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戒的佛教徒,是属于_乘。
(A)声闻 (B)缘觉
(C)菩萨 (D)人天
125. 要明白缘起真理,发_,才能算是模范的佛教徒。
(A)厌离心 (B)菩提心
(C)勇猛心 (D)胜进心
126. 皈依_是进入佛教的初步仪式,表示正式做一个佛教徒。
(A)佛宝 (B)法宝
(C)僧宝 (D)三宝
127.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_其意,是诸佛教。
(A)觉 (B)识
(C)有 (D)净
128. 四恩是父母恩、国家恩、_和佛恩。
(A)施主恩 (B)众生恩
(C)师长恩 (D)慈恩
129. 佛教主张不杀生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有_。
(A)自由 (B)佛性
(C)思想 (D)感情
130. 要断除愚痴无明,必须修_。
(A)般若 (B)持戒
(C)忍辱 (D)禅定
131. 服务的人生观,可以从_的思想上建立起来。
(A)业力 (B)因果
(C)报恩 (D)无我
132. 佛教说的业力因果律有_业。
(A)三时 (B)前生
(C)多生 (D)不定
133. 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是十善业道的_。
(A)不恶口 (B)不妄语
(C)不绮语 (D)不两舌
134. 马来西亚由公元_开始将卫塞节列为全国公共假期。
(A)1956 (B)1958
(C)1962 (D)1963
135. 释迦牟尼佛的「牟尼」华语释义为_。
(A)吉祥 (B)寂默
(C)能仁 (D)觉者
136. 第一次佛经的结果,由_尊者诵出律藏。
(A)舍利弗 (B)目犍连
(C)优波离 (D)阿那律
137. 皈依佛陀的出家女众叫_。
(A)比丘尼 (B)优婆夷
(C)比丘 (D)优婆塞
138. 「集谛」是「苦谛」的根本原因,此二谛为_的因果。
(A)修善断恶 (B)不生不灭
(C)解脱生死 (D)流转世间
139. 佛陀吩咐弟子们在他涅槃后要照他一生的教法去实行,这样他的_便会永远存在人间。
(A)化身 (B)报身
(C)法身 (D)金身
140. 因果报应可以有_,但绝不能避免的。
(A)迟早 (B)善恶
(C)你我 (D)大小
141. 业报因果的原则是_。
(A)神的赏罚 (B)命中注定
(C)自作自受 (D)善恶抵消
142. 八正道以_为最重,有了它才能对事理有正确认识,破除偏差的知见,悟八正道。
(A)正见 (B)正思
(C)正念 (D)正定
143. 佛教的第二次结集,其主要的问题是属于_方面的。
(A)大小乘 (B)经典
(C)论典 (D)戒律
144. 「诸法无我」的法印,是从_上去探究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A)空间 (B)时间
(C)世间 (D)念念之间
145. _菩萨是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人物。
(A)提婆 (B)龙树
(C)无著 (D)世亲
146. _是声闻乘的极果。
(A)须陀洹 (B)斯陀含
(C)阿那含 (D)阿罗汉
147. 贪嗔痴等烦恼,是属于_惑。
(A)思 (B)见
(C)迷 (D)尘沙
148. 发愿要拔除他人的痛苦是_心。
(A)慈 (B)悲
(C)喜 (D)舍
149. 所谓根本识是指_。
(A)前五识 (B)意识
(C)末那识 (D)阿赖耶识
150. 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修行_的法门。
(A)智慧 (B)福德
(C)禅定 (D)净土
151. 卫塞节节正确日子应该是指_。
(A)阴历四月十五 (B)阴历三月十五
(C)阳历五月月圆日 (D)阴历五月月圆日
152. _才是佛陀追求的真正快乐境界。
(A)人间之欲乐 (B)天上禅悦乐
(C)出世涅槃乐 (D)亲友相聚乐
153. 佛学的原理是_。
(A)素食主义 (B)禁欲主义
(C)大我主义 (D)现实主义
154. 佛陀所证而能偏知一切事理的智慧是_。
(A)一切智 (B)道种智
(C)一切智智 (D)法空智
155.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_。
(A)过去世 (B)现在世
(C)未来世 (D)三世
156. 人生的苦的根本是_苦。
(A)生老病死 (B)爱别离
(C)五蕴炽盛 (D)求不得
157. 三轮体空,是以观照的功夫,观到人,我,法相三者的_皆无所得,而达至波罗蜜之究竟境界。
(A)无我 (B)无住
(C)无常 (D)本性
158. 凡菩萨初发心时,必须缘_发四弘誓愿,以广心量,以明趣向。
(A)四圣谛 (B)七觉友
(C)四德 (D)三学
159. 无知妄五蕴的我为「主宰」的实我存在是称_。
(A)萨迦耶见 (B)边见
(C)邪见 (D)见取见
160. 由凡夫从迷而入悟,由未觉而成觉,必须修:
(A)四念处 (B)四正勤
(C)五力 (D)七菩提分
161. 大乘随般若而行可得解脱,小乘能依_而行,也可得到解脱。
(A)正知 (B)正见
(C)正解 (D)正信
162. 八正道中_是保持圣洁的生命,要以合法的职业来维持生命。
(A)正业 (B)正定
(C)正命 (D)正念
163. 十二因缘中,为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的是_。
(A)无明、行 (B)名色、六入
(C)行、识 (D)爱、取
164. 四无量心中,愿给一切众生快乐的心是指_无量心。
(A)慈 (B)悲
(C)善 (D)舍
165. 六度中_即智慧度,是度愚痴的。
(A)檀那波罗蜜 (B)尸罗波罗蜜
(C)禅那波罗蜜 (D)般若波罗蜜
166. 八识中_识向外执取阿赖耶识为我,向升认识境界为实法。
(A)意 (B)身
(C)末那 (D)根本
167. 小乘人听了诸法无我印的道理,乃破除_,证我空真如。
(A)人我见 (B)边见
(C)邪见 (D)见取见
168. 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之五类不正见,皆属_范围。
(A)劫浊 (B)见浊
(C)烦恼浊 (D)众生浊
169. _是学佛的目的,也是成佛的殊胜妙用。
(A)离苦得乐 (B)少欲知足
(C)知足常乐 (D)断除欲望
170. _是大乘菩萨修万行中主要修习的法门。
(A)三法印 (B)八正道
(C)六度 (D)十二因缘
171. 二乘人证我空真如,尚有_未断,故有所执,仅能证小乘涅槃。
(A)烦恼障 (B)业障
(C)法执 (D)我执
172. 依出世间圣人实践八正道,可以成就小乘最高果位的_。
(A)辟友佛 (B)斯陀含
(C)阿那含 (D)阿罗汉
173. 八识中_能缘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境。
(A)身识 (B)意识
(C)末那识 (D)阿赖耶识
174. 道谛的三十七道中能了生死苦即开端于_的观想。
(A)四念处 (B)四正勤
(C)四神足 (D)八正道
175. 何谓五钝?
(A)色受想行识 (B)贪嗔痴慢疑
(C)眼耳鼻舌身意 (D)财色名食睡
176. 六度中之精进度,可以度_。
(A)悭贪 (B)散乱
(C)懈怠 (D)愚痴
177. 自己做事,使人得到好处,称之为_。
(A)同事摄 (B)布施摄
(C)爱语摄 (D)利行摄
178. 事六度是_而修。
(A)著相 (B)无相
(C)持戒 (D)观照
179. 意根对五根所缘之境是名为_。
(A)十八界 (B)善恶诸法
(C)法尘 (D)意境
180. 浮尘根是指_。
(A)即六根表现于外的器官 (B)地水火风
(C)杂染的情识 (D)知觉神经
181. 大家同住在一起,要做到意业清净,要大家一起和悦,不要求个人的欢乐,必须遵守什么原则?
(A)身和同住 (B)戒和同修
(C)见和同解 (D)意和同悦
182. 阿育王为什么要举行佛经第三次结集?
(A)同一经题,人说各异 (B)外道改窜佛典
(C)要总集佛典 (D)要保守旧制
183. 佛陀为二乘人说诸法无我,就是要破除_。
(A)三毒 (B)人我见
(C)无诤 (D)五欲
184. 佛陀第一次在什么地方说法?
(A)竹林精舍 (B)达岩
(C)鹿野苑 (D)宇奴唯拉村
185. 第一皈依佛陀的国王是谁?
(A)阿育王 (B)频婆娑罗王
(C)波斯匿王 (D)转轮圣王
186. 四谛法中之_为十二因缘的流转世间的因果。
(A)苦集二谛 (B)灭道二谛
(C)苦灭二谛 (D)道集二谛
187. 十二因缘中的「受」支是什么意思?
(A)对外界的接触 (B)对外界的感受
(C)对外界的认识 (D)对外界的爱执
188. 第七识常执那一个识为自内外?
(A)阿赖耶识 (B)末那识
(C)眼识 (D)鼻识
189. 六尘的「尘」是何义?
(A)微细义 (B)轻浮义
(C)染污义 (D)昏昧义
190. 于四谛法中,那二谛是超出世间的因果?
(A)灭道二谛 (B)集苦二谛
(C)苦道二谛 (D)集灭二谛
191. 「有漏」的意思是_。
(A)不圆满 (B)无为
(C)不净 (D)有烦恼
192. 菩萨当缘集谛时,发_之愿。
(A)佛道无上誓愿成 (B)众生无边誓愿度
(C)烦恼无尽誓愿断 (D)法门无量誓愿学
193. 八识中活动力最强的是_。
(A)第六识 (B)第七识
(C)第八识 (D)前五识
194. 五根的根含有能_义。
(A)成就 (B)精进
(C)生恶 (D)生善
195. 菩萨随顺众生,为众生利益做事属_摄。
(A)利行 (B)同事
(C)爱语 (D)布施
196. 缘觉修行是从囡谛中_谛悟入的。
(A)苦 (B)集
(C)灭 (D)道
197. 眼、耳、鼻、舌、身叫_根。
(A)净色 (B)浮尘
(C)无表色 (D)五蕴
198. 五根五力能生善法破恶法,以( )为始,( )终。
(A)身、法 (B)信、慧
(C)进、定 (D)行、观
199. 破执五蕴四大和合之身为净乐常我,宜修_。
(A)四正勤 (B)四神足
(C)七觉支 (D)四念处
200. 唯识学把一心分_,作为研究心识的门径。
(A)八法 (B)八尘
(C)八识 (D)八根
《附录(四) 选择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