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67 念佛叁昧寶王論(唐 飛錫撰)▪P3

  ..續本文上一頁即金剛智慧光明菩薩。次子名無畏即蓮華尊如來。次子名庵婆羅即虛空光明菩薩。次子名善臂即師子香菩薩。次子名泯圖即普賢也。次子名蜜蘇即阿閦佛也。蜜蘇王子。一自發心已來。行時步步。心心數法。常念諸佛。今登正覺。生妙樂刹焉。吾謂經行廣陌。從步幽林。則不異蜜蘇之見。若鳴珂入伏。動佩翰天。肅肅羽儀。骎骎車馬。安得不用心于步步之間哉。今則例之。亦不移于前操矣。夫含齒戴發。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又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亦誠如所問。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患。爲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爲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懼于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今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于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叁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子宜勉之。

  又問。一念十念。往生淨土。何者爲正。

  對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爲正也。如佛所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葉成。墮無間獄。猶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豈要至十念哉。打僧罵尊。雖非正逆。是五逆之類也。又一念者。如經雲。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又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嬉戲往來。不離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良有以也。蓋爲遘疾尪羸力微心劣故。須十稱彌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猶栽植絲發其茂百圍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第十

  問曰。經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用遠稱彌陀。存想于極樂之國。近念諸佛。興敬于未來之尊。此皆自外而求。豈曰是心是佛耶。

  對曰。子問非也。子但引經。不知經之所趣。經者觀無量壽經也。正明念阿彌陀之文矣。以念佛故。佛從想生故。雲是心是佛。安得竊取彌陀之觀。反噬彌陀之心者哉。若爾。都不念佛。而言是心是佛者。亦應都不想惡。而言是心是惡耶。彼既不然。此亦焉可。況彼極樂之國。彌陀至尊。十萬億之須彌山王。不與眼根爲障礙。恒河沙之光明相好。由佛願力。而想成。屈臂即得往生。甯計彼方之遠近也。

  問曰。是心是佛。敬聞其理也。然此經所明十六妙觀。韋提得之。則冰日可想。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觀他觀。邪正混雜。若爲澄渟。願一一示之。令念佛人離師。獨坐心安若海也。

  對曰。冰想者。爲琉璃地之張本也。日想者。作白毫光之由漸也。依想而現。曰自曰正。不依想現。則曰他曰邪。本則想白毫。白毫不現。而未想绀目。绀目現。此乖其本心。豈不邪也。況諸想欤。又魔光乃有影耀眼。佛光乃無影耀眼。故楞伽偈雲

  佛地名最勝  清淨妙莊嚴

  照耀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熾焰不壞目  周輪化叁有

  問。今之光現者。熾焰壞目。非魔如何。光而不耀。非佛如何。

  答。又光之真也。令念佛人身心澄渟清淨。光之僞也。令念佛人心躁動恍惚。故涅槃經雲。澄渟清淨。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明矣。

  又問曰。至人無思。而今用想。豈不謬哉。

  對曰。不謬也。如大威德陀羅尼經雲。超過有結。應發欲心想無欲事。今則例之。欲修念佛。應發想心想無想事。故方等賢護經雲。惡欲想女。夢見于女。善欲想佛。夢見于佛。吾謂。二想名同。善惡天隔。不可聞想一概厭之。若苟厭之。雖不毀經。不謗佛。則必生于無想天宮矣。若固執無想。而噬想佛者。則名謗法。以謗法故。遽入十方無擇之囹圄。未知出日。豈有天宮之望乎。縱令得生。名外道天。非解脫路。涅槃經雲。隨聞毒鼓。遠近俱死。此亦如是。隨其撥想。遠近俱墮。經所謂。或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遊行。斯之謂矣。豈同于叁界之流轉焉。豈同于九品往生焉。況覆舟載舟水也。因倒因起地也。想妄即衆生。想真即諸佛。離想之外。更用何焉。

  問曰。事解已竟。理何在耶。如般舟叁昧經雲。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涅槃。今之用想。不亦然乎。

  對曰。不也。若存所想之佛能想之心。或避想佛。則以惡取空。爲無想者。則癡之甚也。吾今了佛。皆從想生。無佛無想。何癡之有。此乃觀空叁昧。非邪見也。子又問。理何在者。夫至人冥真體寂虛空。其懷雖複萬法並照。而心未嘗有。則真智無緣。故無念爲名。俗智有緣。故念想以生。又想不異空。空不異想。名第一義中道之理也。此顯法身矣。空即是想。名俗谛之理也。恒沙萬德。皆依俗谛。此顯報身矣。想即是空。名真谛之理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叁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顯化身矣。是則以叁觀。觀叁谛。證叁德。成叁身。乃至十種叁法。有何不可。而欲擯于清淨之想。取無想之想耶。塞于禅定門。而取成佛之阈耶。楞伽密嚴經。皆曰。甯起有見。如須彌者。謂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極樂淨國。故雲。甯起有也。不起空見。如芥子者。謂撥無因果。謗于念佛。生阿鼻地獄。故雲不起空也。籲可畏者。其在茲焉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第十一

  問曰。想即無想。謹聞之矣。然方等經中。修無上深妙禅定。令繼想白毫兼稱佛號。以祈勝定。既契之後。心佛兩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叁昧自至。亦何必聲喧裏巷。響震山林。然後爲道哉。

  對曰。誠如所問。聲亦無爽。試爲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要存于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然。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浙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其義叁也。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于戎軒。以定破于強敵。其義五也。具斯衆義。複何厭哉。未若喧靜兩全。止觀雙運。協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則兼忘心佛誠如所問矣。故廬山遠公。念佛叁昧序曰。功高易進。念佛爲先。察夫玄音之扣心。聽則塵累每銷。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與于此欤。言明證者。未若華嚴經偈雲

  甯受無量苦  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

  夫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問曰。高聲下聲。稱佛名號。敬承其義。十方淨土皆有如來。面之西方。何滯之甚耶。

  對曰。子問非也。此是方等佛經。作如是說。非人師之意也。豈可謗之。于方等經欤。

  問曰。謹聞教矣。理在何焉。

  對曰。亦有其理。如說癡人見。觀世音有十一面。即設難雲。何不安十二面耶。及隨其語。又設難雲。何不安十一面耶。子欲將東難西。其義若此。猶迷未醒者。即以此身。令其安置。不背一方。則其自悟矣。如其不悟。誠不可化。但可悲矣。又勝天王經二行品。明如來八十種好。中有一隨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矣。然佛不可背。常面向于一切衆生。非如冤仇不欲相見。慈之至矣。是其義也。智者大師。爰自撫塵之歲。終于耳順。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大漸之際。令讀四十八願。九品往生。光明滿山。天樂遞奏。生于淨土。面西之義。不亦弘哉。

  問曰。面向西方。敬聞教理。般舟之義。義在何耶。

  對曰。梵雲般舟。此雲現前。謂思惟不已。佛現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緣。非正釋其義也。

  問曰。淨土妙門。般舟之義。具聞剖析。然近代已來。誰得登于安養之國。既無相報。焉知所詣望爲明之。

  對曰。晉朝廬山遠法師。爲其首唱。遠公從佛陀跋陀羅叁藏。授念佛叁昧。與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賢貴士。隱逸清信.宗炳.張野.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謝靈運.阙公則等。一百二十叁人。鑿山爲銘。誓生淨土。劉遺民著文大略雲。推交臂之濽淪。悟無常之期。切審叁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如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霄勤。仰思攸濟者也。然後妙觀大義。啓心正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雲衣于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叁塗而緬謝。傲天宮以長辭。紹衆靈以繼。軌捐大息以爲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遠公製念佛叁昧序六。夫稱叁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移。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若以匹夫衆定之所緣故。不得語其優劣。居可知也。謝靈運淨土詠雲。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頹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子問未見往生相報者。有晉朝阙公則。願生而來報。後同誓友人。在東京白馬寺。其夜爲公則。追忌轉經。于時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阙公則也。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果矣。故來相報。言訖不現。

  支道林贊曰

  大哉阙公  歆虛納靈  神化西域

  迹驗東京  徘徊霄虛  流響耀形

  豈欽一贊  示以匪冥

  又虞孝敬贊曰

  猗欤公則  先甘法味  知我者希

  其道乃貴  金光夜朗  玉顔朝睟

  不舍有緣  言告其類

  夢覺一心以明叁昧門第十二

  問曰。阙公往生金光相報。敬諾之矣。佛說一切法如夢者。未知所念之佛。所生淨土亦如夢否。若非其夢。則佛在心外。若是其夢。則佛在夢中。如夢中得金覺無所獲。誠恐虛念于叁身。終歸于一妄。請爲辨之。

  對曰。非妄也。何以知然。若修念佛叁昧之人。如夢得金覺無所獲者。則同于妄也。究竟因念佛。而生淨土。豈曰妄哉。如習天眼法。先想珠火等光。想之不已。實發天眼。孰曰妄焉。豈同夢金畢竟無有莫。以遠事近。見舉夢爲喻。不得將念佛往生全同于夢明矣。又華嚴經雲。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心迷也如夢。則九法界衆生…

《1967 念佛叁昧寶王論(唐 飛錫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