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攜後學,用修行來開發生命,用信仰來探索未來,是對高齡社會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積極回應之道。
對雛妓問題的看法?
首先社會的價值觀應打破"笑貧不笑娼"的陋習。其次,年輕人要尊重生命,計畫未來。再者,男衆對待所有比自己年輕的女衆,應如兒女一般,不任意傷害侵犯;對待所有比自己年長的女衆,應如母姐一般,充份尊重,則雛妓問題自然消失。 對未婚媽媽的看法?
對因性暴力侵犯而不幸懷孕的未婚媽媽,應充份利用社會資源,爲其設立"未婚媽媽之家",使她們得以尋求支援與協助。
而前衛人士宣稱:女衆擁有生育權,不必選擇婚姻生活模式,也可懷孕,擁有自己的小孩,以滿足做母親的成就感。此類未婚媽媽全然不顧第二代人格的健全發展,在自私舉動的同時,也製造未來社會問題,後患無窮,不應認同。
對同性戀的看法?
同性戀非常理可說明,一般傳統中國風俗習慣有一套道德標准,現代世界潮流,對道德標准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戀形成另一個問題。
感情問題在佛教而言,是一種執著,不論同性、異性,一旦執著,都是痛苦的來源。
對精神病患的看法?
精神病患有被尊重及自由生活的權利,除非具有暴力傾向者,因恐其傷及無辜,有隔離之需要,否則應盡量讓其在陽光下自然的生活,更應以關心、愛護與照顧代替歧視與摒棄。
對優生保健法的看法(婦女可以墮胎嗎?)
胎中嬰兒也是一個生命,墮胎是殺生,理上不錯,事上有別:婦女懷孕期間,若已知懷了畸型兒,不許墮胎,讓母親一生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一個畸型兒,是不公平的。或者,婦女被強暴了、懷孕了,讓她扶養仇人的孩子一生,她心不甘、情不願。所以,可不可以墮胎,母親自己有權利來決定,縱使有因果,由母親自行承擔。
對安樂死的看法?
人一旦成了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時,痛苦不堪。對照顧他的家人而言,更是沈重的負擔。能不能執行安樂死,只有最愛他的人,以愛爲出發點,基于慈悲來做決定,才能解決麻煩的問題。
對教育改革的看法?
教育改革應以教育目標爲前提,而非在技術層面上爭執計較。佛陀的教育理念,以訓練知行合一、事理圓融的健全人格爲目標。教育方法則以觀機逗教來教育不同的根器的衆生,此是真正立足點平等的教育,而非齊頭式假平等的教育。
所以佛教對現代教育改革的建議是:生活重于知識、道德重于功利、普濟重于自利、自覺重于接受。
對體罰的看法?
父母、師長對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愛,也不能太傷害。管教時要維持其尊嚴,體罰不是辦法,只有不懂教學法的人,才會以體罰做爲教學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應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贊美代替批評,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快樂、積極的成長。
佛教對文教、慈善事業的認知?
佛教講布施有分財施與法施。佛教事業中,文教事業屬法施,慈善事業屬財施。財施有限、有量、有窮、有盡,能救人一世貧窮,無法救其生生世世的愚癡。法施無限、無量、無窮、無盡,從弘法利生、文化、教育著手,開啓世人智慧的泉源,淨化其心靈,則生生世世受用無窮,是最爲究竟的救濟。《金剛經》中說:若人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不及四句偈布施功德之大,是爲證明。一般社會團體如獅子會、扶輪社也都在做慈善事業,發揮其社會功能。弘揚佛法、淨化人心的工作,則非人人能做,但宗教團體不能不做,一旦不做,即是教格的墮落。所以佛教應從文化、教育、慈善、修行、慧解等多方面發展,且在發展過程中應以佛法爲本質,以佛教爲主體,而不只發展社會功能,才是超越一般社團的作法。
對環保生態的看法?
佛教是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保護,所謂"大地衆生,皆有佛性"。
阿彌陀佛就是環保專家,他的極樂淨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莊嚴清淨,沒有水源汙染、空氣汙染、噪音、毒氣、核能等公害,所以爲人所向往。
建設淨土應從淨化人心開始,唯有以宗教的因果觀念教育民衆慈悲護生,才是保育的根本之道。心內的環保做好,器世間的環保才能完成。
對社會運動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主張平和忍讓的,但當有教難,爲維護佛教時,佛教徒也應積極投入社會運動,參與走上街頭。
社會脫序、混亂,皆是因爲貪心、自私、執著而起,在亂象叢生之際,佛教徒精勤修行戒定慧,息滅世間貪嗔癡,是爲濁世的清流。
對種族沖突的看法?
佛教是倡導平等的宗教。不僅人與人之間平等,衆生之間平等,衆生與佛也是平等。
僧團中,"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爲釋姓。"就是破除種族歧視的平等製度的落實。
佛法教導人要怨親平等,不僅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甚至要愛我們的敵人。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只要能互相尊重,必定能和平。
對器官捐贈的看法?
人體器官捐贈可以視爲資源回收再利用,也可視爲另一種存在型態,生命的價值得以再延續,是非常有意義的。
或有人說,亡者往生後八小時內不能觸碰、移動,否則痛苦難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墮入惡道。其實若是生前即發慈悲心,立菩提願,要遺愛在人間,願力勝過一切,摘除器官時應不感痛苦。縱有痛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正是菩薩道的實踐。
對賭博的看法?
俗謂"十賭九輸",最好不要生起貪念,企圖從賭博中獲得意外的財富,萬一遇到郎中詐賭,身敗名裂是最終下場。喜好賭博的人是勝負心強,一旦勝負分別,勝了歡喜,敗了煩惱,情緒爲之牽引。最好是不賭博,不爭勝負,則能無憂無慮。
佛教對生死的看法?
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外生與死。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有的爲國家、事業、主義而犧牲成仁,有的舍身取義。一般人對生死之常情,是生則可喜,死則可悲;
但在佛門,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悲。人生隨著業力在流轉,人死如換衣服、如喬遷 ,所以,佛門說生命是死不了的,對自己的生命要有信心。
生死是一種妄想煩惱,要遠離,人生不要爲生死太罣礙,應該對現實生活多關注、愛護。將現實的生活照顧好最重要!要用智慧,以不畏不拒的明理態度面對生死。
對高利貸的看法?
古代經濟活動尚未發達,寺院經常以暫時閑置的善款幫助信徒周轉,以救一時之急,于是佛教成爲當鋪的祖師。此外還有經營碾米坊、磨坊、榨油廠等,都是屬于服務大衆的慈善事業。
現代社會已有正規的金融事業,寺院爲恐與信徒之間有金錢糾紛,應不與信徒共金錢來往。
此外在金融事業之外,還有所謂"地下錢莊",從事放高利貸行爲,以超高的利率賺取不道德的利潤,完全唯利是圖,不僅對社會無益,反而有害。
佛教對死刑的看法?
這個社會是依法律來維護社會秩序,基本上法律對社會及大衆還是很重要的。日本早期有位南正成將軍,他受冤被判死刑,受刑後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意思是告訴我們,無理不能勝過理,理不能勝法,法不能勝過權,有權力的人可以改變法律,但是權卻無法勝過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則。
社會上有些人主張廢除死刑,可是廢除死刑在佛教因果法則上是無法成立的。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是不對的。我們身爲佛教徒可以希望減少死刑,盡量不用死刑,改用其他方法來代替死刑,但不主張廢除死刑。
又執行死刑的人,是執行國家的法律,與罪犯無冤無仇,無殺心,行爲屬無記性,故無罪。
對煙酒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有酒戒,但無煙戒,所以有的佛教徒就有抽菸的習慣。現代高尚的社會以不侵犯他人爲行爲的准則,公共區域都禁煙,以免二手煙汙染空氣,妨礙他人的身體健康。
佛經中有說酒是一切惡的根源,因爲喝酒亂性,會犯下殺生、竊盜、邪淫、說謊等罪行。現代社會,許多車禍更是因酒後駕駛而引起。飲酒若因社交上有需要,應以"不醉酒、不酗酒、不勸酒、不借酒裝瘋、不借酒鬧事"爲限度。
對毒品的看法?
凡是擾亂人的神經系統的物品,如速賜康、安非他命、鴉片、大麻、白粉等都屬毒品。
佛陀雖未製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飲酒就是拒絕刺激性、會 覆蓋人神智清明的物品,以現代角度诠釋,不飲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吃自己的健
康、吃自己的生命、吃自己的榮譽、吃自己的人緣、吃自己的前途。所以毒品要絕對的禁止。
佛教對愛滋病的看法?
愛滋病已成爲世紀之病,它的問題不單在患者身上,因爲其具有傳染性,使得大家對愛滋病産生恐懼感。但我覺得這只是一時無法找到對治的藥,相信在一段時期後,還是可以醫治的,因爲這個世間必定是一物克一物的。基本上佛教徒對這些問題不能帶著輕視、歧視、藐視的眼光來看待,應慈眼視衆生。佛教永遠不舍棄一個衆生, 永遠給予苦難衆生關懷與仁慈。
佛教對婆媳問題的看法?
雖然男婚女嫁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身爲婆婆的心理卻相當錯綜複雜,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搶走了,而感到失落。基本上爲人媳婦要懂得尊重婆婆,了解婆婆的心理,並鼓勵丈夫對婆婆多些照顧,讓她不感到失落。
現今公婆與兒媳之間常因一些細微的事造成代溝。其實代溝是雙方的責任,並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如果有一方肯讓步的話,就會天下太平。
在日本有位老和尚退居後,傳給年輕弟子做住持。有客人來訪,年輕的住持便使喚老和尚去倒茶、切水果接待客人,待住持走後,客人爲老和尚抱不平,然而老和尚 卻認爲年輕住持對他很慈悲,因爲年輕住持沒叫他去做種茶、種水果等更粗重的工作。如果我們的公公婆婆能學習老和尚的心量,這就是很高的修養了。
爲人兒媳也要盡量去體會老人的心,要懂得如何保持距離,彼此包容、諒解,更要做到不比較、不計較,這樣才能促進家庭的美滿和諧。
對戰…
《問題答問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