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访,当面商议决定。但抵达目的地后,并不一定能见到所要会见的人,对方或许因事外出,或许另有他事,短时间内不能会面,此时访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置名片,并在名片背面留言。
然而名片背面空间有限,虽简明扼要,有时并无法表明必要的意思,所以可能就地取出任何一张可以写字的纸条留言,以表达来访目的,或择时再会,此为便条的由来。
由于"便条"书写简便,已成为今人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其撰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撰写便条的方法
便条的书写不同于书信,以简明扼要为重。
"开头应酬"、"启事敬辞",甚至"称谓及敬称语"等,均可省略。但对交谊深厚及熟悉的亲友,便条开始可写"称谓及敬称语",或仅写"称谓",在称谓下加冒号。
"正文",为便条书写的目的所在,可直接叙述。
"文后应酬话"及"结尾敬辞",则看情形而定,如空间许可,最好一并写上,以表尊重、谦虚。
"署名"、"日
quot;等应尽量齐备。对不熟悉的亲友留置便条,文末如仅署名,无法表明自己的身份、职务、官衔,事实上也不便在便条纸上写自己的职位官衔,此种情形,须同时留置印有职位官衔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写自称语,名字下方写礼辞,名片左上方写"敬陈○○先生台鉴"等语,注意"○○先生台鉴"须另起一行。
1注意事项
对于新交或尊亲长辈,若非不得已,尽量避免使用便条。
撰写时,文字简明扼要得体,字体不潦草,使人容易阅读为要。
纸张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遗失而未传到对方手中。
十、衣着的礼仪
衣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求奢侈华丽。佛门有谓"衣单二斤半",即表示要懂得节俭、朴素。
《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就是说,一个修行者应该以道德为衣,而不必汲汲于物质的追求,致为物欲所束缚。
佛陀曾教诫弟子,穿衣时应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可见在佛门里,连穿衣都是一种修行。但是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的衣服,以表示有修行。因此,做一个佛教徒,对于如何穿衣,应该有所认识。
衣着应保持整齐、清洁、朴素。
穿著要合乎自己的年龄、身分。
衣服要裁剪合身、款式合时,并要配合季节、场合而穿,尤其要注意庄严、得体为要,切勿奇装异服。
居家服为日常生活及就寝时所穿,以宽松为原则。
社交服乃参加喜庆宴会、社团活动、联谊会议时所穿,以庄重大方为原则。
海青、缦衣等法服,仅于诵经、礼忏、寺院中穿著,平时宜收放保管于净处,不可穿于街市中。
不可当众赤身露体或更衣、整衣、脱袜。凡穿大衣及戴帽者,入室即应脱下。
出外不得穿著睡衣、拖鞋或妨害善良风俗的衣着。
参加典礼或重要集会对服装有规定者,应从其规定。
十一、饮食的礼仪
"民以食为天",饮食有维持生命,长养色身的功能。佛教徒除了日常三餐外,还有滋养法身慧命的法食,是为充实人生的资粮。
一般人常因个人好恶而挑肥拣瘦,食不知味,佛教徒则应以感恩心受食。在佛门有所谓"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三称念是:第一匙默念"愿断一切恶",第二匙默念"愿修一切
quot;,第三匙默念"誓度一切众"。
五观想是: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视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威仪,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礼仪:
食物讲求卫生,餐具务须清洁。
长者未食及家人未到齐以前,不宜先食。
坐时腰背挺直,手臂平贴身体,勿张开双臂,或把手肘撑放在桌上;双脚应平放,不可翘脚、摇晃。
以自助餐方式进食时,应衡量自己的食量,勿取用过剩而造成浪费。
进食时,态度从容,仪态优雅,不可狼吞虎咽;口中含有食物时,不可高声谈 笑;食物尚未下咽,不可离座;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且不可挥动筷匙刀叉。
吃面包(馒头),宜撕成小块,不可大口咬食。
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不宜吹气令冷;使用餐具宜轻声,勿使碰撞作响。
吃粥时,不得张口吸食作声,当徐徐食之。
挟菜应使用公筷母匙,并以靠近自己面前者取用,勿在盘中任意翻拣,尤其不可从盛菜盘碗中直接挟送入口中,应先送进自己的碗中,再慢慢食用。
与长辈一起进餐,注意用餐速度勿太快或太慢,长辈尚未食毕,不可先行离座 。因事必须先行离座,须向长辈及同席者致歉。
全桌食毕,待长者或主人起立,然后离席。
饮食中有虫,应掩藏;剔牙时,应掩口。
餐后应将果皮、残肴放入盘中,不随地丢弃。
离座时,应将餐具理好,坐椅亦应放回。
十二、居家的礼仪
家庭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家人相处,应以真诚的态度互相沟通、包容、尊重,协助成长,始能和乐共处。
居家礼仪应注意如下数事:
家人之间应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家务,尊卑长幼彼此亲爱敬重。早晚应对父母、尊亲问安。
父母召唤,应立即答应,并趋前承命,不可虚诺。
子弟应服从尊长,如有意见,应婉转说明。
出门说去处,回家报平安。
做错事要勇于承认。
常说"请"、"谢谢"、"对不起",脸上经常带微笑。
物品用后应归回原处。
保持居家内外环境整洁,勿将废物随意丢弃户外,不乱倒污水。
入室应先按铃或敲门,等候室内回答。
隔窗不窥视、隔室不窃听、不呼唤。
与邻居应和睦相处,守望相助,遵守住户规则。
开放收录音机、电视机及谈笑等各种声音不可过高,并应适时,以免妨碍他人 作息。
出入门户,上下楼梯,应步履轻缓。
睡时熄灯,夜迟归来,须保持安静。
当街过道不晒衣物。屋外停放车辆,不可妨碍交通。
小心火烛,谨慎门窗。
随手关门,随手熄灯,随手关水。
室内一切动作,均宜轻缓,以保持宁静。
邻居遇有不幸或丧事,不可高歌作乐。
十三、乘车的礼仪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已由步行、脚踏车、机车,进步至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其中以汽车最为普遍,几乎许多人皆离不开汽车。
如何使行车安全?如何有一愉快的乘车经验,这些都需要乘客与司机互相配合,兹将要点叙述如下:
1司机注意事项:
定期保养汽车,对汽车的性能应熟悉。
维护汽车内外的整洁,应定时清洗。
注意油量,若接送贵宾,须事先加好油,不宜于途中至加油站加油。
接送贵宾时,要事先把车子准备好,以免贵宾久候而浪费时间。
遵守开车时间,并事先检查、发动,以维护行车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超载,不闯红灯、不酒后驾车。
1乘客的礼仪:
主人开车,其旁位置最大。
司机开车,其旁位置最小,后座靠右侧位置最大。
大车子,前座为尊,应让给长者坐。
小车子,长者后上先下,晚辈应帮忙开关车门。
团体乘车出外参访,下车后应排班依序行进。
搭乘公车,应排队上下车,不可争先恐后,不可高声谈笑,不可抽烟。
遇年长者、孕妇、病人或残障者,应当让座,并协助其上下车。
不可在座位上斜躺或横卧,妨碍他人乘坐。
行李应放行李仓,切忌塞进座位上下,妨碍邻座。
维护车辆清洁,不可随意拋弃纸屑果皮。
行车时,不得任意拋弃杂物或垃圾于车窗外。
行车时,切勿将头手伸出窗外。
十四、喜庆的礼仪
喜,福也;庆,贺也。《周礼.秋官.大行人》云:"贺庆以赞诸侯之喜。"今俗凡吉祥之事,皆谓之喜,皆值得庆贺。如:嫁娶生子、高龄祝寿,乃至新居落成、新书出版、金榜题名、仕途高升等,可知值得庆贺的喜事不胜枚举。但不管是任何喜庆,均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为宜,参加者若能注意以下礼仪,则能皆大欢喜。
家有喜庆,得酌将日期、时间与地点通知至亲友好,但须避免浮滥。
亲友遇有喜庆,得亲往庆贺,或寄贺卡或以电话祝福。
致贺时,应依时前往,避免迟到早退。
穿著要得体,言行要恰当。
贺礼的选择,应注意其意义及实用价值,如佛书、念珠等。
十五、探病的礼仪
经云:"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过去丛林设有如意寮、省行堂、涅槃堂、延寿院等养病之所,这些都是佛教关怀病苦众生的慈悲体现。生命是庄严神圣的,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尤其人在生病时,感情最脆弱,很希望有人来慰问关怀,因此凡佛弟子见人疾病,皆须应时看护。如何探病才如法 ,以及如何看护病人,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礼仪。
1看护病人的礼仪
看护者要能宽心耐事,举止轻声,即使听到病人口出恶言,亦不可怨恨或回嘴。
精进不懈怠,先起后卧,不贪睡。
须有慈悲心,不可傲慢、轻视、不耐烦。
以法供养,不贪饮食。
注意病人的起卧,给予协助,但不要触及病人疼痛处。
帮助病人安睡,注意避免一切喧哗滋扰。
病人所使用的器具、衣服、饮食等要适当、清洁、卫生。
遵照医师的指示服药,不要轻信他人的偏方,乱投医药,以致误事。注意病人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变化,并向医生报告,可作精确的治疗。
病人焦躁不安时,可随机说法,使其心灵得到安慰。
以欢喜心为病人服务,如送信、打电话、读报等。
…
《生活礼仪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