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次子名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子名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萨。次子名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子名泯图即普贤也。次子名蜜苏即阿閦佛也。蜜苏王子。一自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吾谓经行广陌。从步幽林。则不异蜜苏之见。若鸣珂入伏。动佩翰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安得不用心于步步之间哉。今则例之。亦不移于前操矣。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焉。又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亦诚如所问。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患。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今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又问。一念十念。往生净土。何者为正。
对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为正也。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叶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又一念者。如经云。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作虫。嬉戏往来。不离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尪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第十
问曰。经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用远称弥陀。存想于极乐之国。近念诸佛。兴敬于未来之尊。此皆自外而求。岂曰是心是佛耶。
对曰。子问非也。子但引经。不知经之所趣。经者观无量寿经也。正明念阿弥陀之文矣。以念佛故。佛从想生故。云是心是佛。安得窃取弥陀之观。反噬弥陀之心者哉。若尔。都不念佛。而言是心是佛者。亦应都不想恶。而言是心是恶耶。彼既不然。此亦焉可。况彼极乐之国。弥陀至尊。十万亿之须弥山王。不与眼根为障碍。恒河沙之光明相好。由佛愿力。而想成。屈臂即得往生。宁计彼方之远近也。
问曰。是心是佛。敬闻其理也。然此经所明十六妙观。韦提得之。则冰日可想。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若为澄渟。愿一一示之。令念佛人离师。独坐心安若海也。
对曰。冰想者。为琉璃地之张本也。日想者。作白毫光之由渐也。依想而现。曰自曰正。不依想现。则曰他曰邪。本则想白毫。白毫不现。而未想绀目。绀目现。此乖其本心。岂不邪也。况诸想欤。又魔光乃有影耀眼。佛光乃无影耀眼。故楞伽偈云
佛地名最胜 清净妙庄严
照耀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 周轮化三有
问。今之光现者。炽焰坏目。非魔如何。光而不耀。非佛如何。
答。又光之真也。令念佛人身心澄渟清净。光之伪也。令念佛人心躁动恍惚。故涅槃经云。澄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明矣。
又问曰。至人无思。而今用想。岂不谬哉。
对曰。不谬也。如大威德陀罗尼经云。超过有结。应发欲心想无欲事。今则例之。欲修念佛。应发想心想无想事。故方等贤护经云。恶欲想女。梦见于女。善欲想佛。梦见于佛。吾谓。二想名同。善恶天隔。不可闻想一概厌之。若苟厌之。虽不毁经。不谤佛。则必生于无想天宫矣。若固执无想。而噬想佛者。则名谤法。以谤法故。遽入十方无择之囹圄。未知出日。岂有天宫之望乎。纵令得生。名外道天。非解脱路。涅槃经云。随闻毒鼓。远近俱死。此亦如是。随其拨想。远近俱堕。经所谓。或时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斯之谓矣。岂同于三界之流转焉。岂同于九品往生焉。况覆舟载舟水也。因倒因起地也。想妄即众生。想真即诸佛。离想之外。更用何焉。
问曰。事解已竟。理何在耶。如般舟三昧经云。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涅槃。今之用想。不亦然乎。
对曰。不也。若存所想之佛能想之心。或避想佛。则以恶取空。为无想者。则痴之甚也。吾今了佛。皆从想生。无佛无想。何痴之有。此乃观空三昧。非邪见也。子又问。理何在者。夫至人冥真体寂虚空。其怀虽复万法并照。而心未尝有。则真智无缘。故无念为名。俗智有缘。故念想以生。又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名第一义中道之理也。此显法身矣。空即是想。名俗谛之理也。恒沙万德。皆依俗谛。此显报身矣。想即是空。名真谛之理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显化身矣。是则以三观。观三谛。证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种三法。有何不可。而欲摈于清净之想。取无想之想耶。塞于禅定门。而取成佛之阈耶。楞伽密严经。皆曰。宁起有见。如须弥者。谓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极乐净国。故云。宁起有也。不起空见。如芥子者。谓拨无因果。谤于念佛。生阿鼻地狱。故云不起空也。吁可畏者。其在兹焉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第十一
问曰。想即无想。谨闻之矣。然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既契之后。心佛两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
对曰。诚如所问。声亦无爽。试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浙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协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诚如所问矣。故庐山远公。念佛三昧序曰。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察夫玄音之扣心。听则尘累每销。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欤。言明证者。未若华严经偈云
宁受无量苦 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夫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牙。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问曰。高声下声。称佛名号。敬承其义。十方净土皆有如来。面之西方。何滞之甚耶。
对曰。子问非也。此是方等佛经。作如是说。非人师之意也。岂可谤之。于方等经欤。
问曰。谨闻教矣。理在何焉。
对曰。亦有其理。如说痴人见。观世音有十一面。即设难云。何不安十二面耶。及随其语。又设难云。何不安十一面耶。子欲将东难西。其义若此。犹迷未醒者。即以此身。令其安置。不背一方。则其自悟矣。如其不悟。诚不可化。但可悲矣。又胜天王经二行品。明如来八十种好。中有一随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矣。然佛不可背。常面向于一切众生。非如冤仇不欲相见。慈之至矣。是其义也。智者大师。爰自抚尘之岁。终于耳顺。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大渐之际。令读四十八愿。九品往生。光明满山。天乐递奏。生于净土。面西之义。不亦弘哉。
问曰。面向西方。敬闻教理。般舟之义。义在何耶。
对曰。梵云般舟。此云现前。谓思惟不已。佛现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缘。非正释其义也。
问曰。净土妙门。般舟之义。具闻剖析。然近代已来。谁得登于安养之国。既无相报。焉知所诣望为明之。
对曰。晋朝庐山远法师。为其首唱。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三藏。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刘遗民著文大略云。推交臂之濽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如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霄勤。仰思攸济者也。然后妙观大义。启心正照识。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涂而缅谢。傲天宫以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捐大息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远公制念佛三昧序六。夫称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移。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若以匹夫众定之所缘故。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谢灵运净土咏云。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子问未见往生相报者。有晋朝阙公则。愿生而来报。后同誓友人。在东京白马寺。其夜为公则。追忌转经。于时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声曰。我是阙公则也。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果矣。故来相报。言讫不现。
支道林赞曰
大哉阙公 歆虚纳灵 神化西域
迹验东京 徘徊霄虚 流响耀形
岂钦一赞 示以匪冥
又虞孝敬赞曰
猗欤公则 先甘法味 知我者希
其道乃贵 金光夜朗 玉颜朝睟
不舍有缘 言告其类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第十二
问曰。阙公往生金光相报。敬诺之矣。佛说一切法如梦者。未知所念之佛。所生净土亦如梦否。若非其梦。则佛在心外。若是其梦。则佛在梦中。如梦中得金觉无所获。诚恐虚念于三身。终归于一妄。请为辨之。
对曰。非妄也。何以知然。若修念佛三昧之人。如梦得金觉无所获者。则同于妄也。究竟因念佛。而生净土。岂曰妄哉。如习天眼法。先想珠火等光。想之不已。实发天眼。孰曰妄焉。岂同梦金毕竟无有莫。以远事近。见举梦为喻。不得将念佛往生全同于梦明矣。又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心迷也如梦。则九法界众生…
《1967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 飞锡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