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请对方原谅。
谈话时,音声、速度适中,并应将内容说清楚,讲明白。
言谈中,不可与人争执冲突,以免产生烦恼。
谈话中常予人赞美、肯定。
过去丛林大众,彼此相处有一套语言,如"请您老开示"、"请您老慈悲原谅"、"感谢您老提拔"、"后学初参,请您多多开示"、"欢迎法座光临,在此接驾了"、"打扰您了,非常对不起"、"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感谢您老给我学习的机
quot;、"您老法相庄严"、"常住道场好清净,您老好威仪"、"特地前来亲近学习"、"大众慈悲"、"学人饶舌"、"弟子惭愧",所以丛林大众再多人住在一起,因有一套丛林参学语言,故大家能相安无事。
三、电话的礼仪
随着社会转型,人际往来频繁,"电话"已成为现代人联络、沟通的重要管道。但是,有的人往往在接听电话时,一听到不喜、不悦、不顺的语气或事情时,就会掼电话,丝毫不考虑这一掼,把功德、人缘、善因、好感都掼掉了,因此,如何善用"电话"以成功的拓展人际关系,甚至开创事业,这也是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必须学习的。使用电话的礼仪,条列如下:
电话铃响,要尽快拿起话筒;听到对方声音,应先报上自己的姓名或机关名称,并礼貌性的问候"您好"或"您早"等。
如果电话响过三声才接,要说:"对不起,让您久等。"
欲了解对方的身分,应礼貌的问:"请问您是那一位?"
通话中,遇有听不清楚时,应说:"对不起,听不清楚,可否请您再说一次,谢谢。"
通话中,遇有急事,应说:"对不起,临时有急事,我会再跟您联络。"
转接电话,应问清对方所说的话,再将电话转给另一方,如此,可减轻对方因电话转接而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
接听电话,如果没有征求受话人的同意,最好不要回答"在"或"不在",只要说"请稍等一下"即可。
电话中虽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但仍必须保持面带微笑,同时讲电话的声音要清晰、平和,语调要诚恳、谦虚。
电话中,询问受话人在不在时,应先说出自己的姓名。
当受话者外出时,应请留言,记下对方的姓名、电话、是否回话等,或听明转告。
受别人之托传达重要事件时,应主动说出自己的姓名。
办公时间内,避免打私人电话。
借用他人电话,应先征得对方同意,使用后应向对方道谢。
使用电话以三分钟为限,不可以在电话中聊天,或交谈过久,以免占用线路。
受话完毕,打电话的一方应等对方挂电话后,方可轻轻挂下话筒。如果打电话的一方是长辈,则应由长辈先挂下电话。
使用电话,声音不宜过高,以不干扰别人为原则。
在会议、法会中,应将行动电话关机,以免干扰他人。
打电话时,应说明己方姓名,如拨错号码,宜表示歉意。
四、共处的礼仪
世间万法皆由众缘和合而成。人活着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仰赖社会大众、亲人眷属的共同成就。所以每个人不论走到那里,总离不开人群,每天都会和很多人来往、接触。我们应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才能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呢?
不嫉不疑:有一首偈语说:"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青山绿水依旧在,为人疑嫉难兼容。"我们和大众相处,最怕的是彼此相互嫉妒、怀疑。疑心,会造成分裂;嫉妒、瞋恨心,也会形成人际的冲突。因此,人我之间如果能够不嫉不疑,你喜欢我,我信任你,自然能彼此融洽。
不打不斗:俗话说:"做人要争气,但不要斗气。"人我之间,不要用心思打击别人,用言语打击别人,用种种方法打击别人,也就是不要和人斗争、斗气。 不欺不凌:我们和别人相处,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处处想要凌驾他人,一个人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与人为善,必能受到大家的敬重。如果人人都能对人不欺不凌,社会必然安定、祥和。
不妄不骗:和别人相处,不妄语,不欺骗。信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信用的话,你一次说谎、二次说谎,常常妄语,你再有办法,人家也不喜欢的。做人不但要守信用,不妄语,还要不骗人,不要用诈术欺骗别人,掠取利益。因此,不妄不骗是人我和谐的要件。
彼此尊重:有一天,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开会,眼睛、鼻子、嘴巴都认为眉毛最没有用,怎么可以高高在上?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得眉毛招架不住,只好自愿移到下面来。但是不管移到眼睛、鼻子或嘴巴的下面,都不成人形,最后只好还是让眉毛高居上位。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才能互相帮助,互得利益。
互相帮助:有一个趣谈指出天堂和地狱的不同:地狱的人吃饭用的筷子有三尺长,夹了菜还来不及送到自己嘴里,便给邻座的人抢去吃了,因此便互相责怪对方。天堂里的人吃饭用的筷子也是三尺长,不过他们夹了菜以后是互相送给对方吃,对方也是如此。由于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因此,天堂里永远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
谦恭下意: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谦虚恭敬很重要。有人说:世界宇宙有多高?五呎高,五呎高的宇宙要能容纳我们这六呎之躯,所以我们必须要低一点头。因此,谦恭下意才能获得朋友。
知次第坐:我们进退动静,一定要知道谁比我们长?谁比我们大?谁比我们高?要礼让他,要知道尊卑次第,应该知道自己的座处在那里。你的地位很高,让晚辈、部属坐到前面也不行;你的地位很低,抢到前面去坐,也不合礼节。所以进退的分寸要能拿捏得宜。
要之,与人相处的艺术,最好的方法不外跳"探戈",对方进时,我们就要退;我们前进时,对方就要后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能有此共识,必能相处融洽。
五、待客的礼仪
一个优秀的人,必具有大众性、社会性,肯与人接触,帮人解决问题、困难,并从尊重沟通中,与访客建立友谊,令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也就是待客之道。待客的礼仪如下:
会客时,对于来访的客人名字要注意听,要与每一个人寒暄,不可只招呼一个人,也不要自我卖弄宣传,要懂得谦虚客气。 对初来访客须先问好,请至客厅上茶后,了解访客的来意。
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
穿著整齐端庄。
语气温和,谈吐幽默。
亲切微笑。
举止安详。
态度要亲切、随和、友爱、招呼,不令访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应慈悲、热情、主动、耐烦接待招呼客人。
记住访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为他服务。
赞美鼓励,让来访者宾至如归。
能与客人谈说佛法,使他们认识佛教,让他们感受到法喜,获得法益。
谈话内容应为访客所关心、熟悉者。
言谈中,不可自赞毁他,不可两舌,论人是非。
依访客的需要提供协助,如食宿、交通、参观、访问等。
如有先后两批客人来访,应一视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识,应适时为他们互相介绍。
留客用餐,夹菜、添食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
了解客人,与之沟通。
访客离去时,得以佛书、念珠等法物与客结缘。
待客之道又可分为三类:
属于亲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礼遇他,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属于有关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记者、警察等,要给予善意接待,尽快解决问 题。
属于临时的客人:偶然的访问,可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但总要给人欢喜,给人满意。
总而言之,"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六、访友的礼仪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相交,贵在彼此相互帮忙,相互协助。因此,平常就要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于是,"访友"成为日常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愉快而得体的拜访朋友,有助于人际沟通,并促进友谊长存。
拜访朋友应注意如下的礼仪:
拜访前须先约定时间,并准时守信。(以不干扰对方家居生活为原则,凡公务,应约定办公时间及地点见面。)
不宜选择周末或例假日前往拜访,除非朋友已作表示。
不宜利用清晨、夜晚或用餐时间前往拜访。
拜访时,应准时抵达,为防交通拥挤阻塞,应提前出发。
如因故不克前往拜访,应实时通知致歉,取消约会。
拜访时,略微寒暄后,即应简要说明来意。
依主人的邀请入座,但应避免坐主位。
倘有其它客人或其家属,应与他们招呼后再就座。
如系业务拜访,谈话内容要点应实时记录备查。
倘若主人因另有要务或急于离开而有所示意时,应即告别,不宜拖泥带水,站立续谈。
告别时,礼貌上主人仅送到办公室或家门口,拜访者如见主人刻意相送,应请主人留步。
拜访时,若女主人曾出来打招呼或奉茶,辞退时,勿忘问候女主人。
七、职业道德的规范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世间上一切事物都必须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就。因此,一个人不管就业或创业,不管身为老板或员工,都必须靠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奋斗,彼此各守本份,各尽所能,才能共同成就。同行之间,也应该"同舟共济",而非"同行相忌",如此社会才能繁荣、发展。因此,每个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并共同遵守职业道德:
重视工作伦理,服从领导。
对上司交付的任务欣然接受,并马上处理,随时提出报告。
对于自己身负的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执行无误。
奉公守法,敬业乐群;固守岗位,勤奋工作。
不假公济私,不诿过塞责;不浪费公物,不徇私图利。
不因循茍且,不图谋利益,不压迫属下,不打压同行。
不抢人功劳,不越级报告,不越俎代庖。
有关工作的资料,必须准确,尤其现在是信息的时代,讲究统计资料,对于数据资料尤须精确。
保守公司业务机密,不关说,不…
《生活礼仪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