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67 念佛叁昧寶王論(唐 飛錫撰)▪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來道。從恚等生。于是乎。在如來藏經。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乃至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廣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以九喻況之。寶性論釋。而結頌言

  萎華中諸佛  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牙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衆生貪嗔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境中  皆有如來藏

  下至阿鼻獄  皆有如來身

  真如清淨法  名爲如來體

  以此文證湯獄之記。頓覺明焉。叁昧門自然洞啓。

  問曰。至人用心。澹然清淨。攀緣永絕。今說放心遍緣一切所緣之處皆見如來。教何在焉。

  對曰。亦有教說。起心遍緣六塵。叁業仍發妙願。入佛境界。一一緣起不離如來名。悉皆見矣。此是圓見。非由眼也。故涅槃經雲。聲聞入雖有天眼。名爲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爲佛眼。何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又如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诃薩。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羅蜜。于一切法。心緣自在。緣一切色。願得佛色。無所得故。心緣衆聲。願得如來微妙音聲。心緣衆香。願得如來清淨戒香。心緣諸味。願得如來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緣諸觸。願得如來柔軟手掌。心緣諸法。願得如來寂靜之心。心緣自身。願得佛身。心緣自口。願得佛口。心緣自意。願得如來平等之意。天王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有一心一行。空過不向薩婆若者。遍緣諸法。而能不著。觀見諸法。無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薩修習諸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鑿者。無由見之。如是聖智境界。遍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則便得之。其不修者。雲何能得心緣之理。豈不大哉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

  問曰。即動而靜。靜爲躁君。即凡而聖。聖隱凡內。謹聞遐旨。又叁教無我。理既不殊擇善而從。其義焉在。

  對曰。叁教之理也。名未始異。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絕中。一無我者。謙光之義爲無我也。道無我者。長而不宰爲無我也。佛無我者。觀五蘊空爲無我也。上二教門都不明。五蘊孰辨其四谛六度萬行。賢聖階級。蔑然無聞。但和光同塵。保雌守靜。既慈且儉。不敢爲天下。先各一聖也。安用商摧其淺深欤。叁教無我明矣。擇善而從者。謂叁性之理。理無不在。修心之士。擇善而從。蓋謂不善。無益于至真。無記雙亡于善惡。妨亂佛理。何莫由斯。故聖人簡之而不取也。故涅槃經雲。一闡提者。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是知。念佛叁昧。善之最上。萬行元首。故曰叁昧王焉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第六

  問曰。若擇善而從者。何不擇諸佛之善。棄衆生之惡。乃念未來諸佛。而同過現正覺耶。

  對曰。不易來問自成我答。何者擇善而從者。蓋不得已而言之。爲力微任重不能。即惡而善。即妄而真。故以明之。苟能念未來之佛。協不輕之行。天地一指萬物一馬。衆生皆佛。此土常淨。異鹙子之土石砂礫。同梵王之珍寶莊嚴。擇善之至矣。無惡可棄矣。即天臺智者。釋法華經。明絕待之妙。引證曰

  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又勝天王經曰。佛所住處。實無穢土。衆生薄福。而見不淨。良在此焉。梵雲南無。唐言歸命。梵雲阿彌陀。唐言無量壽。叁世諸佛。豈只一佛而有壽量耶。今與子同。念于叁世彌陀。同生于十方極樂。有何不可。而欲鹢路退飛哉。夫然則烈叁昧之猛焰也。不居于纖妄蚊蚋。铿十念之洪鍾也。不間于散亂稱佛明矣。念彌陀通叁世既爾。念諸佛菩薩。不亦然欤。

  問曰。念未來佛。即與過現諸佛等者。願聞其理也。

  對曰。華嚴經雲。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楞伽偈雲。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種等。我爲佛子。說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語等皆具迦陵頻伽梵音聲相。叁法等盡得菩提分法無障礙智也。四身等法身色身相好無差也。起信論雲。依方故迷。方實不轉。夫如是則。悟者悟于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于一佛。諸佛現前。經所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淨因緣。虛空皓月。現于清水。彼佛不來。我身不往。念佛因緣。如來寶月。現于心水。如說頌曰。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一切衆生肉不可食門第七

  問曰。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絕之何耶。

  對曰。夫屍毗救鴿。上稱方平者。王禽異也。保命一也。安得固食其肉。用資敗軀。而兀兀然。不知其懼哉。苟能悟之。爲未來諸佛者。孰肯飛白刃于赤鱗。放蒼鷹于狡兔。如夕蛾投火自取其斃欤。故楞伽寶積經佛語心品偈雲

  爲利殺衆生  以財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墮叫喚獄

  以斯聖旨。若不施此財。則網者屠者。自息矣。且龍樹不輕于鴿雀。高僧不跨于蟲蟻。或問其故。答曰。斯之與吾。同在生死。彼或將先成正覺。安可妄輕耶。輕尚不可。豈得專食其血肉哉。寶性論雲。如來藏經中。告舍利弗言。衆生者即是第一義谛。即是如來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吾謂。太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唯念過現。不念未來。慢終不息。若如師子。而逐于人。其塊自息。聞夫敬慢之道。一以貫之。則移敬就慢。均父母于平人。逆之甚也。移慢就敬。均平人于父母。孝之大也。故梵網經雲。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孝名爲戒。良在茲焉。觀六道爲當來佛者。父母之談。猶近言耳。若能等沙彌之救蟻。促壽更延。同流水之濟魚。天華雨[廿/積]。革曠劫衆生之見。念未來善逝之身。糞穢之內。知有真金。重雲之間。信有明月。則食肉之昏霧。生死之煙霾。慧風掃之。于叁昧長空矣。梵網經雲。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豈得不念之哉。

  問曰。肉不可食信之矣。五辛如何。

  對曰。聖教明之。大佛頂經雲。佛告阿難。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佛告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爲第一增進修行漸次。斯金口也。不亦誠哉。酒固不可言耳。百喻經雲。昔有貧人。在路而行。遇得一囊金錢。心大喜躍。即便數之。數未能周。錢主忽至。盡還奪去。其人當時。悔不疾去。懊惱之情。甚爲苦極。遇佛法者。亦複如是。雖得值遇叁寶福田。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聞。忽爾命終。墮叁惡道。如彼愚人。還爲其主。奪錢而去。偈曰

  今日營此事  明自營彼事

  樂著不觀苦  不覺死賊至

  匆匆營衆務  凡人無不爾

  如彼數錢人  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門。盡是念未來諸佛。以通叁世之意也。若欲念于彌勒佛者。必得上生兜率天宮。見慈氏之尊。則彌天釋道安。爲其首唱耳

  念佛叁昧寶王論卷上

  念佛叁昧寶王論卷中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第八

  問。念未來佛即衆生是。已聞玄義。事廣理幽也。又恐心散難檢。今欲一以貫之。專西方念一佛。踐不退地。祛有漏心。乘扁舟于黃金之池。禮彌陀于白玉之殿。以通叁世。希沾九品。不亦可乎。

  對曰。十住婆沙論。並龍樹菩薩造釋華嚴經論易行行品雲。菩薩道有難行。行如陸地乘舟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彌陀佛本願之力。若人聞名稱念。自歸彼國。如舟得水。又遇便風。一舉千裏。不亦易哉。則釋迦如來父王眷屬。六萬釋種。皆生極樂土。蓋佛與此界衆生。緣深也。專注一境。圓通叁世。不亦良哉。

  問曰。專注一境圓通叁世。誠哉。然稱念自歸往生彼國者。有爲虛僞。風多浪鼓。曷若不馳想于外。但攝心于內。協無爲之旨乎。

  對曰。有爲雖僞。舍之則道業不成。無爲雖實。取之則慧心不朗。經雲。厭離有爲功德。是爲魔業。樂著無爲功德。亦爲魔業。子今厭樂交爭。得不入于魔骨也。又若聖賢攝心。謂之內。凡夫馳想。謂之外。苟以馳外爲亂。住內爲定。複是內外所馳。非所以念佛叁昧攝心之意也。注維摩經羅什法師雲。外國有一女。身體金色。有長者子。名達暮多羅。以千兩金。邀入竹林。同載而去。文殊于道中。變身爲白衣士身。著寶衣。衣甚嚴好。女人見之。貪心內發。文殊言。汝欲得衣者。當發菩提心。女曰。何等爲菩提心。文殊言汝身是。

  問曰。雲何是。

  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是故此。女曾于迦葉佛所。多植善本。廣修智慧。聞是說已。即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而將示欲之過。還與長者子入林。既入林已。自現身死[舽-舟+月]脹爛臭。長者子見已。甚大怖畏。往詣佛所。佛爲說法。亦得法忍。大覺未成。未暇閑任。故名爲忍。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女身空。佛身空。未始異也。菩提之義。豈得異乎。夫如是則。一切有爲即無爲矣。一切內外非內外矣。然在有而未嘗有。有而常無。居無而未嘗無。無而恒有。何患之于佛有相心有念哉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

  問曰。易行難行之談。身即菩提之觀。其旨鏡焉。人生在世。石火電火。失念蹉跎。悔無所及。修道之人。尚不親心。況親于身。尚不親于身。況身外欤。常恐。出息不還。屬于後世。狂風飄蓬。茫茫何之。願示一念十念之門。此生他生之計。

  答曰。夫淨土之會。功業之大者。二乘乃澄神。虛無耽空。怖相。不念衆生。故無淨土。而大乘有之。按悲華經雲。阿彌陀佛。昔爲轉輪王。名無诤念。七寶千子。悉皆具足。因寶海大臣。爲善知識。于寶藏佛所。發菩提心。取于西方極樂淨土。則諸經中知名。諸佛菩薩聲聞等。皆昔之千子也。其長太子。名不瞬觀世音也。次子名摩尼大勢至也。次子名王衆文殊師利也。次子名能伽奴…

《1967 念佛叁昧寶王論(唐 飛錫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