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與六度
丹增嘉錯仁波切
佛教的主旨是基於悲心於愛心的利他。不管你信不信佛教,悲心都是重要的,因爲無人不覺得愛心的可貴。我們人在兒童時期,極其依賴父母慈愛,沒有父母的慈愛,我們將很難存活。而且,在老年時期,我們也很需要他人的仁慈,依賴他人的仁慈。在這兩段時期之間,我們頗能獨立,覺得自己既不必依靠他人,也就無須行慈了。這是不對的。
修悲心者的內心會感到更快樂--更甯靜、更平安--而他人也會同樣的心情回報。忿怒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友情與信任,但從愛心中,我們能發展出諒解、團結、友情與和諧。因此,慈悲最爲重要,極其實貴。
我們人有複雜的頭腦,因而在物質上獲得很大的進步。然若此外在的發展能有內在的發展之配合,則我們就能對物質善加利用,使我們在享受物質進步的同時,不會忘了人道的價值。
由於悲心與利他如是重要,所以我要談談佛法在這方面教我們如何去做。我所要講的那種良好心態是一種感覺,就是當你面臨必須在自己與他人的福祉之間作一抉擇時,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種感覺。珍視他人的利益而不顧自己的利益,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必須修心才成。佛教發此利他之心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名爲自他平等易位法,另一種名爲因果七要義。前者無須談轉生,後者則非談不可。由於前者已在他處(本書第一篇)講過,我今只談因果七要義。
要想對他人的快樂與福祉生起強烈的關懷,必須先有殊勝的利他心,使得你肯以幫助他人爲己任。欲生此心,須有大悲,必須關懷他人的痛苦,並想爲之效力。具大悲力先決條件是強烈的愛心,亦即見衆生苦而望其得樂之心--覺得人人可愛,希望人人快樂,猶如慈母之對其獨子。再者,要想能對他人有親密的感覺,必須先藉修行令自己感到他人之慈,修行之法是以今生的對你最好的人爲所有人的代表,然後將你對此人的感激之情擴及一切衆生。由於今生通常都是你的母親與你最親近,對你的幫助也最大,所以修行的過程是從觀想一切衆生如母開始。
是故,此一修觀法分七個步驟:(1)認一切衆生爲母;(2)念其親切的行爲;(3)發報恩心;(4)發愛心;(5)發悲心;(6)發殊勝的利他心;(7)發爲利他而成覺之心。
修此觀法,須知轉生的過程,證明確有轉生一事的終極理由是,你的意識既然是唯明唯知者,所以必定是出生於前一刹那的意識,亦即出生前一刹那的有明有知者。意識不可能出生於物,不可能以物爲其出生的主因。意識既必出生於前一刹那的意識,意識之流的起源就無法斷定,故說那普遍的、最精細的意識無始無終,此即轉生之說的論據。
由於轉生必然是無限的,所以每一個人,都像你今生之母一樣,與你有過母子關系。爲了修行此種認知,你必須先有舍心(平等心)。你先要注意自己心中主要是將他人分爲叁類:友、敵、非友非敵。對此叁類,我們所持的態度是:貪、嗔、漠不關心。一有此叁種態度,利他之心就無從生起。因此,消除貪、嗔與冷漠,實屬重要。若要消除貪等,省思轉生一事是有幫助的,因爲我們之生無始,其數無量,所以我們今日之友,在過去並不一定永遠是友;我們今日之敵,在過去也並不一定永遠是敵。即使單以今生而論,有人早年曾是你的敵人,而後來成爲你的朋友;也有人早年曾是你的朋友,而後來成爲你的敵人。因此,一心以某人爲敵,都是沒有意義的。
當你如是省思時,那種一心以某人爲友和一心以某人爲敵的想法,以及隨之而起的貪、嗔,都會轉弱。想像你面前有叁人--一友、一敵、一非友非敵--並在觀看他們的時候,心想其中沒有一個會永遠幫助你或永遠傷害你。作此觀想時,要在專觀某些特定的人,而不是觀一切衆生,因爲後者過於含混,不足以令某些人改變心態。對面前叁人,你會逐漸産生平等感,然後你可將此平等感慢慢的延伸到其他衆生。
心態起了此種轉變之後,下一步就要思量人生無始,其數無量,每一個人都曾過去生中做過你最好的朋友,做過你的父母等等。以此領悟爲基礎,你就可逐漸産生視一切衆生爲友的態度。
接著再思量各個衆生過去爲你父母時對你的恩情。當他們爲你父母時,通常也是所有朋友中最好的,他們以慈愛保護你,就像你今生的父母在你小時候所做的那樣。人若善待過你,並不因其發生時間的遠近而有所差別,故說一切衆生,在今生或他生,都同樣對你好過;一切衆生都是同等的仁慈。
而且,就算他人不是你的父母,也算得上是你的恩人。這是因爲我們現在有的善良品性,大部分要靠他人才得成就。我在後面要講的六波羅密行,就幾乎全要靠其他衆生才能修。同樣的,修身之始所要舍的十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大都是對其他衆生的行爲。此外,即使在今生我們所享受的種種設施--好房屋、好道路等等--也都是他人所造。再者,若欲成覺,必先修那非常重要的忍辱行,而修忍辱行,則非有敵人不可;因此,敵人很有價值。
你若深入而仔細的想一想,就會發現即使是曾處心積慮害你的大敵,對你也有大恩。理由是從敵人那裏你才能學得真正的忍辱,而在法師或父母那裏你的忍辱力則無從獲得考驗。只有當你面對敵人的行動時,你才能學得真正的內在力量。從此看來,即使是敵人,也是教你心在力量、勇氣和決心的老師。你也能因有敵人而更接近那剝去虛僞外衣的實相。
修利他之行時,不可忽略敵人,而應更加眷顧他們。所以,非但不應對敵人發怒,反而應懷報恩之想,因爲無論受何恩惠,我們都應回報。若不回報,那就是沒有教養。念及他人之恩,自會想要報恩。如何去報?下一步就是發愛心,希望一切衆生快樂,希望一切失去快樂的衆生都能得樂及樂因。你若能以愛心觀衆生,覺得衆生無不可愛而予以愛護,則在下一步步驟你也能同樣發悲心,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
發愛心與悲心是屬于你自己心態的轉變,而你所愛護和悲憫的衆生則仍在受苦。所以,發了愛心與悲心之後,下一步就是延伸此二種利他的心態,使其不止於想:『衆生若皆離苦及苦因而得樂及樂因該有多好』,而能更進一步起更強之念:『我要使一切衆生皆離苦及苦因,並且得樂及樂因。』此時,你要將堅決之念發揮出來,藉自身的努力,使此念不僅生於心,而且先於行,實際令衆生離苦得樂。
此一崇高的心願,曾給你極大的勇氣去肩負起爲一切衆生謀福的重擔。當你有此心力時,困難愈大,你的決心與勇氣也愈大。艱辛將增強你的決心。
勇氣不僅對宗教徒重要,對其他人也重要。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諺語,得確不假。若一遇困難就灰心喪氣的話,我們必淪入怠惰,感到自卑,自認無能完成艱巨的任務,然而意志消沈並不能使我們免於受苦。針對困難的大小而鼓起足夠的勇氣,實屬重要。
幫助他人,不僅指施與食物、施與住所等等,也指爲他人除去苦之本因及提供樂之本因。例如,在社會上,我們通常不是只把衣食施給需要的人,而是還要教育他們,使其能自力更生。同樣的,修菩薩行的人,不是只施物予人,暫救其窮,而是還要教導他們,使其知何者當修,何者不可爲。
要想能若是教導他人,必須先知他人的性情與興趣,而且還須對有益於他人之法如實了知無遺。要想能幫助他人,你須具有多種才幹。因此,利他必備的條件之一是成覺,成覺始能完全除去阻撓一切種智的障礙。
對以利他爲念的菩薩來說,阻撓一切種智的障礙,比阻撓解脫的障礙更壞;前者是菩薩最想出除去的。事實上,菩薩甚至有利用阻撓解脫的煩惱去幫助他人的情形。雖然如此,但因阻撓一切種智的障礙乃是自性有的觀念(解脫的主要障礙)所建立的主要性向,故有必要先除去自性有的觀念。因此,菩薩若要圓滿利他,必須先除二障--障礙解脫的煩惱障及障礙一切種智的所知障。
煩惱障盡除,名爲解脫;此即阿羅漢的境界;若再盡除所知障,即得佛果,達到無所不知的境界;追求此境乃是爲了充分利他。爲利一切衆生而發求無上覺之心,名發菩提心--以利他爲目的而求成覺。發菩提心是因果七要意中的最後一個。
在佛教中,菩提心居所有利他性之首。當菩提心化爲行動時,你所行的是六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智慧)。布施有叁種:施資財、施自身、施善根。最難施舍的是自己的善根,而這也是最重要的布施。當你極想把自己的善根施與或獻給他人時,你不會再希求任何報酬。縱然求自利者也能有所施舍,但菩薩所行布施是絕無任何自私成份在內的。
持戒有多種,但菩薩所持之戒重要是戒自私。在梵文中,『戒』名『屍羅』(SHILA),究其語源,意爲『清涼』。持戒者,其心平安或清涼,遠離因悔自所作而生之熱惱。
至於忍辱,則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以及利衆生忍。安受苦忍非常重要。具此忍者,能在面對痛苦時毫不畏縮,並能基於此忍而更加精進以對抗苦本。
要能産生堅決的意志,非先精進不可。我們都有佛性,故已內具成佛之要素,一旦遇到適當之緣,我們能成爲具諸善善性、全無過惡的等正覺者。我們一生中失敗的根源就是以下的想法:『我是多麽的無用和無能啊!』我們要有堅強的心力而作此念:『我辦得到』,並且於中不貪我慢或任何他種煩惱。
不管你想做什麽,長期穩健的精進都要緊。人常因開始時極端努力、目標太高,以致做了不久就放棄,而造成失敗。我們所須要的經常不斷的穩健精進。同樣的,修禅觀視亦需善巧方便,那就是多次短修;每次修的好,比每次修得長更重要。
若能如是精進,你有了修定所必需的『本錢』。修定是導正目前四處分散之心。散亂心沒有…
《利他與六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