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練兒童協助做家事,不但達到親子共事,感情交流,同時可以培養兒童勤勞的習慣及責任感,這種生活教育也是奠定兒童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環。
培養兒童行善的美德: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緣,可能就此平步青雲;做了一件壞事,因而惹來災難,麻煩不斷,可能命運就很坎坷了。每天至少日行一善 ,可以莊嚴身心,可以增加人緣。
1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們都具有一顆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就是菩薩的心,擁有菩薩的心及青年的力,將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青少年階段的成長,對一個人將來個性、品德、習慣有很大的影響。現在青少年都一味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不斷向外攀緣,從而沈溺于色聲香味觸法中,隨著外在誘惑而迷失自我,所以自己要有安定的力量,放棄外在的一切,向內找尋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在人生起伏得失中,經得起社會考驗。生命是馬拉松,必須要有耐力,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棲霞山度過的,這個階段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在叢林中所受的是專製關閉的教育,因而養成逆來順受的胸襟,尤其在求法道上,凡事都能以一種心甘情願的心態去接受,在眼不看耳不聽的薰習下,訓練自我,不看外而看內,不看有而看無,不聽非而聽是,不聽惡而聽善,進而聽無聲之聲,談無言之語的觀照自己內心的世界。
我想、我覺得、我認爲、我喜歡 都是自我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在生活中,尤其是漫漫的人生道上,都免不了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喜歡不見得是好事,不喜歡也不見得就是不好。對人有利,雖不喜歡,也要喜歡;對人有害,雖喜歡,也要不喜歡。所以在學習階段,要自許如海綿,廣爲吸收他人的長處、書本的知識、長者的智慧,尤其在團體中更要謙虛接受。
現代父母對下一代的要求,已從傳統"養兒防老"的"子孫滿堂",轉變爲"光宗耀祖"的"一脈單傳"。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用心良苦安排鋼琴、電腦、舞蹈等課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藝;爲了子女的出類拔萃鋪路,那怕是捉襟見肘,節衣縮食,也心甘情願,在所不惜。
現代子女因爲是天之驕子的"獨生子"、"獨生女",面對雙親"昊天罔極"的苦心期待,其成長的過程有如過五關斬六將般艱辛。父母們任重道遠,子女們也是忍辱負重的情況下,親子間的關系,和者互相體諒及感恩;反之,彼此不能適應及溝通,溫暖的家,常會演變成"咆哮山莊",子女的成長也會遭受扭曲。
總之,以愛爲出發點的父母,教育子女的要訣,除了用"心"外,更要觀"機",了解所處的環境、人、時、地等因素的差異及社會共識的觀念,如此才能無誤地適應當地的民情,進而對子女因"才"施教。爲了避免孩子日後行爲異常,"反叛"父母,我奉勸天下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時,仍宜多以鼓勵、民主的方式,陪孩子檢討錯誤的行爲,然後一起面對錯誤。這些教育子女的艱難處,唯有父母者知啊!
青少年是國家棟梁,若能從小養成大志,將來一樣可以成就大事業。希望青少年養成:
要有忍耐的力量:在佛經上有雲:"若人不能忍受毀謗、傷害、辱罵,如飲甘露者,不能爲有力之人。"今後在處事上,不要因爲人家的一句話、一件事就泄了氣,從現在開始,要培養不屈不撓的忍耐精神。
要有合群的習慣:要將自己融入大衆裏去,不可孤芳自賞,常與群衆在一起,不要孤僻,用歡喜與人結緣。
要有謙虛的美德:求益之道,在于能受盡言,我們如果有一點成就的話,其實都是衆緣所成,故爲人要學習如稻穗一樣,愈成熟愈懂得低頭。
要有勤勞的精神: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要經過勤勞的過程,才能成功。所以唯有不斷的努力,未來才能繼續成功。
近年來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如浪蕩、偷竊、玩樂、玩槍等事件層出不窮,而且有變本加厲的現象,嚴重的影響社會治安及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發展,這個問題不但應予以正視,更要積極地加以對治及防範。
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奮發有爲的時期,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時期。一般青少年大多會面臨來自:課業壓力、與所學興趣不合、經不起別人責怪、感情受挫、父母婚姻不和諧、自己有缺陷、欲求不遂、親子沖突、社會環境等因素,容易造成情緒性的反叛性格。因此爲人父母者如何教育青少年,有以下幾點意見:
以鼓勵代替責備:青少年年輕氣盛,常常率性行事。如果過份責備,他會有一種心理:反正你認爲我壞,好!我壞,我壞就壞到底吧!這樣一來,只有反作用。所以對于年輕人的缺點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責備,要用鼓勵來勸勉向上。春風怡人總比酷暑炎風薰人的好。
以慈愛代替呵罵:一句溫言暖語,勝過嚴呵厲責。像仙崖禅師以慈愛感化夜遊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個徒弟,常常夜遊,叁更半夜爬梯子翻牆外出,被仙崖禅師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牆下等候。徒弟夜遊回來,翻牆而下,沒有注意到梯子不見了,一腳踩在仙崖肩頭,順勢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剛剛踩的不是梯子,是師父呀!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轟頂,立刻頂禮請罪。仙崖禅師也不怒,也不罵,只是殷殷叮咛:"夜涼,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禍患,一言而解,這個弟子感受到仙崖的關愛,從此不再逾越本分,成爲一名恪守清規的徒弟了。
"以愛才能贏得愛",唯有在愛的教育下,才能培養出充滿愛心的優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慈愛代替呵罵。
以關懷代替放縱:過份溺愛,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縱與姑息,不但不能達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向偏鋒,形成偏頗的人格。
只有在清明的環境中,才能培養清明的子弟;在關懷的氣氛裏,才有寬懷大度的人才。
以同事代替隔閡:"同事",就是設身處地,凡事以他的立場爲他著想,不端架子,不鬧意氣,視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倫凱勒女士,因爲是個聾人,脾氣很壞,後來遇見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師,以與她同事的心相處,視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難過就跟她一起難過,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與海倫凱勒無隔閡,無私 無己,終于感化海倫凱勒,教育她成爲一代偉人。
我們今天教育子女,不該只教他怎樣努力考試、賺錢,應該教導他如何做人,如何處事。我們要教導他們因果觀念,教他們認識因緣,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爲,使他們學會尊重自己,熱愛別人,進一步愛社會、愛國家。
1二、職業選擇
合理的經濟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古人說:衣食足,然後才能知禮義。佛教八正道中的正業,就是指正當的職業。有了正當的職業,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因此,凡是不危害社會大衆的士農工商等職業,佛教認爲可以去從事。佛教主張應該存財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強盛,佛教有了淨財也才能興隆,因此合理的經濟生活是被認許的。但是舉凡傷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開辟賭場,謀取暴利;販賣軍火毒品,危及國家;私販人口,妨害善良風俗;乃至開酒家、開地下舞廳等不當行業,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于經濟犯罪,擾亂
國家的安定,縱然暫時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價。君子取財有道,非份之財不觊觎貪想。強取豪奪,雖然一時嚐到甜果,卻種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們要追求的是永世的安樂經濟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現般短暫夢幻的享樂。
1 正命||正當的經濟生活
$ 合乎五戒、八正道的生活
所謂"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身爲佛教徒,凡是與殺、盜、淫、妄語,乃至賭博、毒品等販賣有關的行業,都應避免。如屠戶、酤酒、酒家、舞廳、妓女戶、相命、占蔔、釣具等,這些都是佛陀斥之爲邪命的職業,所以佛教徒不應該以此謀生。
此外,貪汙、敲詐、剝削、仿冒、僞造皆爲非法取財,國法既不容,佛製亦不許可。
什麼是正當的職業?《雜阿含經》中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 ,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以現在而言,還應加上公教人員、醫護人員等,只要以正當的方式,勞心勞力換得的生活,皆稱爲正當的職業。
$ 非道不行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善生經》中,對于取財有六種非道,不可爲之:
種種戲求財物者爲非道:如賭博、競勝、比武等皆是。以博戲而求財物,不但求財不得,而且事業不成,更使本有的財物因而消耗,精神亦將受損。有六種災患:
賭博場中最容易生怨起诤。 因與人競爭,輸則必覺羞辱。 輸則心生不甘,贏則睡眠不安。 使得怨家得其所欲而心生歡喜。 讓親朋好友因愛護你而爲你擔憂。
賭博之徒,智者所呵斥,衆人亦不能信任你。
非時行求財物者爲非道:非時行,指晝夜顛倒,不顧家庭眷屬,如玩弄娼妓,不務正業,即世間放蕩浪子。非時行的人不經營作事,則功業無成,財物亦不能得,本有的財物也會日漸消耗。非時行亦有六災患: 不自護身。 不護財物。 不護妻子。 爲人所疑。 多生苦患。 爲人所謗。
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爲非道:酒能亂性,飲酒的人必多放逸,因此也有六種過患: 酒醉時往往身家不顧,財物喪失。 酒含毒汁,能傷人致疾,或因酒醉露宿,或因酒醉跌倒而生疾病。 酒能使人興奮,容易起鬥诤。 醉時多發狂言,雖有隱密之事,不知自護,以致計劃失敗。 世之醉漢,智者所避之,無人稱譽,無人愛護。
酒性昏迷,能令智慧減少,增長愚癡。
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爲非道:指親近惡友不但不能得財,反而有傾家蕩産,甚至喪命的災禍。若人親近惡知識者,當知有六種災患: 親近賊。 親近欺诳。 親近狂醉。 親近放恣。 逐會嬉戲。 以此爲親友,以此爲伴侶。
常喜妓求樂求財物者爲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
《佛化家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