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矣。心悟也如觉。则一法界即诸佛是也。迷悟只在于一心。梦觉曾无于两辙。经所谓了。妄本自真。则见卢舍那。纵是梦妄。亦何爽焉。唯心察之。匪石其志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
问曰。佛有三身。如何忆念。愿示方便。令无所失。
对曰。夫佛之三身。法报化也。法身者如月之体。报身者如月之光。化佛者如月之影。万水之内皆有月焉。此月为多。为一那不可言一。万水之月常差矣。不可言多。虚空之月。常一也。如梵书伊字摩醯三目。纵横并别。皆不可议也。经云。或现小身。丈六八尺者。皆众生心水中佛也。佛尚无形。岂有二哉。净国秽土亦自彼耳。若欲将念三身破三种障。今试明之。尔佛身之生。从止观生。止观不均。其障必起。念佛之人。修止心沉昏。闇障起。而障化身佛。又须以观心策之。念白毫光。破昏闇障也。修观心浮。无恶不造。而障报身佛。还修于止。止一切恶。念诸佛。昔因恒沙功德。智慧圆满。酬因曰报。破恶念障也。若二边障动诡状殊形。万相纷纶。两贼强软。障法身佛也。以中道第一义空。破之偈曰
无色无形相 无根无住处
不生不灭故 敬礼无所观
所观之理。如毗岚猛风。吹散重云。显明法身清净宝月。破逼恼障也。应病与药。不其然欤(此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解。披寻未广。实未曾见诸师有斯妙释也。止观意前已略辨俟。在口释非文字能征也)。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昧弥兴。众生无尽。三昧不绝也
已上六门。尽是念现在阿弥陀佛。以通三世之意也。广如安乐集。天台十疑论。咸法师释群疑论。往生传。稠禅师法宝义论所解。亦如飞锡先撰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一卷。广明也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
问曰。念现在佛。专注一境。已闻奥义。所念之佛。穷玄极圣。尊号如来可矣。而能念佛人。俯窥真门。尚在凡位。安得叨窃言同正觉哉。
对曰。三昧海经云。所念之佛。如出胎师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师子王。喻佛子也。因果虽殊。威神相继。论其佛也。更何异焉。欲令在胎师子便能哮吼飞落走伏者。未之有也。出胎之后。可翘足而待。曾何阙矣。而因果相同。其义一也。又法鼓经云。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有中毒箭苦不可堪闻。有良药名消毒。王以药涂鼓。以桴击之。能令毒箭声下跳出。平复如故。若闻释迦牟尼佛名。及闻信方广比丘名。能令身中三毒之箭声下跳出。是故此经。名大法鼓。释迦即过去佛果也。比丘即方广人因也。灭罪相同。其义二也。斯两经虽未阶极圣。闻名获益。与佛不异。故法华三昧师资传五卷中说。隋朝南岳思大禅师。有弟子大善禅师。得慈悲三昧时。衡阳内史。郑僧果。素非深信。尝会出猎围鹿数十头。谓县令陈正叶曰。公常称大善禅师。有慈悲之力。其如此鹿何正叶。即率左右数人。齐称曰南无大善禅师一声。于时群鹿飞空而出。则以观音神力。复何异哉。大善与智者齐名于时矣。若不侮圣人之言。则念佛三昧殄魔息灾。犹金之在冶矣。岂得推移昏晓而不习哉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
问曰。圆念三世。或专面一方。谨闻幽义也。皆有念有思有生有灭。安得与胜天王所问经。以无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同焉。
对曰。无念之说。人多泣岐。不细精研。犹恐迷径。今以理事门辩之。言理门者。真无念也。释曰。有之与无。即此念而本无矣。何者佛从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佛不自佛。心不自心。安得佛外立心心外立佛。佛既不有。心岂有哉。无心念佛。其义明矣。故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更何惑焉。又念即是空。焉得有念。非念灭空。焉得无念。念性自空。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以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不异之有此明中道矣。双寂曰止也。双照曰观也。定慧不均。非正受也。岂得三昧之名欤。今则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证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明矣。如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
念佛真金色 安住无著心
观法何名佛 摄心恒相续
金色非如来 四阴亦如是
离色非如来 想识应当知
此是佛世尊 最胜寂静处
善能灭一切 外道诸邪见
如龙王降雨 泽及于一切
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问曰。理门已竟。愿示事门。令其学者得真无念。协般若波罗蜜。开无相大乘甚深禅定。不亦博哉。
对曰。夫理之与事。相去若何。前明即事之理。今明即理之事。大品经云。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如其莲不染尘也。则须菩提。小乘解空第一。无名无相。及夫得记。当来成佛。号曰名相如来。苟非大乘。常恐声香味触得其便耳。逃遁未暇。安敢盘游名相之园苑欤。既达名相。故获佛记也。言事门者。夫佛生于心。般舟无念而已。至境出于我。法华不速而自来。无所念心者。绝诸乱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则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云。若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箭发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随佛方所。专称名字。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见三世佛。如彼习射。既孰之后。无心皆中。非无念也何耶。是以方等曰。矻矻念勿休息。佛当现也。璎珞经云。道名一心。多想非道。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
问曰。若言无念是三昧者。直超无念。更何迂回。而用于念哉。
对曰。楞伽经云。用楔出楔。俗谚云。使贼捉贼。今则以念止念。有何不可。况念之熟也。不谋而自成。不用力矣。如剑容舞剑。忽挥之青云。以鞘背承。未尝或失。庖丁解牛。投刃皆虚。音合桑林之舞。此念之熟也。不亦明焉。故起信论云。若知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名为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也。况乎无念之位。在于妙觉。盖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知初相者。所谓无念。非菩萨十地所知。而今之人。尚未阶十信。即不依马鸣大士。从说入于无说。从念入于无念。实恐慕崇台。而轻累土。倒裳索领。其可得哉。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念。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问曰。不了心及缘。即起二妄想。今存所念之佛。能念之心。岂非二妄想耶。
对曰。楞伽经云。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能相所相。吾今念千轮万字绀目白毫种种之相。皆吾自心。无佛可得。缘既不有。心岂有哉。则能相之念。所相之佛。自远离矣。安得住于二妄想耶。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于兹悟矣。又如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中道之理。遍于一切。岂存于所缘之佛欤。又解云。如鼻有墨点。对之明镜。人恶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未若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故续高僧传云。齐朝有向居士。致书通好于惠可禅师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是影本。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避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性者。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涂。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矣。未及造谈。聊申此意。想为答之慧可禅师。命笔迷意。答居士曰。说此真法。皆如实。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殊。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破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意。作斯书。观身与佛无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此二上士。依达磨大师称法之行。理观用心。皆是念中道第一义谛法身佛也。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若谓离之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涅槃。众生即诸佛。安得悟彼瓦砾如真珠哉。既离之不可。即念佛而真无念也。即往生而真无生也。夫如是则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岂同愚人观指而不观月哉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
问曰。念佛名真无念。往生名真无生。信矣维摩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既曰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于自心。而乃求于外佛耶。
对曰。子谓念佛三昧无上妙禅。非心行中求者。不然也。为子明之。夫心之为行者。行于三境也。一行善境。即念佛三昧。善中之善。天中之天。二行不善境。谓贪嗔痴等诸恶境界。三行无记境。谓其心不住善恶。不缘若论。夫理性理。遍前三。语其顺理。唯留善境。经云。所谓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者。谓不了法性体无悭贪。违于法性。而不行施。纵施住施。不能舍施。非垢如何。若能了知随顺法性行檀波罗蜜。无悭施相。善顺于理。非净如何。不善无记。乖于法性。不可与善联镀也。故胜天王问佛。六何菩萨。通达…
《1967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 飞锡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