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附录(四) 选择题▪P2

  ..续本文上一页

   III 不生妄想杂念 IV 度一切众生

   (A)I,II,III (B)I,II,IV

   (C)II,III,IV (D)I,III,IV

  65. 佛旗的颜色的次序是根据_所发的光的颜色。

   (A)明星 (B)明月

   (C)太阳 (D)圣体

  66. 佛涅槃后由_及高僧等料理佛陀的遗体。

   (A)阿育王 (B)摩罗斯王

   (C)频婆沙罗王 (D)善觉王

  67. 佛经第一次结集,由_诵出经藏。

   (A)摩诃迦叶 (B)优波离

   (C)阿难陀 (D)舍利弗

  68. 佛陀的众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_。

   (A)摩诃迦叶 (B)优波离

   (C)阿难陀 (D)舍利弗

  69. 佛教史实,南传和北传的记载互有出入,后来由_开大会作共同规定。

   (A)世界佛教友谊会 (B)佛学研究会

   (C)佛教总会 (D)僧伽联合会

  70. 释迦牟尼佛的姓「释迦」华语译义为_。

   (A)吉祥 (B)寂默

   (C)成就 (D)能仁

  71. 皈依三宝的「皈」字,是_的意思。

   (A)近朱者赤 (B)皮白为黑

   (C)反黑为白 (D)近墨者黑

  72. 频婆沙罗王为佛陀建_,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大寺院。

   (A)祗园精舍 (B)竹林精舍

   (C)大林精舍 (D)王舍城

  73. 最模范的佛教是实行_的佛徒。

   (A)人天乘法 (B)声闻乘法

   (C)缘觉乘法 (D)菩萨乘法

  74. 梵语阿罗汉意即_。

   (A)无生 (B)一来

   (C)预流 (D)不返

  75. 梵语菩提萨陀,汉语简译_。

   (A)菩萨 (B)众生

   (C)觉悟 (D)觉有情

  76.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印度的_。

   (A)灵鹫山 (B)菩提迦耶

   (C)拘尸那拉 (D)蓝毗尼园

  77. 修士_预言悉达多太子将来可做转轮圣王或佛陀。

   (A)阿私陀 (B)乔陈如

   (C)阿罗逻迦兰 (D)郁陀迦罗摩弗

  78.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母后_就去世了。

   (A)未利夫人 (B)韦提希夫人

   (C)摩耶夫人 (D)摩诃波提夫人

  79. 五明之一的宗教学,称为_。

   (A)二巧明 (B)因明

   (C)声明 (D)内明

  80. 佛陀时代的印度社会有_阶级之分。

   (A)二 (B)三

   (C)四 (D)五

  81. _选派亲族 的五位青年跟随悉达多太子修行。

   (A)净饭王 (B)白饭王

   (C)斛饭王 (D)甘露饭王

  82. 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_执著,不能证得。」

   (A)妄想 (B)放逸

   (C)邪见 (D)悭贪

  83. _等五人听佛陀说四谛法得道后,成为教史上最最的僧伽。

   (A)乔陈如 (B)耶舍

   (C)舍利弗 (D)迦叶

  84. 教史上最早的在家男居士是_。

   (A)频婆沙罗王 (B)给孤独长者

   (C)俱梨迦长者 (D)波斯匿王

  85. 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是_。

   (A)祗园精舍 (B)竹林精舍

   (C)*轮精舍 (D)菩提精舍

  86. _向祗陀太子购买花园兴建寺院来供养佛陀。

   (A)耶舍 (B)须达多长者

   (C)纯陀 (D)须跋陀罗

  87. 阿难尊者侍佛二十五年,_第一。

   (A)说法 (B)多闻

   (C)论议 (D)智慧

  88. 佛陀说法共_年,足迹踏遍恒河两岸。

   (A)三十五年 (B)四十年

   (C)四十五年 (D)五十年

  89. 佛陀涅槃后,弟子应依_安住。

   (A)十善业道 (B)四念处

   (C)八正道 (D)七菩提心

  90. 佛典一般上都以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作为_。

   (A)开始 (B)结束

   (C)论点 (D)号召

  91. 佛涅槃后九十天,由_尊者领导五百名阿罗汉结集经典。

   (A)摩诃迦叶 (B)阿难陀

   (C)优波离 (D)须跋陀罗

  92. 中国翻译的佛经,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总名为_。

   (A)大藏经 (B)三藏经

   (C)如来经 (D)转*轮经

  93. 涅槃的意义是圆满一切智慧,寂灭一切_。

   (A)苦受 (B)邪见

   (C)法尘 (D)惑业

  94. 善慧仙人曾用自己的头发铺在湿地上让燃灯佛走过,因此获得_。

   (A)钦佩 (B)奖励

   (C)授记 (D)成佛

  95. _是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意思。

   (A)阿罗汉 (B)缘觉

   (C)菩提萨陀 (D)佛陀耶

  96. 在家佛教徒修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是_。

   (A)五戒 (B)八关斋戒

   (C)十善戒 (D)摄律仪戒

  97. 不非时食即_不食。

   (A)肚饱 (B)白天

   (C)过午 (D)夜晚

  98. 五戒的第一项是_。

   (A)不偷盗戒 (B)不妄语戒

   (C)不邪淫戒 (D)不杀生戒

  99. 能受持五戒的人,可以_。

   (A)不堕恶道轮回 (B)增进智慧

   (C)广结益友 (D)与世无争

  100. 一念_心起,八万障门开。

   (A)贪 (B)嗔

   (C)痴 (D)疑

  101. 贪多_亦多,取少_亦少,万般苦恼事, 除贪一时了。

   (A)惑,惑 (B)业,业

   (C)苦,苦 (D)乐,乐

  102. 三业以_业为最重要。

   (A)身 (B)口

   (C)意 (D)正

  103. 能舍施者,可得_。

   (A)美誉 (B)智慧

   (C)富贵 (D)解脱

  104. 人生造业的原动力,乃出于各人的_。

   (A)禀赋 (B)心识

   (C)意识 (D)意志

  105. 要建设人间净土,人人必须奉行_。

   (A)三皈 (B)五戒

   (C)护生 (D)民主

  106. 妄执四大五蕴和合的身体为实我,属于_。

   (A)边见 (B)戒禁取见

   (C)萨迦耶见 (D)见取见

  107. 贪、嗔、痴、_、疑、不正见为六根本烦恼。

   (A)覆 (B)慢

   (C)忿 (D)害

  108. 人类由于_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

   (A)贪欲 (B)迷惑

   (C)自私 (D)环境

  109. _是佛陀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A)四生 (B)四念处

   (C)四德 (D)四谛

  110. 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的正因是_。

   (A)道谛 (B)苦谛

   (C)灭谛 (D)集谛

  111. 尽见思二惑,便证得_果。

   (A)须陀洹 (B)斯陀含

   (C)阿那汉 (D)阿罗汉

  112. _闻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A)目犍连 (B)舍利弗

   (C)阿那律 (D)迦旃延

  113. 声闻乘最高果位圣者的称号的意义,并不包括以下那一项?

   (A)杀贼 (B)无生

   (C)应供 (D)能仁

  114. 五蕴的「蕴」字,是_的意思。

   (A)物质 (B)领纳

   (C)了别 (D)积聚

  115. 四大是指_。

   (A)生老病死 (B)生住异灭

   (C)地水火风 (D)酒色财气

  116. 色蕴是属于_的,叫做色法。

   (A)精神 (B)物质

   (C)永恒 (D)清净

  117. 无明、爱、取属于_。

   (A)烦恼障 (B)业障

   (C)报障 (D)所知障

  118. 十二因缘中的过去二支因是指_和_。

   (A)爱、取 (B)生、老死

   (C)识、名色 (D)无明、行

  119. 菩提萨的意思是_。

   (A)圆寂 (B)众生

   (C)觉道 (D)觉有情

  120. 菩萨所修的法门是_。

   (A)三十七道品 (B)十二因缘

   (C)八正道 (D)六度

  121. _可以度悭贪。

   (A)布施 (B)持戒

   (C)忍辱 (D)禅定

  122. 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叫做_。

   (A)业 (B)果

   (C)因 (D)缘

  123. 佛陀为_不同众生的根机,因此开示八万四千法门。

   (A)统一 (B)契合

   (C)改造 (D)废除

  124. 深信因果,受持三皈五戒或十…

《附录(四) 选择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