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入門簡要 中級課題 (四十一) 心意識的研究

  (四十一) 心意識的研究

  俱舍論說:「集起爲心,思量爲意,了別爲識」。心意識是有情精神的主體,但在有情心裏的作用差別上,就分爲心、意、識叁個名詞來說明。

  「心」的梵語是「質多」CITTA,義爲集起,就是積集種種善業與不善業的種子所在。我們的內心,平日受外來的六塵緣影所薰習,使種子遺留在心內,積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滅壞。將來遇到外緣的激發,又會生起現行,所以在唯識學上,把這心名爲阿賴耶識 ALAYA(藏識),就因它有含藏種子的功能,永遠不會失壞,因此得名爲心。

  「意」的梵語是「末那」MANO,華譯「思量」。在唯識學上,說它從無始以來,常執第八阿賴耶識爲自我,恒審思量,沒有間斷,所以獨得「意」名。因它恒有審察思考的功能,前六識緣境時,它對于所緣的行相,就生出深刻了別的作用。所以經中說:「依意生識」,可見意的特義,是能生六識,爲六識所依,也是外界一切認識活動的樞紐。

  「識」的梵語是「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義是「了別」爲性。了別有粗有細,粗的了別多在前六識,細的了別則在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前六識善于攀緣外境,而起內在的了別認識功能,如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意識了別法塵。由于有六根和所緣有六境,所以中間生起的識亦有六識。

  前五色根,是物質的生理機構;後之意根則爲精神的,屬于心理的。生理機構的五色根,必依意根而起作用。假使意根一旦失去功能,生理的五色根也即時變壞了。生人和死人同樣有五根存在,生人的五根有靈活的作用,死人卻沒有,關鍵就在意根的存在與否。

  無始以來,這心、意、識就不斷地交流,成爲有情心理活動的現象。

  習題:

  (一) 心、意、識,這叁個名稱是何義?

  (二) 內心的種子從那裏來?

  (叁) 種子遇到外緣激發時會怎樣?

  (四) 末那識爲何獨得「意」名?

  (五) 什麼是「意」的特義?

  (六) 心意識交流的結果是什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