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十二) 菩薩與六度
菩薩,印度話原來稱菩提薩陀 BODHISATTA,菩提是覺悟義,薩陀是有情,即衆生,簡譯覺有情,即是覺悟的衆生。菩薩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覺悟真理與解脫痛苦,而且要令一切衆生,都同樣覺悟真理與解脫痛苦。同時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覺悟,立志成佛爲目標。
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六波羅蜜。波羅蜜 PARAMITA 是梵語,華譯到彼岸,因此六波羅蜜亦名六度,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六度即:
布施,梵語檀那 DANA,是度悭貪的。布施有叁種:(一)財施。財施又分二種:(a)內財施,以身體的器官捐助衆生;(b)外財施,以錢財資助慈善事業或貧苦疾病衆生。(二)法施。以佛陀真理,勸人修善斷惡,離苦得樂。(叁)無畏施。犧牲自己去幫助一切衆生出離怖畏與痛苦。
持戒,梵語屍羅 SILA,是度毀犯的。「持」是執持,「戒」是戒止殺、盜、淫、妄諸惡和禁止喝酒、賭博、吸毒等。菩薩所持的戒可分叁種:(一)律儀戒,是行、住、 坐、臥時都遵守佛所立的規律,而不犯一切惡法;(二)攝善法戒,是菩薩克已修善行,勇猛精進;(叁)饒益有情戒,是廣修衆善,利益衆生。
忍辱,梵語羼提 KSANTI,是度嗔恚的。忍辱亦有叁種:(一)生忍,即忍受別人的怨恨、誹謗、惡罵、加害而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腸去感化他;(二)法忍,即風吹、雨打、饑餓、寒冷、炎熱等事,都能安然忍受;(叁)無生法忍,是對于佛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能離相堅心信仰而修行。
精進,梵語毗離耶 VIRYA,是度懈怠的。精進亦分叁種:(一)斷精進是勤斷一切惡;(二)修精進是勤修一切善;(叁)求化精進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衆生。
禅定,梵語禅那 DHYANA,是度散亂的。禅定是思惟靜慮的意思,因爲靜能生定,慮能生慧。禅定可分爲:(一)身定:反觀自身,使不犯過;(二)口定:寂然靜默,不談是非;(叁)意定:攝心正念,清淨無染。
般若,梵語PRAJNA ,是度愚癡。般若是由正心、修身、行善、斷惡,內心發出來的覺照智慧。智有叁種:(一)生空智:觀一切衆生,四大所成,都無實在的體性;(二)法空智:觀一切法,都從因緣生;(叁)一切智智:即佛能偏知一切事理的正智。
六度之中,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進的作用是策勵,這樣就可以得到福慧雙修。
「事六度」是所作所爲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亦即是「事修」,可得世間善報;「理六度」是指所作所爲的善法,以「叁輪體空」作觀,不著于「人、我、法相」,又稱爲「理修」。
叁輪體空者,單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謂之「叁輪」;行施後,此叁輪相,不存于心,叫做叁輪體空,可得無限的功德。
習題:
(一) 什麼叫做菩薩?
(二) 菩薩的最高目標是什麼?
(叁) 解釋波羅蜜的意思。
(四) 六度波羅蜜對治那六種煩惱?
(五) 布施有幾種?
(六) 解釋持戒的意義?
(七) 何謂無生法忍?
(八) 略釋禅定與般若的意義?
(九) 六度中何者修福,何者修慧?
(十) 何謂事修?理修?
(十一) 解釋「叁輪體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