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隨伏,此無始來依彼轉故。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即是此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
此明第叁闇鈍障。闇鈍障亦是所知障中的俱生一分,它有一種力量,使所聽聞、所思惟、所修習的法,時常忘失,不能明記。因而彼能障于叁地所修的無漏勝定及其總持,以及從彼總持與勝定所發聞思修的殊勝慧。由二地進入叁地時,修習勝定總持,便能永遠的斷除。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說叁地斷二種愚以及它的粗重。那二種愚?(1)欲貪的愚癡,就是此中所說能障勝定及彼修慧的那個東西。爲什麼名此愚?因彼在過去世的時候,多與欲貪相應,以此因緣,名欲貪愚。今因得到無漏勝定以及修所成慧,彼障定及修(P890)慧的所知障既已永斷,欲貪隨之也就被克伏,爲什麼?因此欲貪煩惱,無始以來,都是依于彼所知障而轉的。(2)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就是此中所說能障總持聞思慧的那個東西。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識俱身見等攝。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說名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等同體起故,說煩惱名。今四地中,既得無漏菩提分法,彼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初二叁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見等。甯知此與第六識俱?第七識俱執我見等,與無漏道性相違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已來,猶得現起,與余煩惱爲依持故。此粗彼細,伏有前後,故此但與第六相應。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彼定法愛,叁地尚增,入四地時,方能永斷,菩提分法特違彼故。由斯四(P891)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愛愚,即是此中定愛俱者。二、法愛愚,即是此中法愛俱者。所知障攝二愚斷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
此明第四微細煩惱現行障,當知這也是所知障中的俱生一分。叁地聖者有漏心現起時,還有俱生微細的我我所見可以現起,而此是屬第六意識相應的俱生見等所攝。爲什麼說爲微細?約有叁義:(1)這是無記,爲最下品的;(2)這是任運而生,不假作意緣的;(3)這是無始以來隨逐于身,常遠隨現行的。具此叁義,名爲微細。彼微細的煩惱現行能障四地的菩提分法,使不能夠證入四地。從叁地悟入四地時,便能永遠斷除這微細障。爲什麼說名煩惱?因彼所知在過去的時候,多與第六識中的任運而生的執我見等的煩惱,是同一體而俱起的,所以其本身雖爲所知,但亦不妨說煩惱名。今者證人于第四地中,既已獲得無漏的菩提分法,以此菩提分法正斷所知,使之永滅,所以這煩惱之末的我見等也就永遠不再現行。爲什麼初二叁地不斷我見等而必須要到第四地方斷呢?因于初地行施,二地行戒,叁地行修,其相同(P892)于世間,世間有情多能做此叁種福業事的,未能修證菩提分法。今之四地已經修得菩提分法,方能名爲出世,因爲是出世的,所以能正永害所知障及煩惱障中二種身見等。怎麼知道這微細煩惱,唯與第六識俱而不與第七識相應?答:第七識執我見等煩惱,與生空純無漏道其性相違,要到八地以後,無漏相續,方得永遠不再現行。若在七地以前,因爲尚未獲得純粹無漏,所以七識俱我執見等,猶未伏滅,仍得現起,與余貪瞋等諸煩惱作爲依持。再說,此六識相應身見等粗,彼七識相應身見等細,粗者前伏,細者後伏,所以說伏有前後。因爲這樣,故此微細煩惱但與第六識相應。所謂第六識身見等的這句話,此等字義是顯非唯貪、癡、慢及余俱行隨煩惱,而實亦攝無始來爲所知障所攝的定愛法愛。定愛是得勝定而起的貪愛,法愛是聞大法而起的貪愛。彼之定愛、法愛在叁地中不是沒有,所以說叁地尚增。等到從叁地而證入四地時,因得菩提分法,彼法定二愛也就永遠斷滅,爲什麼?因菩提分法是特別違于彼二愛的。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說四地斷二種愚以及它的粗重。那二種愚?(1)等至愛的愚癡,就是此中所說定愛相應的那個東西。由(P893)于被這愚癡之所障礙,所以行者不能繼續上進。⑵法愛的愚癡,就是此中所說法愛相應的那個東西,此最主要的是貪愛所聽聞的大法。屬于所知障所攝的這二愚癡斷了,那爲煩惱障所攝的二愛自然也就永遠不再現行。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五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樂涅槃者。】
此明第五于下乘般涅槃障,當知亦即所知障中的俱生一分。由此障的存在,使令行者,厭離苦惱的生死,樂趣寂靜的涅槃。此種厭離樂趣的心理,同下聲聞緣覺的二乘厭生死苦,欣涅槃樂,是一樣的。由于彼障的存在,就障礙了五地的證入。五地菩薩開始能夠真俗並觀,通達法界的生死涅槃都無差別性,所以一從四地證入五地的時候,便能永斷下乘的般涅槃障,證得相續無差別的法界。由于是這樣的因緣,所以說五地斷二種愚以及它的粗重。(P894)那二種愚?(1)純作意背生死的愚癡,就是此中所說的厭生死者。流轉中的生死在實有者看來,以爲有實生死可得可了,所以就一心一意的想著如何背棄苦痛的生死。(2)純作意向涅槃的愚癡,就是此中所說的樂涅槃者。寂靜的涅槃在實有者看來,也認爲是實有的,所以就專門注意要怎樣方能趣向涅槃。
【六、粗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
此明第六粗相現行障,當知亦即所知障中的俱生一分。粗相現行,別觀十二緣起的流轉門是雜染的,還滅門是清淨的。執有若染若淨的差別粗相現行,因而彼就障蔽了無染無淨的妙道,使不得證入六地。如修緣起智,觀緣起畢竟空,通達染淨平等,證入于六地時,便可以永斷這粗相現行障了。由于是這樣的因緣,所以說六地斷二種的愚癡以及它的粗重。那二種愚?(1)現(P895)觀察行流轉愚,這就是此五地中,執有實在的雜染者。如觀十二緣起的諸行流轉,不知這是緣起的鈎鎖,無實染者的輪回,行者不知,妄執有個實有染者于中不息的流轉。⑵相多現行的愚癡,這就是此五地中,執有實在的清淨者。因爲妄取清淨相的緣故,于是就多作有相觀行,而不能夠多時的安住于無相妙觀當中。行者不知,名爲愚癡。
【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七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細相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是此中執有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于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此明第七細相現行障,當知亦即是所知障中的俱生一分。細相現行,是說前六地的菩薩,對于生死流轉的細生相以及涅槃還滅的細滅相還有所執著而未能完全舍棄。彼細相現行能障第七地的妙無相觀,使不能證入六地;如修純無相觀,從第六地而證入第七地時,便能永遠的斷除彼障了。由于是(P896)這樣的因緣,所以說七地斷二種的愚癡以及它的粗重。那二種愚?(1)細相現行愚,這就是此第六地中,執有微細的緣生生滅的生相,所以說猶取流轉細生相故。(2)純作意求無相愚,這就是此六地中,執有微細的緣生生滅的滅相,所以說尚取還滅細滅相故。既還取于還滅的細滅相,對于無相觀行當然就要一向作意方便勤求加行,而不能于無相空中,生起有的勝行。到第七地,既然除掉了此障,對于無相觀行自能不專勤求,就可于空無相中起諸有的勝行了。
【八、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于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于無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P897)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叁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此明第八無相中作加行障,當知亦即所知障中的俱生一分。第七地的菩薩雖已能夠作無相行,但還是有功用;有這無相有功用的存在,就障令無相觀不能任運而自然的現起,于此順便辨別一下諸地的障相。如前歡喜地等的五地,由于觀心的微劣,作有相觀的時間多,作無相觀的時間少;到了第六地,由于觀心的稍增,重在觀染淨平等的真如,所以作有相觀的時候少,而作無相觀的時候多;進而至第七地,由于斷了微細生滅相,就不再作有相觀,而純粹的是無相觀了。雖無相觀已能恒時相續的不斷,但仍有精進的加行,與第八地等不同。由于在無相中還有加行的因緣,不能任運自在的入無相觀,所以也就未能任運自在的欲現相就現相,欲現土就現土。如是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無功用道,因而也就不能進入第八地的聖階。如修無功用行,從第七地證入第八地的時候,便能永遠的斷除于無相中作加行障。由于彼障永斷的因緣,就獲得相土的二種自在。因此說第八地斷二種的愚癡以及(P898)它的粗重,那二種愚?(1)于無相作功用愚,謂于無相觀中,本不須要作功用的,行者不知,一向作意方便勤求而作功用,所以名愚。(2)于相自在愚,相指身相及國土。觀一切法無礙,隨心所欲現起什麼即能顯現,名相自在。可是現爲愚癡所惑,令于相中不得自在,說名爲愚。到了八地以上,因爲純無漏道,不加功用而任運自然的現起,于是叁界所有煩惱永遠不再現行。雖說一切煩惱不再現行,但第七識中的微細所知障仍然可以現起,這是什麼道理?因生空無分別智及果是不違彼第七法我執的。所謂生空智果,就是生空智所引的後得智及滅盡定。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于所诠總持自在,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于能(P899)诠總持自在,于一名句宇中現一切名句字故。于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即于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于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在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爲說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攝。】
此明第九利他中不欲行障,當知亦即所知障中的俱行一分。第八地的菩薩雖得無相樂,但于無相寂滅還有些耽著,還不能無功用行去利樂有情,所以令于利樂有情的事中,不大想精進勇猛的去行,而只樂意的修自己的自利工作。這對饒益有情的事不欲去行,是第九地四無礙解的大障,菩薩入九地時,便能永遠的斷此大障,而得四無礙解。由于是這樣的因緣,所以說九地斷二種的愚癡以及它的粗重。那二種愚?(1)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的愚癡。此中包括叁種無礙辯: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是說的義無礙解,謂即于所诠的意義總持獲得自在,爲什麼?因能于一義中而現起一切義的。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是說的法無礙解,謂(P900)于能诠的教法獲得總持自在,爲什麼?因能于一名(身)句(身)字(文身)中而現起一切的名句文字的。于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是說的詞無礙解,謂以種種的言音,展轉爲諸衆生作種種訓說解釋,使諸衆生皆能了解其所說的言音,獲得總持自在,能于一音聲中而現起一切的音聲的。可是有種愚癡,障這叁種自在,使不能得,所以名爲愚癡。(2)辯才自在的愚癡,這是指的辯無礙解,謂能善巧的洞達衆生的機宜,作種種的無礙辯說,使諸衆生了知其爲善說法者。可是有種愚癡,障這自在,使不能得,所以名愚。此愚之用能障四無疑解的自在,所以都是此中第九利他中不欲行障所攝。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十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二、悟入微細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
此明第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當知亦即所知障中的俱生一分。有了此(P901)障的存在,令于諸法就不能獲得自在了。彼障主要的是障第十地中緣于真如的大法智雲,及所含藏的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諸功德等所起的神通事業。如從九地入于十地的時候,那就能永遠的斷除此障。由于是這樣的因緣,所以說十地斷二種的愚癡以及它的粗重。那二種愚?(1)大神通愚,這就是此九地中障礙所起的事業者。謂十地的菩薩,通達十地位上的法界相,獲得廣大的神通,以此神通現起身、口、意的自在叁業,自在的做化導衆生的事業。可是未入十地前,爲一愚癡障礙神通現前,所以名爲大神通愚。(2)悟入微細秘密愚,這就是此九地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謂十地的菩薩,通達十地位上的法界相,就是悟入最極微細的秘密境相,因爲到此地步,所有因中所悟的境界唯此微細深密。可是未入十地前,爲一愚癡障礙行者的悟入,所以名愚。
【此地于法雖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斯佛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P902)細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故集論說: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涅槃大菩提故。】
此明佛地所有的障。謂于第十地中,雖已對法得到自在,但還有余障存在,未得名爲最極。如有俱生的微細所知障以及有任運的煩惱障種,要到金剛喻定現前的時候,彼才一切頓斷而入于如來地。由于是這樣的因緣,所以說佛地斷二種的愚癡以及它的粗重。那二種愚?(1)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的愚癡,這就是此十地中所還未能泯除的最極微細的所知障。(2)極微細礙的愚癡,這就是此十地中所有的一切任運而自然存在的煩惱障種。有最微細的所知障在,就不能證大菩提;有煩惱障種在,就不能證大涅槃。斷此二愚,就得大菩提、大涅槃的二果了。引《集論》說,如文可知。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終(P903)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