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问题答问篇▪P9

  ..续本文上一页携后学,用修行来开发生命,用信仰来探索未来,是对高龄社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积极回应之道。

  对雏妓问题的看法?

  首先社会的价值观应打破"笑贫不笑娼"的陋习。其次,年轻人要尊重生命,计画未来。再者,男众对待所有比自己年轻的女众,应如儿女一般,不任意伤害侵犯;对待所有比自己年长的女众,应如母姐一般,充份尊重,则雏妓问题自然消失。  对未婚妈妈的看法?

  对因性暴力侵犯而不幸怀孕的未婚妈妈,应充份利用社会资源,为其设立"未婚妈妈之家",使她们得以寻求支援与协助。

  而前卫人士宣称:女众拥有生育权,不必选择婚姻生活模式,也可怀孕,拥有自己的小孩,以满足做母亲的成就感。此类未婚妈妈全然不顾第二代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自私举动的同时,也制造未来社会问题,后患无穷,不应认同。

  对同性恋的看法?

  同性恋非常理可说明,一般传统中国风俗习惯有一套道德标准,现代世界潮流,对道德标准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恋形成另一个问题。

  感情问题在佛教而言,是一种执着,不论同性、异性,一旦执着,都是痛苦的来源。

  对精神病患的看法?

  精神病患有被尊重及自由生活的权利,除非具有暴力倾向者,因恐其伤及无辜,有隔离之需要,否则应尽量让其在阳光下自然的生活,更应以关心、爱护与照顾代替歧视与摒弃。

  对优生保健法的看法(妇女可以堕胎吗?)

  胎中婴儿也是一个生命,堕胎是杀生,理上不错,事上有别:妇女怀孕期间,若已知怀了畸型儿,不许堕胎,让母亲一生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一个畸型儿,是不公平的。或者,妇女被强暴了、怀孕了,让她扶养仇人的孩子一生,她心不甘、情不愿。所以,可不可以堕胎,母亲自己有权利来决定,纵使有因果,由母亲自行承担。

  对安乐死的看法?

  人一旦成了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时,痛苦不堪。对照顾他的家人而言,更是沈重的负担。能不能执行安乐死,只有最爱他的人,以爱为出发点,基于慈悲来做决定,才能解决麻烦的问题。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教育改革应以教育目标为前提,而非在技术层面上争执计较。佛陀的教育理念,以训练知行合一、事理圆融的健全人格为目标。教育方法则以观机逗教来教育不同的根器的众生,此是真正立足点平等的教育,而非齐头式假平等的教育。

  所以佛教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建议是:生活重于知识、道德重于功利、普济重于自利、自觉重于接受。

  对体罚的看法?

  父母、师长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爱,也不能太伤害。管教时要维持其尊严,体罚不是办法,只有不懂教学法的人,才会以体罚做为教学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应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批评,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积极的成长。

  佛教对文教、慈善事业的认知?

  佛教讲布施有分财施与法施。佛教事业中,文教事业属法施,慈善事业属财施。财施有限、有量、有穷、有尽,能救人一世贫穷,无法救其生生世世的愚痴。法施无限、无量、无穷、无尽,从弘法利生、文化、教育着手,开启世人智慧的泉源,净化其心灵,则生生世世受用无穷,是最为究竟的救济。《金刚经》中说: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不及四句偈布施功德之大,是为证明。一般社会团体如狮子会、扶轮社也都在做慈善事业,发挥其社会功能。弘扬佛法、净化人心的工作,则非人人能做,但宗教团体不能不做,一旦不做,即是教格的堕落。所以佛教应从文化、教育、慈善、修行、慧解等多方面发展,且在发展过程中应以佛法为本质,以佛教为主体,而不只发展社会功能,才是超越一般社团的作法。

  对环保生态的看法?

  佛教是很有环保意识的宗教,主张不仅对人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也要保护,所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

  阿弥陀佛就是环保专家,他的极乐净土,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庄严清净,没有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毒气、核能等公害,所以为人所向往。

  建设净土应从净化人心开始,唯有以宗教的因果观念教育民众慈悲护生,才是保育的根本之道。心内的环保做好,器世间的环保才能完成。

  对社会运动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主张平和忍让的,但当有教难,为维护佛教时,佛教徒也应积极投入社会运动,参与走上街头。

  社会脱序、混乱,皆是因为贪心、自私、执着而起,在乱象丛生之际,佛教徒精勤修行戒定慧,息灭世间贪嗔痴,是为浊世的清流。

  对种族冲突的看法?

  佛教是倡导平等的宗教。不仅人与人之间平等,众生之间平等,众生与佛也是平等。

  僧团中,"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姓。"就是破除种族歧视的平等制度的落实。

  佛法教导人要怨亲平等,不仅要"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甚至要爱我们的敌人。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只要能互相尊重,必定能和平。

  对器官捐赠的看法?

  人体器官捐赠可以视为资源回收再利用,也可视为另一种存在型态,生命的价值得以再延续,是非常有意义的。

  或有人说,亡者往生后八小时内不能触碰、移动,否则痛苦难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堕入恶道。其实若是生前即发慈悲心,立菩提愿,要遗爱在人间,愿力胜过一切,摘除器官时应不感痛苦。纵有痛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正是菩萨道的实践。

  对赌博的看法?

  俗谓"十赌九输",最好不要生起贪念,企图从赌博中获得意外的财富,万一遇到郎中诈赌,身败名裂是最终下场。喜好赌博的人是胜负心强,一旦胜负分别,胜了欢喜,败了烦恼,情绪为之牵引。最好是不赌博,不争胜负,则能无忧无虑。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

  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外生与死。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有的为国家、事业、主义而牺牲成仁,有的舍身取义。一般人对生死之常情,是生则可喜,死则可悲;

  但在佛门,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悲。人生随着业力在流转,人死如换衣服、如乔迁  ,所以,佛门说生命是死不了的,对自己的生命要有信心。

  生死是一种妄想烦恼,要远离,人生不要为生死太罣碍,应该对现实生活多关注、爱护。将现实的生活照顾好最重要!要用智慧,以不畏不拒的明理态度面对生死。

  对高利贷的看法?

  古代经济活动尚未发达,寺院经常以暂时闲置的善款帮助信徒周转,以救一时之急,于是佛教成为当铺的祖师。此外还有经营碾米坊、磨坊、榨油厂等,都是属于服务大众的慈善事业。

  现代社会已有正规的金融事业,寺院为恐与信徒之间有金钱纠纷,应不与信徒共金钱来往。

  此外在金融事业之外,还有所谓"地下钱庄",从事放高利贷行为,以超高的利率赚取不道德的利润,完全唯利是图,不仅对社会无益,反而有害。

  佛教对死刑的看法?

  这个社会是依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基本上法律对社会及大众还是很重要的。日本早期有位南正成将军,他受冤被判死刑,受刑后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意思是告诉我们,无理不能胜过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过权,有权力的人可以改变法律,但是权却无法胜过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则。

  社会上有些人主张废除死刑,可是废除死刑在佛教因果法则上是无法成立的。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是不对的。我们身为佛教徒可以希望减少死刑,尽量不用死刑,改用其他方法来代替死刑,但不主张废除死刑。

  又执行死刑的人,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与罪犯无冤无仇,无杀心,行为属无记性,故无罪。

  对烟酒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有酒戒,但无烟戒,所以有的佛教徒就有抽菸的习惯。现代高尚的社会以不侵犯他人为行为的准则,公共区域都禁烟,以免二手烟污染空气,妨碍他人的身体健康。

  佛经中有说酒是一切恶的根源,因为喝酒乱性,会犯下杀生、窃盗、邪淫、说谎等罪行。现代社会,许多车祸更是因酒后驾驶而引起。饮酒若因社交上有需要,应以"不醉酒、不酗酒、不劝酒、不借酒装疯、不借酒闹事"为限度。

  对毒品的看法?

  凡是扰乱人的神经系统的物品,如速赐康、安非他命、鸦片、大麻、白粉等都属毒品。

  佛陀虽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饮酒就是拒绝刺激性、会 覆盖人神智清明的物品,以现代角度诠释,不饮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吃自己的健

  康、吃自己的生命、吃自己的荣誉、吃自己的人缘、吃自己的前途。所以毒品要绝对的禁止。

  佛教对爱滋病的看法?

  爱滋病已成为世纪之病,它的问题不单在患者身上,因为其具有传染性,使得大家对爱滋病产生恐惧感。但我觉得这只是一时无法找到对治的药,相信在一段时期后,还是可以医治的,因为这个世间必定是一物克一物的。基本上佛教徒对这些问题不能带着轻视、歧视、藐视的眼光来看待,应慈眼视众生。佛教永远不舍弃一个众生, 永远给予苦难众生关怀与仁慈。

  佛教对婆媳问题的看法?

  虽然男婚女嫁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身为婆婆的心理却相当错综复杂,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抢走了,而感到失落。基本上为人媳妇要懂得尊重婆婆,了解婆婆的心理,并鼓励丈夫对婆婆多些照顾,让她不感到失落。

  现今公婆与儿媳之间常因一些细微的事造成代沟。其实代沟是双方的责任,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一方肯让步的话,就会天下太平。

  在日本有位老和尚退居后,传给年轻弟子做住持。有客人来访,年轻的住持便使唤老和尚去倒茶、切水果接待客人,待住持走后,客人为老和尚抱不平,然而老和尚 却认为年轻住持对他很慈悲,因为年轻住持没叫他去做种茶、种水果等更粗重的工作。如果我们的公公婆婆能学习老和尚的心量,这就是很高的修养了。

  为人儿媳也要尽量去体会老人的心,要懂得如何保持距离,彼此包容、谅解,更要做到不比较、不计较,这样才能促进家庭的美满和谐。

  对战…

《问题答问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