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忏悔主義(星雲大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減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忏悔嗎?爲了騙取厚利,仿冒盜用,粗製濫造,不顧商業道德,破壞國家形象,不應該忏悔嗎?只爲滿足個人貪欲,而造成金融混亂,惡性倒閉,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會籠罩了苦難陰影,能不忏悔嗎?如果人人有忏悔的善心,以大衆利益爲前提,置個人得失于度外,我們的社會不就能繁榮富庶,我們的國家不就能和諧安樂了嗎?

  佛經裏有十種忏悔法門,爲我們在人事和工作上的忏悔提出了指引,這十種忏悔法門是:

  1.對諸佛忏悔:諸佛的法力,有時會與我們的腦波相通,藉相同的頻率度化我們。對諸佛忏悔,並不是要我們跪拜偶像,對木頭石像磕頭,而是要我們洗心革面,移情化性。過去有一位虔誠的信徒,每天從花園裏采撷鮮花到寺院供佛,終年不辍,無德禅師非常欣喜,就嘉勉她說:

  “你每天都能虔誠的以香花供佛,真是難得。經典上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呀!”

  這位信徒聽了,很是歡喜,就請求禅師繼續開示:“師父呀!我每次來寺中以香花禮佛,覺得心裏像甘露水洗過了一樣,清涼而甯靜;可是一回到家裏,面對瑣碎的家務,有時又像陷身火窟一樣,只是焦灼不安。師父呀!請開示我:如何在煩囂的塵市中,保持一顆清淨心呢?”

  無德禅師反問:“你知道如何保持花朵的鮮豔嗎?”

  信徒回答:“知道啊!只要每天換水,並且剪去下面那一截泡爛的花梗,花就不易凋謝了!”

  無德禅師點頭笑道:“保持一顆清淨心,也是這樣。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要每天淨化身心,多多忏悔反省,去除腐爛的習性,長養清淨的心苗,才是禮佛的真義啊!”

  信徒聽了,恍然大悟,很歡喜的作禮:“謝謝師父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師父,過一段寺院修行生活,享受暮鼓晨鍾、菩提梵唱的甯靜。”

  無德禅師笑了,伸指一點:“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如同菩提,言語動靜舉手投足間,無處不是甯靜,何必執著寺院形相呢?”

  所以在佛菩薩面前參禅或忏悔,並不僅是身體的跪拜誦念,更重要的是抛去心中雜念,息下妄緣,割舍罪業,清淨身心!

  2.對父母忏悔:爲人子女者,如果常常覺得有虧孝道,不能甘旨奉養,光耀門楣,因而忏悔改進,也是一種孝心。

  3.對子女忏悔:爲人父母者,如果常常覺得對子女哺養照顧不夠,對他們的呵護關愛不夠,因而力謀周全,必定可以做好父母。

  4.對師僧忏悔:過去印度有一個迦阇國王想謀害大象王,就命令殺手穿了袈裟,僞裝成沙門的模樣前往,被大象王的母親識破行藏,勸兒子拒見以避禍,大象王決定舍身度化頑劣,因而答謝母親說:

  “見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心皈佛者,愍念諸衆生。

  汝勿懷疑慮,宜應速攝心!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師與僧,都是傳道人,是真理的化身,是暗夜的明燈,我們即使不能效法大象王的慈悲,也應該常常慚恥于道業沒有成就。

  5.對弟子忏悔:我們做師父和老師的人,也要常常反省對弟子有沒有盡心盡力教誨,以免誤人子弟,作踐人才。

  6.對國主忏悔:國家保護我們,領袖領導我們,使我們能安居樂業,而我們對于國家和社會又貢獻了多少?有了這樣的忏悔心,就能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7.對檀越忏悔:一個出家人,對信徒檀越也要有忏悔心,覺得我沒有全力爲大衆解除疑難,沒有時時爲大衆度化災厄,實在愧對叁寶與缁素,所以要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業。

  8.對良友忏悔:與朋友相處,總覺得你待我太好,我對你不厚道,如此多多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廣結善緣。

  9.對所化忏悔:譬如各位今天從四面八方千裏迢迢趕來聽講,要耗費多少時間?花費多少金錢?我對各位究竟能有多少助益?一念及此,內心即有海深山積的慚愧!由于有慚愧忏悔的心,使我每次講演都很慎重,希望每一句話都能對各位有所貢獻。

  10.對龍天忏悔:天龍八部護持我們,在冥冥之中加被我們,使衆多因緣成就我們,度越一切夷險,不墮愚癡迷途,我們能不好好回饋十方大衆,報答天龍八部嗎?

  忏悔是如此的美好,當人人前爭後逐、暴戾愁惱時,我們要退讓禮敬、謙敬忏悔,使心地如熙日般光明,性情如和風般安祥,忏悔是多麼美好呀!可是,很遺憾的,社會上對于能忏悔改過的人,並不能真正尊重,也少見包容。譬如服刑犯人釋放之後,雖然他已經改過自新,立志向善,可是社會這麼現實,一個回頭悔改的浪子常常找不到工作,缺乏機會,沒有出路,在無立足之地的惡況下,只好變本加厲再度犯罪,實在可惜!

  《五分律》中說:“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長善根”,我們佛教徒應該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忏悔的人,協助忏悔的人。

  金代禅師養蘭的公案,就是一個例子。他在寺旁庭院裏栽培了幾百盆蘭花,講經說法之余,視蘭花爲愛徒。有一天,禅師因事外出,吩咐一個弟子代爲照顧,這個弟子在澆水時,不小心把蘭架絆倒,整架的蘭花毀成一堆,弟子非常愧疚,決定等師父回來以後勇于認錯,甘願受罰。金代禅師回到寺裏,看見蘭園裏的殘破景象,聽了弟子真誠懇切的忏悔,不但不生氣,反而心平氣和的安慰弟子說:

  “我之所以喜愛蘭花,是爲了用香花供佛,美化寺院,不是爲了生氣發怒而種植的。生死流轉,物相無常,如果迷戀于心愛的事物,執著不能割舍,就不是禅者的行徑了!”

  叁.感情上的忏悔與修持上的忏悔 

  人生短暫,一如輕煙與飛霧。有的人追求愛欲榮華,過著愚癡煩惱的生活;有的人斷欲守空,過著清淨清涼的日子。崇高與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我們在感情的生活裏,要有忏悔的心情,覺得這件事我對不起某人,這個地方是我錯了,這種情形是我疏忽了……,日日忏悔,日日改進,性情胸襟自然能開闊,生活品質自然能提升,否則每天被感情牽製束縛,住在五欲六塵的牢獄中,不能超拔,不能解脫,那種瞋恚驚怖、垢穢怨禍的日子,實在是苦不堪言。

  佛經裏記載一段事情,說明忏悔的心不但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並且能改變一個人的相貌:印度波斯匿王膝下,有一個面容醜陋的女兒,因爲長得實在難看,即使貴爲公主,恐怕也沒有男子喜歡她。國王不得已,只好在貧民窟中找了一位青年,賜予高官厚祿,讓他與公主成親。婚後,這個青年因爲公主實在醜陋,見不得人,不敢帶她出雙入對的參加宮廷應酬,每次盛宴都是只身前往。日子一久,大家都覺得奇怪,怎麼驸馬爺老是不帶公主出來,莫非公主美如天仙,怕別人看了怦然心動,所以深藏不出?有幾個跟驸馬交情好的官員決定一探究竟,商議把驸馬灌醉,偷了他身上的鑰匙,去他家拜見美貌的公主。而被鎖在家中的公主,因爲感傷自己的醜陋使夫婿在人前擡不起頭來,日日虔誠地在佛前禮拜,忏悔自己醜陋的業障。當她懇切忏悔的時候,說也奇怪,原本粗糙不堪合掌的雙手,漸漸變得雪白潤澤起來;那雙瞻仰佛像的細眼,也慢慢變得晶瑩美麗;而當她向佛陀傾訴心曲,求佛寬恕的時候,整個人忽然變得氣質高雅,儀態優美。當那些官員偷偷窺見虔誠禮佛的公主時,一個個摒氣凝神,見公主果然千嬌百媚,國色天香,幾乎看呆了。回去後紛紛數落青年驸馬自私小氣,藏美人于深宮之中。從這個故事可以了解:忏悔者常蒙叁寶加被,忏悔者多能移情化性;經常在感情上忏悔的人,能洗滌一切煩惱垢,長養無邊諸善根,消除業障,種植福田。

  至于修持上的忏悔,天臺宗有叁種忏悔的法門,就是:

  1.以戒律門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猶如大火,燒去一切情識障。

  2.以功德門忏悔:常行功德,供養叁寶的修持,猶如春風,消去一切煩惱障。

  3.以無生門忏悔:勘破生死,修習無我的修持,猶如淨水,洗去一切知見障。

  修持忏悔的法門雖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誠發露。發露,就是把自己的罪過在大衆面前坦誠無諱地說出來,從忏悔的情狀,可以看出一個人忏悔的心情。如果是上品的摯誠懇切,忏悔時會痛哭流涕,全身流血;中品的忏悔,至少也會滿身大汗淋漓,懊惱欲死;最普通的下品忏悔,則是涕淚縱橫,俯身不起。

  忏悔,要發心;至誠發心,罪業才能消除。過去有一個小沙彌在走夜路時,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師父知道以後,神色黯然的責怪小沙彌說:

  “你怎麼可以隨便踩死生靈呢?阿彌陀佛,這一來罪孽深重啊!爲免業報輪回,你只好到後山跳懸崖舍身謝罪了。”

  小沙彌一聽,刹那間猶如五雷轟頂,這才知道禍根大了,只好含淚拜別了師父,萬分傷心去到山後懸崖,往下一看,唉喲!又深又暗,此時命在須臾,小沙彌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無疑;不跳呢,叁塗受苦,累世輪回,業報逃不掉,這可怎麼辦呢?小沙彌左思右想、右想左思的,真是進退爲難,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來。就在他哭得傷心的時候,有一個殺豬的屠夫經過,看到小沙彌跪在路旁哀哀痛哭,覺得很奇怪,上前追問,小沙彌便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後果說了一番,屠夫聽了,頓時悲從中來,悔恨萬分的說:

  “小師父呀!你不過無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這麼重,要跳懸崖自殺才能消業。我天天殺豬,屠來宰去的,滿手血腥,這罪過豈非無量無邊,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師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讓我跳吧!應該謝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就毫不遲疑地,縱身朝懸崖一跳,正當他隨風飛墜,眼見就要命喪深谷時,一朵祥雲冉冉從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議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這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義,正是顯示修行忏悔的希有殊勝。真誠的忏悔,可以洗除我們無邊的罪孽,還給我們本…

《佛教的忏悔主義(星雲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