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P3

  ..續本文上一頁來,寄在鍋裏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說:“我只吃肉邊菜!”這樣刻苦艱難的群居生活,慧能過了十五年猶不以爲苦,因爲他早已體證涅槃常樂的妙谛,所以能隨所遇而逍遙自在,安住于不說法而隨時說法,不持戒而處處持戒的境界。

  2.隨緣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後的生活,是一種隨緣而住的生活。像釋迦牟尼佛,他雖然證得了有余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剛經的記載,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隨緣而住的六度生活: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穿衣、托缽、乞食、用飯、洗腳、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卻完整的顯現了涅槃境界的隨緣生活:著衣,是身上放光;托缽,是手中放光;入舍衛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飯,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能光。像佛陀這樣證悟涅槃的人,也一樣要吃飯、睡覺,一樣有行住坐臥,並不排斥世間生活,可是一粥一飯之中,早已泯除世間的貪愛癡迷,涵蘊著隨緣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萬象,是與平常人的吃飯睡覺不一樣的。

  3.隨心自在的生活-證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經住于畢竟空境,對于眼前身旁的煩惱障礙,能夠觀照它的無常性空,自然不執取一法而生起愛憎心;心平行直,無處不自在,就是火宅慾海也變成了清涼安樂的國土。像《維摩經》裏的維摩诘居士:“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過的便是這種住于紅塵而不染一塵、自在灑脫的生活。焦芽敗種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諸法空性,怕是姹紫嫣紅,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薩,才能“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

  4.隨機應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夠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隨心自在,對境不起迷惑而已,還要積極的投入世間,以無上的智能方便隨機度化衆生、成就有情。我們看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手持楊枝遍灑清涼,以甘露法水止熄衆生熱惱渴愛的火宅,這就是隨機應化的涅槃生活。

  社會上有一種先入爲主的觀念,以爲我們信仰佛教應該離群索居、遺世獨立,衆生也不管,社會也不管,國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齋、歛眉靜坐就是佛教了,這種想法與佛陀隨機應化的精神大相違背。佛陀證悟之後,並沒有耽住于涅槃的快樂境界之中,五十年間風塵仆仆地往來恒河兩岸,踏著滾滾黃沙,走進衆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帶入衆生幹涸的心田。今日我們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衆的大悲願,走出山林投入社會,隨機應化,回饋衆生,使我們的社會更祥和利樂,充滿幸福。

  涅槃之後的應化生活,可以說是儒家“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隨機而應化的普濟衆生、紹隆佛法,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

  叁.涅槃的體驗與求證 

  講到這裏,各位一聽涅槃之後的生活是這樣安然自在、自由逍遙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望證得涅槃,了脫生死苦海。我現在就從怎樣知道有涅槃開始說起,來跟各位談談求證涅槃的方法和實例。

  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有涅槃的呢?這個問題很難具體答複,就好像有人問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裏的魚蝦生物有多少?”讓人覺得有無從答起之苦,因爲這問題浩瀚得超出了我們認識的領域,已經不是純知識的問題了。同樣地如果有人問:“涅槃的形態怎麼樣?位置怎麼樣?年數怎麼樣?”這些問題也沒有辦法用譬喻、數目來表示,因爲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當生、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前五根所能識別,涅槃超越有漏世間的一切對待,涅槃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能用語言文字來直接描繪的。但是,經由對佛法層層漸進的證悟,我們還是可以體驗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們不能用手捕捉風,可是我們確知有風存在;同樣地,我們雖然不能以色彩、形狀來表示涅槃,卻可以經由種種實證來體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虛空無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們感官的經驗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在這個清淨的大智心裏面,我們可以真真實實地體驗到涅槃的存在。

  涅槃雖然不能經由經驗世界的見聞覺知而獲得,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它的存在性,譬如我們看不見微塵細菌,但是不能否定虛空中到處充塞著微塵細菌的事實。我們雖然無法馬上體證涅槃,可是從一些已經證得涅槃境界的聖者教示中,可以確信涅槃是真實存在的。好比我們身體完好、四肢健全,但是當我們見到有人手腳被切除,痛苦得一聲聲淒慘哀號呻吟不絕時,便感同身受,覺得痛苦無比。涅槃就像火一樣,不住在東西南北上下,可是兩木摩擦時火苗即生,我們的清淨自性涅槃也一樣;當我們顯發般若大智,以無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衆生的苦厄,解除衆生的疑難時,我們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燒起,遍滿十方宇宙,無所不在。因此從常存亘在的大悲心、大智心處,都可以印證有涅槃存在。

  那麼,我們又如何求證涅槃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叁點來跟各位說明求證涅槃的方法:

  1.依于戒行-彌蘭陀王問經裏面有一段話,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進修行,無論住于何處,皆可實證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處,皆可看見虛空,涅槃以戒行爲住所。因此只要我們以戒爲師,精進修持,假以時日,就可以證得涅槃。

  2.依叁法印修-我們要想求成佛道,必須遵循佛陀的教誨,谛觀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教理,了解諸法的空幻,對于一切萬有現象,心中不起絲毫貪戀畏懼之念,止滅一切塵沙般的煩惱,不執不取、能所俱亡,能夠如此,便能到達諸法靜寂、愛執壞滅的涅槃境界。

  3.依叁學、四攝、六度而學-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們的身心,用“慈顔、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作爲應化度衆的方便法門,並且從日常行住坐臥生活的平易處,精進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攝心守正,時時轉迷成悟,成就無量清淨功德、無邊殊勝力量,圓滿了大般若智能,具足種種利生弘法的妙用,同于大乘涅槃所行。

  盡管求證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賢證得涅槃的實例卻是真實不虛的。大家聽到這裏,也許會這樣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聖賢,我們凡夫俗子怎麼能及得上他們呢?如果各位有這種想法,那就好像認爲大龍眼樹結的果實像橘子大,小龍眼樹結的果比葡萄小一樣,是一種妄執的錯覺。在佛教裏,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樣,人人能修證;我們從古德先賢證得涅槃的實例中,可以證明這一點:

  1.證悟涅槃與年齡無關-佛經裏面記載,須跋陀羅到一百二十歲才證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頭沙彌,七歲的時候就證得了涅槃,可見證悟涅槃的關鍵,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間的年齡沒有太大的關系。

  2.證悟涅槃與智愚無關-一個人能不能證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將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來,與我們所謂的智能、愚癡、聰明、笨拙世智辯聰是沒有關系的。所以最聰明的舍利弗能證得涅槃,最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樣可以證得涅槃。各位有心想求成佛道的,應該對自己抱有無限的信心,依照佛法修持,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將自己的真如寶礦采掘出來。

  3.證悟涅槃與時間無關-例如憍陳如是佛陀頓悟以後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幾天之內就證得涅槃;而根器較鈍的周利槃陀伽,他用心修道,二十天內也就能證得涅槃;優婆離在爲佛陀剃頭的時候證得涅槃;至于跟隨佛陀的阿難尊者,爲了弘法大業,幾十年過去都不能證悟涅槃,一直要等到佛陀得大涅槃之後,他才能卸除重擔悟入涅槃。

  所以,我們能不能悟得涅槃,年齡、智愚、時間、空間這些外緣都沒有直接關系;而是與個人信道笃僞、心妄心淨、行持勤怠等內緣有密切的關連,《華嚴經》上說:“智能學成菩提,愚學爲生死;如是不了知,悉由少學過”,就是說明涅槃的境界是要自了自斷成就,而不在于外境外緣。

  證悟涅槃的人,他因爲由衷的自在、無比的喜悅,往往在精神言語之間流露出般若的芬芳,讓未證得涅槃的人看了,也分享到涅槃的安樂。像舍利弗初悟道時,目犍連看見他在路上行走,神情端莊安詳,又驚歎又感佩的說:

  “舍利弗啊!你是否已經得到無死的甘露了?你是否已經覓得通往無死的大道了?你的容貌像一個有道的人,清澈得猶如盛開的蓮花;你的神采安詳莊重,宛如麗日和風一般。”

  舍利弗微笑地對目犍連說:“不錯,我已經得到無死的甘露了!我已經找到通往無死的大道了!”

  後來舍利弗回到家鄉,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頭沙彌捧著他的靈骨去見佛陀,眼淚鼻涕直流,非常的傷心。佛陀就開示均頭沙彌說:

  “均頭,你的老師入滅了,他的無漏戒定功德和深廣的智能也隨之消滅了嗎?”

  均頭哭著回答:“沒有。”

  “既然一切生死的痛苦滅去了,而一切清淨功德都不失,那你又何必哭泣呢?”

  均頭一想,是啊!師父的肉身雖然幻滅了,但是師父的功德卻長留人間,法喜充遍宇內,還哭什麼呢?當下就領悟止淚了。

  所以,我們在世間上的有余依生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戒定慧的功德和菩提善根;有余依的生命有止盡的時候,無余依的精神慧命卻能常存在人間,供養衆生的空虛心靈,指引衆生的迷昧愚行。

  優婆先那比丘尼的事迹,也同樣可以作爲涅槃不滅、慧命長存的證明:有一天,他在石窟裏面坐禅的時候,被一條毒蛇咬了,他的弟子看到了,急得不得了,想趕快帶他去求醫,優婆先那比丘尼卻靜靜的說:

  “不用了,蛇的毒液已經蔓延全身了!”

  弟子們一聽,忍不住哭了起來。優婆先那很鎮靜的派人把舍利弗請來囑咐後事。舍利弗來了以後,看見優婆先那平平靜靜的含笑坐,著一點沒有臨死的驚怖之情,覺得很奇怪,就問:

  “優婆先那!你被毒蛇咬了,眼見即將死去,怎麼氣色這麼好呢?”

  “尊者!”優婆先那比丘回答道:“我最近修“空觀”,把自己安于無住涅槃之中,毒蛇只能咬我的色身,那裏咬得到我已修證涅槃寂滅的心呢?”

  我們從舍利弗和優婆先那比丘尼的事例裏可以知道:證悟涅槃的人,不僅能夠出離生死,他的福慧功德更是巍然長存的。

  四.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出曜經》裏面有一句話講得很好:“無執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就是說明在佛教裏面,求證了涅槃的境界是第一安樂的境地。但是,有的人不能體悟涅槃的究竟之樂,以爲涅槃的至樂只是壓抑身心的短暫之樂,這是很大的誤解。

  譬如:彌蘭陀王就曾經以此質疑那先比丘:

  “求道者爲求涅槃之樂而抑製六根的享樂,使身心受到苦受,那麼證得的這個涅槃之樂,不是交織著痛苦的快樂嗎?”

  那先比丘就開示他:

  “王所謂涅槃爲苦,這個苦不是涅槃本身,是實證涅槃的階段,求得涅槃的過程。譬如有人要學藝,受種種磨練之苦,而終能享受快樂。苦樂是個別的東西,不能視爲一物。”

  所以,涅槃之後是止滅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極理想境地,是去除貪愛、舍諸有執、止滅煩惱欲念的世界,是衆德圓滿的樂土,是絕對無執無礙的境界。因此,我們可以說,涅槃之後的境界是:

  1.無生的境界-涅槃已沒有生死、變異,是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雜染的煩惱,也不起無漏清淨的涅槃想,是個染淨俱捐,境我皆泯,無生法忍的絕對世界。

  有一位拉車的車夫,拉著沈重的貨物,日夜兼程的趕路,一急之下,車子掉進路坑裏去了。正在心急如焚的時候,來了兩位過路的人,合力把車子擡了上來,其中一位路人就對車夫說:

  “車子拉上來了,你要拿什麼東西來謝我們?”

  “沒有東西可以感謝兩位,心中感謝!”

  “你把“沒有東西”給我們好了!”

  ““沒有東西”怎麼給你們呢?”車夫爲難的說。

  “總有一個“沒有東西”可以給吧!”這位行人仍然執意地索取“沒有東西”的東西。這時站在一旁不開腔的另一位行人終于開口說話了:

  “他說“沒有東西”,就已經給我們一個“沒有東西”了,怎麼還要一個“沒有東西”呢?”

  涅槃的境界就是泯除各種無意義的分別、對待、有無、生滅,不生一法而融攝一切法,不起一念而涵蓋叁千的“沒有東西”的境界。

  2.無住的境界-涅槃既已不生不滅,還住在那裏?涅槃之後無處不在,在清淨心裏、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內,在萬裏虛空裏。證得涅槃之後,這個法身如如不動,住在蕩蕩涅槃城。涅槃城在那裏?“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柳暗花明十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的氣象便是涅槃城。

  3.無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那個我執,到達無我的大自在,再從無我中建立真我,所以涅槃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經上曾經記載:有一個外道向佛陀訴怨:

  “世尊,你的教法什麼都好,只有一個“無我”太可怕了,我無法信受。”

  佛陀告訴他:“我亦說“有我”啊!”

  佛陀的這個“有我”,是剝去層層我執外衣的“真我”,也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涅槃之後的境界裏,已經去除我執之我,存真如之我,好比黃金去了雜質,發出燦爛的大乘光芒,發出慈悲、平等的光輝,普照世間衆生。

  4.無缺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們心靈上永恒的樂土,那裏面充滿法樂:有完全的平靜,有至高的妙樂,有持續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脫,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實的世界……真是說不完、道不盡,而這些涅槃的芬芳至樂,是人人可以證得,時時可以體悟的。就好像有個出家的比丘獨自禅坐修行時,一個外道見到了,就問他:

  “你是在修來生的安樂吧?”

  比丘回答說:“不!我修的是現生樂。”

  涅槃之樂不是死亡之後才能得到,涅槃大樂是息去一切熱惱,當下就可體證的。

  各位聽我講了這麼多涅槃境界之後,是不是很向往呢?我期望大家精進求道,不要把涅槃當成來生樂,應該視爲今日事。希望人人都能找到真實而究竟的常樂我淨,體會諸佛千古無我涅槃的妙谛,過幸福快樂的生活!

  祝福大家法喜充滿,福慧無量!

  

  

《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