70. 釋迦牟尼佛的姓「釋迦」華語譯義爲_。
(A)吉祥 (B)寂默
(C)成就 (D)能仁
71. 皈依叁寶的「皈」字,是_的意思。
(A)近朱者赤 (B)皮白爲黑
(C)反黑爲白 (D)近墨者黑
72. 頻婆沙羅王爲佛陀建_,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大寺院。
(A)祗園精舍 (B)竹林精舍
(C)大林精舍 (D)王舍城
73. 最模範的佛教是實行_的佛徒。
(A)人天乘法 (B)聲聞乘法
(C)緣覺乘法 (D)菩薩乘法
74. 梵語阿羅漢意即_。
(A)無生 (B)一來
(C)預流 (D)不返
75. 梵語菩提薩陀,漢語簡譯_。
(A)菩薩 (B)衆生
(C)覺悟 (D)覺有情
76. 釋迦牟尼佛誕生于印度的_。
(A)靈鹫山 (B)菩提迦耶
(C)拘屍那拉 (D)藍毗尼園
77. 修士_預言悉達多太子將來可做轉輪聖王或佛陀。
(A)阿私陀 (B)喬陳如
(C)阿羅邏迦蘭 (D)郁陀迦羅摩弗
78. 悉達多太子誕生七天,母後_就去世了。
(A)未利夫人 (B)韋提希夫人
(C)摩耶夫人 (D)摩诃波提夫人
79. 五明之一的宗教學,稱爲_。
(A)二巧明 (B)因明
(C)聲明 (D)內明
80. 佛陀時代的印度社會有_階級之分。
(A)二 (B)叁
(C)四 (D)五
81. _選派親族 的五位青年跟隨悉達多太子修行。
(A)淨飯王 (B)白飯王
(C)斛飯王 (D)甘露飯王
82. 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_執著,不能證得。」
(A)妄想 (B)放逸
(C)邪見 (D)悭貪
83. _等五人聽佛陀說四谛法得道後,成爲教史上最最的僧伽。
(A)喬陳如 (B)耶舍
(C)舍利弗 (D)迦葉
84. 教史上最早的在家男居士是_。
(A)頻婆沙羅王 (B)給孤獨長者
(C)俱梨迦長者 (D)波斯匿王
85. 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是_。
(A)祗園精舍 (B)竹林精舍
(C)*輪精舍 (D)菩提精舍
86. _向祗陀太子購買花園興建寺院來供養佛陀。
(A)耶舍 (B)須達多長者
(C)純陀 (D)須跋陀羅
87. 阿難尊者侍佛二十五年,_第一。
(A)說法 (B)多聞
(C)論議 (D)智慧
88. 佛陀說法共_年,足迹踏遍恒河兩岸。
(A)叁十五年 (B)四十年
(C)四十五年 (D)五十年
89. 佛陀涅槃後,弟子應依_安住。
(A)十善業道 (B)四念處
(C)八正道 (D)七菩提心
90. 佛典一般上都以如是我聞等證信句子,作爲_。
(A)開始 (B)結束
(C)論點 (D)號召
91. 佛涅槃後九十天,由_尊者領導五百名阿羅漢結集經典。
(A)摩诃迦葉 (B)阿難陀
(C)優波離 (D)須跋陀羅
92. 中國翻譯的佛經,一直流傳到現在的總名爲_。
(A)大藏經 (B)叁藏經
(C)如來經 (D)轉*輪經
93. 涅槃的意義是圓滿一切智慧,寂滅一切_。
(A)苦受 (B)邪見
(C)法塵 (D)惑業
94. 善慧仙人曾用自己的頭發鋪在濕地上讓燃燈佛走過,因此獲得_。
(A)欽佩 (B)獎勵
(C)授記 (D)成佛
95. _是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的意思。
(A)阿羅漢 (B)緣覺
(C)菩提薩陀 (D)佛陀耶
96. 在家佛教徒修習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門是_。
(A)五戒 (B)八關齋戒
(C)十善戒 (D)攝律儀戒
97. 不非時食即_不食。
(A)肚飽 (B)白天
(C)過午 (D)夜晚
98. 五戒的第一項是_。
(A)不偷盜戒 (B)不妄語戒
(C)不邪淫戒 (D)不殺生戒
99. 能受持五戒的人,可以_。
(A)不墮惡道輪回 (B)增進智慧
(C)廣結益友 (D)與世無爭
100. 一念_心起,八萬障門開。
(A)貪 (B)嗔
(C)癡 (D)疑
101. 貪多_亦多,取少_亦少,萬般苦惱事, 除貪一時了。
(A)惑,惑 (B)業,業
(C)苦,苦 (D)樂,樂
102. 叁業以_業爲最重要。
(A)身 (B)口
(C)意 (D)正
103. 能舍施者,可得_。
(A)美譽 (B)智慧
(C)富貴 (D)解脫
104. 人生造業的原動力,乃出于各人的_。
(A)禀賦 (B)心識
(C)意識 (D)意志
105. 要建設人間淨土,人人必須奉行_。
(A)叁皈 (B)五戒
(C)護生 (D)民主
106. 妄執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爲實我,屬于_。
(A)邊見 (B)戒禁取見
(C)薩迦耶見 (D)見取見
107. 貪、嗔、癡、_、疑、不正見爲六根本煩惱。
(A)覆 (B)慢
(C)忿 (D)害
108. 人類由于_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的痛苦。
(A)貪欲 (B)迷惑
(C)自私 (D)環境
109. _是佛陀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A)四生 (B)四念處
(C)四德 (D)四谛
110. 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的正因是_。
(A)道谛 (B)苦谛
(C)滅谛 (D)集谛
111. 盡見思二惑,便證得_果。
(A)須陀洹 (B)斯陀含
(C)阿那漢 (D)阿羅漢
112. _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A)目犍連 (B)舍利弗
(C)阿那律 (D)迦旃延
113. 聲聞乘最高果位聖者的稱號的意義,並不包括以下那一項?
(A)殺賊 (B)無生
(C)應供 (D)能仁
114. 五蘊的「蘊」字,是_的意思。
(A)物質 (B)領納
(C)了別 (D)積聚
115. 四大是指_。
(A)生老病死 (B)生住異滅
(C)地水火風 (D)酒色財氣
116. 色蘊是屬于_的,叫做色法。
(A)精神 (B)物質
(C)永恒 (D)清淨
117. 無明、愛、取屬于_。
(A)煩惱障 (B)業障
(C)報障 (D)所知障
118. 十二因緣中的過去二支因是指_和_。
(A)愛、取 (B)生、老死
(C)識、名色 (D)無明、行
119. 菩提薩的意思是_。
(A)圓寂 (B)衆生
(C)覺道 (D)覺有情
120. 菩薩所修的法門是_。
(A)叁十七道品 (B)十二因緣
(C)八正道 (D)六度
121. _可以度悭貪。
(A)布施 (B)持戒
(C)忍辱 (D)禅定
122. 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爲,出自身口意的,都叫做_。
(A)業 (B)果
(C)因 (D)緣
123. 佛陀爲_不同衆生的根機,因此開示八萬四千法門。
(A)統一 (B)契合
(C)改造 (D)廢除
124. 深信因果,受持叁皈五戒或十…
《附錄(四) 選擇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