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禮儀篇
佛教講叁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說行住坐臥之間都要合乎威儀,如:行如風、坐如鍾、立如松、臥如弓。總之,在佛門裏,吃飯、穿衣、走路、會客,乃至開會、訪友、探病都有一定的禮儀。例如:有人批評某一個人吃飯沒有吃相,走路沒有走路的樣子,甚至坐沒坐相,站沒站相,這就是沒有生活的行儀;有的人衣冠不整,這就是沒有合乎穿的禮儀;有的人談吐庸俗,這就是沒有語言的禮儀。所以在佛門中說,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宜,這就是禮儀。
現在的禮儀也不只是古禮而已,譬如電話有電話的禮儀,接機有接機的禮儀,旅 遊有旅遊的禮儀,乃至交通有交通的規則,那也是禮儀。因此,這裏所說的禮儀,是從衣、食、住、行、人際往來約略談之。其實,禮,存乎一心,只要行之有據,都是禮儀。
一、相見的禮儀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家庭裏有父母兄弟,學校裏有老師同學,機關裏有長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每個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和很多人相見、來往。那麼,我們與人相見時,應該具備什麼儀禮,才不失禮貌,不失風度呢?
1初次相見
應互通姓名,或遞名片,依其身分鞠躬或颔首或握手或合掌。由他人介紹相見時,經介紹人說明彼此姓名後,相互颔首或握手或合掌爲禮。
介紹時,依左列次序行之:
介紹職位低者于職位高者。
介紹男衆于女衆。
介紹年少者于年長者。
被介紹者如有二人以上,應先介紹職位高者或年長者,後及職位低者或年少者。
1一般相見
子女見父母、學生見師長、晚輩見尊長、信衆見僧衆、同參道友相見等,應按行輩或職銜分別稱呼。
一般直系親屬的稱呼
直系: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親。 旁系:高伯祖父母、曾伯祖父母、伯祖父母、伯父母;高叔祖、曾叔祖、叔祖父、叔父、嬸母;姑婆祖、姑婆、姑母。
平輩:堂兄弟、堂姊妹。
晚輩:侄子、侄女、侄孫。
對外親戚朋友一般的稱呼
母直系:外高祖、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
母旁系:外高伯祖、外曾伯祖、外伯公、外舅父母;外高叔祖、外曾叔祖、外叔公、叔父母;姨婆祖、姨婆、姨母。
平輩:表兄弟、表姊妹。
晚輩:甥、甥女、甥孫。 自稱:對外祖父母外孫(女)對舅父母、姨父母外甥(女)對妻之兄弟內兄弟對妻姊妹丈夫襟兄弟
稱人雙親:令堂、令尊。
自稱:家父、家母。
不明身分者:令親。
佛教中,信衆、僧衆的稱呼(詳見第參篇寺院巡禮 佛門稱謂)
長者入室,起立致敬。
同輩入室,相互合掌。
一般常常見面的親朋好友,即使見了面也要有話說,彼此才不會生疏。譬如每天早上起來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兒女見面,出門到了公司機關,和同事、長官、部下見面,都應該要有叁句話,不要面無表情,一句話也不說就離開了。現在,我們的民生富饒,生活水准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處之道,所以今天我們提倡人和人見面,要有叁句好話。
有時候好朋友幾天不見、幾個月不見,現在相逢了,都應該要寒喧問好"近來好嗎?"、"近來得意嗎?"雖然只是只字詞組,別人聽起來也覺得很歡喜。
和他人相見交談的時候,一定要面帶笑容,而且態度要親切,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二、說話的禮儀
人與人相處,說話實在是一大藝術。當你要向人表達意思時,除了文字、肢體動作外,說話也是一種傳達工具。但是說話不當、不得體,也容易在語言上傷害別人,造成人我相處的不和諧。因此,如何說話、說話的場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視的說話禮儀。
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口角皆因"說話"而起,在《讀者文摘》上,有一則"話如衣冠""說話就像穿衣,有時一本正經,有時輕松隨便,例如:
求職信或讀者投書這是穿黑禮服打領結的語言。
有些比較隨便的語言是穿較爲舒適但依然講究的西裝。
晚上和周末與密友談話使用的語言則是穿牛仔褲、運動衫的語言。 隨口說出全不用合語法的話,使大家更親密這是穿睡衣和披頭散發的語言。
夫婦間閑談,歎息和咕哝是最不自覺、坦白和原始的語言。"如果"話"與"冠"沒有配合好,自然就起誤會了。怪不得古德要說,縱然周知天下事,不知進退,總是愚人。在念佛堂裏,常聽到兩句警策的話:"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在禅堂裏,不但不可講話,連動念都不行,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語言本來是溝通感情,傳達意思的工具,但在一個修行者,語言過多並不好,因爲不少的煩惱是非,都是由于閑談雜話而來。
禅宗對語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維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國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于言教,一個喋喋不休的人,社會並不看重于他。
我們經常遇到一些好講話的人,一知半解,胡天胡地的亂說,給你沒有不聽的自由,其苦真叫人難以忍耐。相傳蘇格拉底善于演說,以如何講話教人,每月學費十元。一天,一位青年前來請其教導演說,並說明演說如何重要雲雲,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後,向他要兩倍學費,青年問爲什麼,蘇格拉底說:"因爲我除了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這是給好噜蘇的人一個很好的教誡。
過去曾參觀幾處佛教勝會,一進道場,給人沒有一點莊嚴肅穆之感。叁個一群,五個一堆,談天說地,語笑喧嘩,這不像佛教的聚會,這像早晨的市場。佛教道場,應該肅靜;佛教聚會,更應該肅靜。曾有人告訴我說,他有一次參觀法國,法國本是個浪漫之國,但一進教堂,雖童子,也正身端坐,沈默不語,他曾歎曰:浪漫的法國人,能將法國治得列爲強國,從教堂裏才可看出個中原因。
一個國家的興盛,自有支持興盛的精神;一個團體的成就,自有使其成就的紀律。東晉時候,名士習鑿齒,本是帶著一種不友好的態度去拜訪大家稱道的道安法師,道安法師在戰亂中幾次播遷,住在檀溪寺,習鑿齒在檀溪寺住了數日以後,寫了一封信報告宰相謝安道:"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技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乃是從來所未見。"
"師徒肅肅",就是沈默誠敬,爲什麼今日道場法會,僧俗弟子一定要用講話來表示熱鬧呢?沈默可以啓發智能,肅靜才能變換氣質。因此,佛教的聚會,大家不要講話,在靜默之中,身心才會擴展,人格才會升華。否則,大家把道場看作茶館,看作聯誼中心,喋喋不休,大講特講,豈不把佛教講翻!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是一門藝術,雖不是要每個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應對得體,如果能在責備的話裏帶撫慰,批評的話裏帶贊揚,訓誡的話裏帶推崇,命令的話裏含扶掖,抱著如此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
佛教中,說話是一種很切實際的修行,菩薩度人常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引人進入佛法大海。其中,愛語正是懂得說話的技巧,能令聽者心情愉快,充滿喜樂;相對的,若口出惡言、妄語,卻是引起是非煩惱的來源。所謂"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平時應多說智能的語言、慈悲的語言、喜悅的語言,並應注意說話的禮儀。茲將其要點敘述如下:
說話要誠懇莊敬。
說話不可主觀武斷、強詞奪理。
談話中,即使自己所言爲對方所接受,亦不可滔滔不絕講個不停,以免防礙他人發言的機會;如與對方意見相左,要機智的轉變話題,幽默地彌補爭端與氣氛。
與人來往,要說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說應衆生不同的根機,不說對方不喜歡聽的話。
說話要說正派的話、善良的話、中肯的話,"說話"主要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心裏是怎麼想法,以方便溝通,所以嘩衆取寵、舉止輕慢、危言聳聽、信口開河的話,盡量不說。
要用心聆聽別人講話的內容,不要光是發表個人的意見。
要尊重對方,不可一直講敘過去的人事。
于他人講話時,不可率性插嘴。
言談舉止太過做作,故弄玄虛,或言詞抽象,容易讓人産生誤解,故講話表達
要簡單明了。
口氣緩和真誠不急躁,言詞扼要,不拖泥帶水。
主管彼此對談時,不宜在旁搶著講話,或言論講得比主管還長。
與人交談時,對方在表達意見,不可邊聽邊做事或邊看報紙,可縮短講話時間 ,但不可顯得不耐煩。
與多數人在一起,不可專與一、二人談話,並避免以方言交談。
當對方有所要求而自己辦不到時,若要拒絕,必須以委婉的態度說明原由,切莫語氣嚴峻,毫無通融的余地,容易令人難堪而反目成仇。
不可攻讦他人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
和人談話,要講正事,談正題,不要常常偏離主題,自我宣傳。
不可說或問對方難以回答的事。
尋求他人的優點,避免談及缺點,並給予適當而誠懇的贊美。
應避免談及他人的隱私,或攻讦他人的私生活。
談話中,避免有倦怠的神情,如"打呵欠"、"屢屢看表"等。
說話時要面帶微笑、謙和有禮、態度親切。
只要是善事、好事,就該勇于在大衆面前發表。
重承諾。人無信不立,能守信的人,別人才會放心和他相處。
盛怒之時不輕易發言,以免傷害別人,造成摩擦。
已聽過的事,又聽別人談起,仍應耐心聽,不可顯出不耐煩之態。
參加談話或討論,要能適時發表意見,但不可說得太長而令人討厭。
與人談話要正視對方,不可左顧右盼。
談話時,不宜拉住對方的衣袖或手臂,或附耳講話。 談話切忌以諷刺、取笑、毀謗或打擊別人爲樂。
對方的話尚未告一段落,不可打斷搶說,如須先說,則…
《生活禮儀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