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露。師臨機兮願來赴,光明兮照曜,翹勤兮延伫。哀哉尚飨!
範例叁
幹隆丁亥冬,葬叁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離吾鄉七百裏矣。當時雖觭夢幻想,甯知此爲歸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爲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鳴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流雙髻,披單缣來,溫《缁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琅琅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恸。逾叁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凡此瑣瑣,雖爲陳迹,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淒梗,如影曆曆,逼取便逝。悔當時不將嫛婗情狀,羅縷紀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爲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 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後,雖爲汝悲,實爲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後托汝,而不謂一分則憂。後雖小差,猶尚殗,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爲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遊?即遊,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今而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後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茔在杭,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甯汝于斯,便祭掃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爲阿爺侍者朱氏,一爲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羁魂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後,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禿,暗裏自知,知在人間,尚複幾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悟一和尚爲心平和尚主持火化法語
空有雙敷見中道 事理兩融稱高招
色身乃是緣生物 歸本還原在今朝
時維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國曆四月十五日歲次乙亥農曆叁月十六日山僧率衆 前來 恭爲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代佛光堂上第二代住持心平和尚 主持荼毘 而說法曰心平和尚 籍隸宜蘭 俗族吳姓 出現此世 五十八年 僧臘叁十有叁戒臘叁十零二 皈投星雲大師座下 謹從 佛製薙發圓具 爲首席之男衆具綱領之棟材 受教壽山 深造研院 曆參耆宿 履叩真宗 洞達玄旨體證法源 遍任要職 備嘗艱辛 弘化"以師志爲己志" 接物"以師心爲己心" 聽命馳驅 從無難色 事師爲父 畢露真情 山上諸事躬理僧中領衆龍頭 悲化緣之有盡 遂示疾以西歸 夢中佛事 鏡裏空華 緣盡則散 大事已了 茲值舉火 請爲法語 實相無相 真說非說和尚爲過來人 毋庸老拙置喙 雖然如是 俗不能免 今者遵製荼毘
大衆一心念佛恭送 舉火一句 作麼生道
覺海揚帆世塵外 蓮池乘鶴倒駕來
火中金剛粒粒燦 腳下蓮花朵朵開火!
佛光山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世心平和尚圓寂贊頌法會程序
日期: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十六日
時間:上午十時
地點: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
程序:
法眷就位
上香、獻花、獻果、獻供
法眷向心平和尚法相頂禮叁拜、法眷複位
主法者就位
上香 唱香贊(僧寶贊)
宣讀心平和尚生平行狀
宣讀遺囑
拈香公祭
吊詞、吊電
貴賓致詞
宗務委員會致謝詞
回向:慈悲喜舍遍法界 惜福結緣利人天
禅淨戒行平等忍 慚愧感恩大願心
恭送舍利奉安
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爲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爲伴侶
禮成
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禅宗有謂"生死未明,如喪考妣"。生與死不僅是人生兩件大事,也是一般人所難以解開的謎。當初佛陀出家證悟的,正是解答這兩大謎題的真理,這也正是佛教的教義所在。今日的人間佛教,也不外乎解決生、死兩大問題。生,就是養與教;死,就是喪葬事宜。談到喪葬的禮儀,主要的是要做到下列幾點:
不要虛榮:現在的人遇到喪葬事宜,大家競以虛榮心處理,要作得比人家好,很多人家在互比虛榮心,其實,應當要尊重死者心願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鋪張:喪葬事情,講究你有多少樂隊,我有多少花車,不一定要這樣,喪葬是個人家庭的事,何必勞師動衆呢?莊嚴、哀傷、肅穆勝于吹吹打打。
不要迷信:治喪無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盡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不要執著:中國社會裏,一到婚喪喜慶的節骨眼上,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習慣,大家都執著不改。其實許多風俗都是人爲的,如看地理、風水、日期,都是迷信,太過執著,于事無補。比方說:看日期,一定要什麼日子,日子不好就不吉祥,其實世間上哪有什麼一定的日子?我們這裏是白天,美國倒變成晚上了,所以不一定迷信時辰,也不一定執著地理,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只要你心好,時時處處都好,誠意比虛節重要。
不要讓死者和活人爭地:現代的喪葬,動不動要買多大的地,建多大的墓園,我認爲沒有必要。生前與人爭地,死後還要與活人爭地,這不是棺材裏伸尺,死要地?我們佛教裏有一位東初老曾經說過:"人真是貪心,在生的時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後還是要地要地。"他說:"我死了以後,你們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燒化以後,骨灰放進海裏喂魚、喂蝦,讓無用的身體再和魚蝦結緣。"
火葬最好:父母死後,再用火燒化,有的兒女總覺得舍不得,實在不忍心。可 是,不用火化,讓父母屍骸深埋土裏腐爛發臭,任由蟲蟻啃囓,難道就忍心嗎?土葬要撿骨,從土裏挖出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賢孫都覺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後的骨灰,你就是把他擺在床頭跟你一起睡,都沒有什麼不好。髒的東西,水可以洗淨;破銅爛鐵,火煉一下又成爲新器皿;家中供的佛,誦的經書,不用了,就用火化,表示尊重;同樣的,腐朽死亡的身軀火化以後,成爲更清潔的灰骸,豈不更好?
佛教自印度開始即主張火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林葬、土葬都好,當初佛陀涅 盤後,也自以叁昧真火荼毘。目前火葬的觀念已漸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後,將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納骨塔,這實在是人生最圓滿的歸宿。
佛教的納骨塔不同于一般世俗的靈骨塔,它除了實質解決現實的問題外,更蘊涵著深刻的信仰意義。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業中,除了開辦有育幼院、養老院、雲水醫院外,並設萬壽堂,供信徒安放靈骨,周全的照顧信徒的生老病死,讓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裏獲得圓滿的照顧。
《喪葬禮儀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