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請對方原諒。
談話時,音聲、速度適中,並應將內容說清楚,講明白。
言談中,不可與人爭執沖突,以免産生煩惱。
談話中常予人贊美、肯定。
過去叢林大衆,彼此相處有一套語言,如"請您老開示"、"請您老慈悲原諒"、"感謝您老提拔"、"後學初參,請您多多開示"、"歡迎法座光臨,在此接駕了"、"打擾您了,非常對不起"、"我能爲您服務什麼嗎?""感謝您老給我學習的機
quot;、"您老法相莊嚴"、"常住道場好清淨,您老好威儀"、"特地前來親近學習"、"大衆慈悲"、"學人饒舌"、"弟子慚愧",所以叢林大衆再多人住在一起,因有一套叢林參學語言,故大家能相安無事。
叁、電話的禮儀
隨著社會轉型,人際往來頻繁,"電話"已成爲現代人聯絡、溝通的重要管道。但是,有的人往往在接聽電話時,一聽到不喜、不悅、不順的語氣或事情時,就會掼電話,絲毫不考慮這一掼,把功德、人緣、善因、好感都掼掉了,因此,如何善用"電話"以成功的拓展人際關系,甚至開創事業,這也是生活于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學習的。使用電話的禮儀,條列如下:
電話鈴響,要盡快拿起話筒;聽到對方聲音,應先報上自己的姓名或機關名稱,並禮貌性的問候"您好"或"您早"等。
如果電話響過叁聲才接,要說:"對不起,讓您久等。"
欲了解對方的身分,應禮貌的問:"請問您是那一位?"
通話中,遇有聽不清楚時,應說:"對不起,聽不清楚,可否請您再說一次,謝謝。"
通話中,遇有急事,應說:"對不起,臨時有急事,我會再跟您聯絡。"
轉接電話,應問清對方所說的話,再將電話轉給另一方,如此,可減輕對方因電話轉接而不斷重複相同的內容。
接聽電話,如果沒有征求受話人的同意,最好不要回答"在"或"不在",只要說"請稍等一下"即可。
電話中雖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但仍必須保持面帶微笑,同時講電話的聲音要清晰、平和,語調要誠懇、謙虛。
電話中,詢問受話人在不在時,應先說出自己的姓名。
當受話者外出時,應請留言,記下對方的姓名、電話、是否回話等,或聽明轉告。
受別人之托傳達重要事件時,應主動說出自己的姓名。
辦公時間內,避免打私人電話。
借用他人電話,應先征得對方同意,使用後應向對方道謝。
使用電話以叁分鍾爲限,不可以在電話中聊天,或交談過久,以免占用線路。
受話完畢,打電話的一方應等對方挂電話後,方可輕輕挂下話筒。如果打電話的一方是長輩,則應由長輩先挂下電話。
使用電話,聲音不宜過高,以不幹擾別人爲原則。
在會議、法會中,應將行動電話關機,以免幹擾他人。
打電話時,應說明己方姓名,如撥錯號碼,宜表示歉意。
四、共處的禮儀
世間萬法皆由衆緣和合而成。人活著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仰賴社會大衆、親人眷屬的共同成就。所以每個人不論走到那裏,總離不開人群,每天都會和很多人來往、接觸。我們應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對待別人,才能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呢?
不嫉不疑:有一首偈語說:"山也空來水也空,隨緣變現體無窮,青山綠水依舊在,爲人疑嫉難兼容。"我們和大衆相處,最怕的是彼此相互嫉妒、懷疑。疑心,會造成分裂;嫉妒、瞋恨心,也會形成人際的沖突。因此,人我之間如果能夠不嫉不疑,你喜歡我,我信任你,自然能彼此融洽。
不打不鬥:俗話說:"做人要爭氣,但不要鬥氣。"人我之間,不要用心思打擊別人,用言語打擊別人,用種種方法打擊別人,也就是不要和人鬥爭、鬥氣。 不欺不淩:我們和別人相處,不要仗勢欺人,不要處處想要淩駕他人,一個人能夠與人和平相處,與人爲善,必能受到大家的敬重。如果人人都能對人不欺不淩,社會必然安定、祥和。
不妄不騙:和別人相處,不妄語,不欺騙。信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沒有信用的話,你一次說謊、二次說謊,常常妄語,你再有辦法,人家也不喜歡的。做人不但要守信用,不妄語,還要不騙人,不要用詐術欺騙別人,掠取利益。因此,不妄不騙是人我和諧的要件。
彼此尊重:有一天,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開會,眼睛、鼻子、嘴巴都認爲眉毛最沒有用,怎麼可以高高在上?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說得眉毛招架不住,只好自願移到下面來。但是不管移到眼睛、鼻子或嘴巴的下面,都不成人形,最後只好還是讓眉毛高居上位。所以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尊重,才能互相幫助,互得利益。
互相幫助:有一個趣談指出天堂和地獄的不同:地獄的人吃飯用的筷子有叁尺長,夾了菜還來不及送到自己嘴裏,便給鄰座的人搶去吃了,因此便互相責怪對方。天堂裏的人吃飯用的筷子也是叁尺長,不過他們夾了菜以後是互相送給對方吃,對方也是如此。由于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友愛,因此,天堂裏永遠充滿和諧、快樂的氣氛。
謙恭下意:社會上人與人交往,謙虛恭敬很重要。有人說:世界宇宙有多高?五呎高,五呎高的宇宙要能容納我們這六呎之軀,所以我們必須要低一點頭。因此,謙恭下意才能獲得朋友。
知次第坐:我們進退動靜,一定要知道誰比我們長?誰比我們大?誰比我們高?要禮讓他,要知道尊卑次第,應該知道自己的座處在那裏。你的地位很高,讓晚輩、部屬坐到前面也不行;你的地位很低,搶到前面去坐,也不合禮節。所以進退的分寸要能拿捏得宜。
要之,與人相處的藝術,最好的方法不外跳"探戈",對方進時,我們就要退;我們前進時,對方就要後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能有此共識,必能相處融洽。
五、待客的禮儀
一個優秀的人,必具有大衆性、社會性,肯與人接觸,幫人解決問題、困難,並從尊重溝通中,與訪客建立友誼,令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也就是待客之道。待客的禮儀如下:
會客時,對于來訪的客人名字要注意聽,要與每一個人寒暄,不可只招呼一個人,也不要自我賣弄宣傳,要懂得謙虛客氣。 對初來訪客須先問好,請至客廳上茶後,了解訪客的來意。
添茶要適量,尊重客人的意願,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賓主盡歡。
穿著整齊端莊。
語氣溫和,談吐幽默。
親切微笑。
舉止安詳。
態度要親切、隨和、友愛、招呼,不令訪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應慈悲、熱情、主動、耐煩接待招呼客人。
記住訪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爲他服務。
贊美鼓勵,讓來訪者賓至如歸。
能與客人談說佛法,使他們認識佛教,讓他們感受到法喜,獲得法益。
談話內容應爲訪客所關心、熟悉者。
言談中,不可自贊毀他,不可兩舌,論人是非。
依訪客的需要提供協助,如食宿、交通、參觀、訪問等。
如有先後兩批客人來訪,應一視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識,應適時爲他們互相介紹。
留客用餐,夾菜、添食要適量,尊重客人的意願。
了解客人,與之溝通。
訪客離去時,得以佛書、念珠等法物與客結緣。
待客之道又可分爲叁類:
屬于親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禮遇他,要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屬于有關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記者、警察等,要給予善意接待,盡快解決問 題。
屬于臨時的客人:偶然的訪問,可因人、因時、因事而定,但總要給人歡喜,給人滿意。
總而言之,"相"上雖有差別,待客的誠心是不變的。
六、訪友的禮儀
世間上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相交,貴在彼此相互幫忙,相互協助。因此,平常就要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于是,"訪友"成爲日常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愉快而得體的拜訪朋友,有助于人際溝通,並促進友誼長存。
拜訪朋友應注意如下的禮儀:
拜訪前須先約定時間,並准時守信。(以不幹擾對方家居生活爲原則,凡公務,應約定辦公時間及地點見面。)
不宜選擇周末或例假日前往拜訪,除非朋友已作表示。
不宜利用清晨、夜晚或用餐時間前往拜訪。
拜訪時,應准時抵達,爲防交通擁擠阻塞,應提前出發。
如因故不克前往拜訪,應實時通知致歉,取消約會。
拜訪時,略微寒暄後,即應簡要說明來意。
依主人的邀請入座,但應避免坐主位。
倘有其它客人或其家屬,應與他們招呼後再就座。
如系業務拜訪,談話內容要點應實時記錄備查。
倘若主人因另有要務或急于離開而有所示意時,應即告別,不宜拖泥帶水,站立續談。
告別時,禮貌上主人僅送到辦公室或家門口,拜訪者如見主人刻意相送,應請主人留步。
拜訪時,若女主人曾出來打招呼或奉茶,辭退時,勿忘問候女主人。
七、職業道德的規範
佛教講"諸法因緣生",世間上一切事物都必須靠衆緣和合才能成就。因此,一個人不管就業或創業,不管身爲老板或員工,都必須靠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奮鬥,彼此各守本份,各盡所能,才能共同成就。同行之間,也應該"同舟共濟",而非"同行相忌",如此社會才能繁榮、發展。因此,每個工作者都應該認識並共同遵守職業道德:
重視工作倫理,服從領導。
對上司交付的任務欣然接受,並馬上處理,隨時提出報告。
對于自己身負的任務,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才能執行無誤。
奉公守法,敬業樂群;固守崗位,勤奮工作。
不假公濟私,不诿過塞責;不浪費公物,不徇私圖利。
不因循茍且,不圖謀利益,不壓迫屬下,不打壓同行。
不搶人功勞,不越級報告,不越俎代庖。
有關工作的資料,必須准確,尤其現在是信息的時代,講究統計資料,對于數據資料尤須精確。
保守公司業務機密,不關說,不…
《生活禮儀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