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禮儀篇▪P4

  ..續本文上一頁訪,當面商議決定。但抵達目的地後,並不一定能見到所要會見的人,對方或許因事外出,或許另有他事,短時間內不能會面,此時訪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置名片,並在名片背面留言。

  然而名片背面空間有限,雖簡明扼要,有時並無法表明必要的意思,所以可能就地取出任何一張可以寫字的紙條留言,以表達來訪目的,或擇時再會,此爲便條的由來。

  由于"便條"書寫簡便,已成爲今人最常用的一種應用文,其撰寫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1撰寫便條的方法

  便條的書寫不同于書信,以簡明扼要爲重。

  "開頭應酬"、"啓事敬辭",甚至"稱謂及敬稱語"等,均可省略。但對交誼深厚及熟悉的親友,便條開始可寫"稱謂及敬稱語",或僅寫"稱謂",在稱謂下加冒號。

  "正文",爲便條書寫的目的所在,可直接敘述。

  "文後應酬話"及"結尾敬辭",則看情形而定,如空間許可,最好一並寫上,以表尊重、謙虛。

  "署名"、"日

  quot;等應盡量齊備。對不熟悉的親友留置便條,文末如僅署名,無法表明自己的身份、職務、官銜,事實上也不便在便條紙上寫自己的職位官銜,此種情形,須同時留置印有職位官銜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寫自稱語,名字下方寫禮辭,名片左上方寫"敬陳○○先生臺鑒"等語,注意"○○先生臺鑒"須另起一行。

  1注意事項

  對于新交或尊親長輩,若非不得已,盡量避免使用便條。

  撰寫時,文字簡明扼要得體,字體不潦草,使人容易閱讀爲要。

  紙張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遺失而未傳到對方手中。

  十、衣著的禮儀

  衣服爲蔽體之用,但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不求奢侈華麗。佛門有謂"衣單二斤半",即表示要懂得節儉、樸素。

  《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就是說,一個修行者應該以道德爲衣,而不必汲汲于物質的追求,致爲物欲所束縛。

  佛陀曾教誡弟子,穿衣時應當念偈雲:"若著上衣,當願衆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若著下裙,當願衆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若整衣束,當願衆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可見在佛門裏,連穿衣都是一種修行。但是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膩破爛的衣服,以表示有修行。因此,做一個佛教徒,對于如何穿衣,應該有所認識。

  衣著應保持整齊、清潔、樸素。

  穿著要合乎自己的年齡、身分。

  衣服要裁剪合身、款式合時,並要配合季節、場合而穿,尤其要注意莊嚴、得體爲要,切勿奇裝異服。

  居家服爲日常生活及就寢時所穿,以寬松爲原則。

  社交服乃參加喜慶宴會、社團活動、聯誼會議時所穿,以莊重大方爲原則。

  海青、缦衣等法服,僅于誦經、禮忏、寺院中穿著,平時宜收放保管于淨處,不可穿于街市中。

  不可當衆赤身露體或更衣、整衣、脫襪。凡穿大衣及戴帽者,入室即應脫下。

  出外不得穿著睡衣、拖鞋或妨害善良風俗的衣著。

  參加典禮或重要集會對服裝有規定者,應從其規定。

  十一、飲食的禮儀

  "民以食爲天",飲食有維持生命,長養色身的功能。佛教徒除了日常叁餐外,還有滋養法身慧命的法食,是爲充實人生的資糧。

  一般人常因個人好惡而挑肥揀瘦,食不知味,佛教徒則應以感恩心受食。在佛門有所謂"吃飯叁稱念"、"過堂五觀想"。

  叁稱念是:第一匙默念"願斷一切惡",第二匙默念"願修一切

  quot;,第叁匙默念"誓度一切衆"。

  五觀想是: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第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第四、正視良藥,爲療形枯。第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進食時,要保持良好威儀,此外,還應注意飲食的禮儀:

  食物講求衛生,餐具務須清潔。

  長者未食及家人未到齊以前,不宜先食。

  坐時腰背挺直,手臂平貼身體,勿張開雙臂,或把手肘撐放在桌上;雙腳應平放,不可翹腳、搖晃。

  以自助餐方式進食時,應衡量自己的食量,勿取用過剩而造成浪費。

  進食時,態度從容,儀態優雅,不可狼吞虎咽;口中含有食物時,不可高聲談 笑;食物尚未下咽,不可離座;與同座談話,聲音不可太高,並且不可揮動筷匙刀叉。

  吃面包(饅頭),宜撕成小塊,不可大口咬食。

  喝湯時,不宜發出聲音,不宜吹氣令冷;使用餐具宜輕聲,勿使碰撞作響。

  吃粥時,不得張口吸食作聲,當徐徐食之。

  挾菜應使用公筷母匙,並以靠近自己面前者取用,勿在盤中任意翻揀,尤其不可從盛菜盤碗中直接挾送入口中,應先送進自己的碗中,再慢慢食用。

  與長輩一起進餐,注意用餐速度勿太快或太慢,長輩尚未食畢,不可先行離座 。因事必須先行離座,須向長輩及同席者致歉。

  全桌食畢,待長者或主人起立,然後離席。

  飲食中有蟲,應掩藏;剔牙時,應掩口。

  餐後應將果皮、殘肴放入盤中,不隨地丟棄。

  離座時,應將餐具理好,坐椅亦應放回。

  十二、居家的禮儀

  家庭生活的和諧,是社會安定的基石。家人相處,應以真誠的態度互相溝通、包容、尊重,協助成長,始能和樂共處。

  居家禮儀應注意如下數事:

  家人之間應分工合作,共同承擔家務,尊卑長幼彼此親愛敬重。早晚應對父母、尊親問安。

  父母召喚,應立即答應,並趨前承命,不可虛諾。

  子弟應服從尊長,如有意見,應婉轉說明。

  出門說去處,回家報平安。

  做錯事要勇于承認。

  常說"請"、"謝謝"、"對不起",臉上經常帶微笑。

  物品用後應歸回原處。

  保持居家內外環境整潔,勿將廢物隨意丟棄戶外,不亂倒汙水。

  入室應先按鈴或敲門,等候室內回答。

  隔窗不窺視、隔室不竊聽、不呼喚。

  與鄰居應和睦相處,守望相助,遵守住戶規則。

  開放收錄音機、電視機及談笑等各種聲音不可過高,並應適時,以免妨礙他人 作息。

  出入門戶,上下樓梯,應步履輕緩。

  睡時熄燈,夜遲歸來,須保持安靜。

  當街過道不曬衣物。屋外停放車輛,不可妨礙交通。

  小心火燭,謹慎門窗。

  隨手關門,隨手熄燈,隨手關水。

  室內一切動作,均宜輕緩,以保持甯靜。

  鄰居遇有不幸或喪事,不可高歌作樂。

  十叁、乘車的禮儀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交通工具已由步行、腳踏車、機車,進步至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等,其中以汽車最爲普遍,幾乎許多人皆離不開汽車。

  如何使行車安全?如何有一愉快的乘車經驗,這些都需要乘客與司機互相配合,茲將要點敘述如下:

  1司機注意事項:

  定期保養汽車,對汽車的性能應熟悉。

  維護汽車內外的整潔,應定時清洗。

  注意油量,若接送貴賓,須事先加好油,不宜于途中至加油站加油。

  接送貴賓時,要事先把車子准備好,以免貴賓久候而浪費時間。

  遵守開車時間,並事先檢查、發動,以維護行車安全。

  遵守交通規則,不超速,不超載,不闖紅燈、不酒後駕車。

  1乘客的禮儀:

  主人開車,其旁位置最大。

  司機開車,其旁位置最小,後座靠右側位置最大。

  大車子,前座爲尊,應讓給長者坐。

  小車子,長者後上先下,晚輩應幫忙開關車門。

  團體乘車出外參訪,下車後應排班依序行進。

  搭乘公車,應排隊上下車,不可爭先恐後,不可高聲談笑,不可抽煙。

  遇年長者、孕婦、病人或殘障者,應當讓座,並協助其上下車。

  不可在座位上斜躺或橫臥,妨礙他人乘坐。

  行李應放行李倉,切忌塞進座位上下,妨礙鄰座。

  維護車輛清潔,不可隨意拋棄紙屑果皮。

  行車時,不得任意拋棄雜物或垃圾于車窗外。

  行車時,切勿將頭手伸出窗外。

  十四、喜慶的禮儀

  喜,福也;慶,賀也。《周禮.秋官.大行人》雲:"賀慶以贊諸侯之喜。"今俗凡吉祥之事,皆謂之喜,皆值得慶賀。如:嫁娶生子、高齡祝壽,乃至新居落成、新書出版、金榜題名、仕途高升等,可知值得慶賀的喜事不勝枚舉。但不管是任何喜慶,均以簡單隆重、不鋪張浪費爲宜,參加者若能注意以下禮儀,則能皆大歡喜。

  家有喜慶,得酌將日期、時間與地點通知至親友好,但須避免浮濫。

  親友遇有喜慶,得親往慶賀,或寄賀卡或以電話祝福。

  致賀時,應依時前往,避免遲到早退。

  穿著要得體,言行要恰當。

  賀禮的選擇,應注意其意義及實用價值,如佛書、念珠等。

  十五、探病的禮儀

  經雲:"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過去叢林設有如意寮、省行堂、涅槃堂、延壽院等養病之所,這些都是佛教關懷病苦衆生的慈悲體現。生命是莊嚴神聖的,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尤其人在生病時,感情最脆弱,很希望有人來慰問關懷,因此凡佛弟子見人疾病,皆須應時看護。如何探病才如法 ,以及如何看護病人,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禮儀。

  1看護病人的禮儀

  看護者要能寬心耐事,舉止輕聲,即使聽到病人口出惡言,亦不可怨恨或回嘴。

  精進不懈怠,先起後臥,不貪睡。

  須有慈悲心,不可傲慢、輕視、不耐煩。

  以法供養,不貪飲食。

  注意病人的起臥,給予協助,但不要觸及病人疼痛處。

  幫助病人安睡,注意避免一切喧嘩滋擾。

  病人所使用的器具、衣服、飲食等要適當、清潔、衛生。

  遵照醫師的指示服藥,不要輕信他人的偏方,亂投醫藥,以致誤事。注意病人的飲食、睡眠、大小便等變化,並向醫生報告,可作精確的治療。

  病人焦躁不安時,可隨機說法,使其心靈得到安慰。

  以歡喜心爲病人服務,如送信、打電話、讀報等。

  …

《生活禮儀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化家庭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