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十)

  成唯識論講話(卷十)

  【此十一障,二障所攝。煩惱障中見所斷種,于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爲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

  上來所說的十一障總爲煩惱所知的二障所攝,因而現在進一步的說明二障種現伏斷的位次。先明煩惱障,煩惱障中屬于見所斷的分別種子,就菩薩行者說,在初極喜地見道的時候,開始俱斷。但這所說的見道是指真見道說,不是約相見道說。由于惑滅智生,所以說爲初斷。然彼煩惱障的現行,就直往的菩薩說,在登地以前就已被伏。所不同的:資糧位中伏粗現行,加行位中更伏分別的微細現行。至煩惱障中的修所斷的俱生種,要到金剛喻定(P904)現在前的時候,才能一切頓斷。然彼俱生煩惱障的現行,在登地以前已能少分被伏,不過到了初地以上,就能頓爲伏盡,使令永遠不再現行,如證阿羅漢者一樣。既然如此,爲什麼七地以前猶起貪瞋等?由于故意力,在前七地中雖仍暫時現起煩惱,然而已能不爲過失。到了八地以上,由于道力的殊勝,已能畢竟不複現行了。

  【所知障中見所斷種,于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于十地中漸次斷滅,金鋼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伏盡。八地以上,六識俱者不複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第七俱起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轉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

  此明所知障的伏斷位次。所知障中屬于見所斷的分別種子,就菩薩行者說,在極喜地見道的時候初斷。然彼所知障的分別現行,就直往菩薩說,在登地以前就已被克伏。至所知障中修所斷的俱生種子,由于地地皆能爲障,(P905)所以于十地中漸次漸次的將之斷滅,一直到金剛喻定現在前的時候,方能永遠的徹底的將之斷盡。然彼所知障的俱生現行,在登地以前就已漸次的降伏,乃至一直到十地,方能永遠的徹底的將之伏盡。雖然是這樣講,但從八地以去,第六七識何者猶行,還不怎麼明白,所以進一步的說:八地以上假定是與第六識相應的所知俱生,那是決定不再現行。什麼道理?因二空無漏無分別智心及此果滅定,後得智等,相續不斷,能違第六識,所以不複現行。假定是與第七識相應的所知俱生,那是還可生起現行的,爲什麼?因法空智及果,方有違于法執,第七生空智及果,行相並粗,無有違于第七識,所以仍得現行。于十地中前五轉識假使還沒有轉依而得無漏智的話,由第六識的無漏道殊勝勢力,而伏于彼,使令不得現起。

  【雖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惱障種,而彼粗重亦漸斷滅。由斯故說二障粗重,一一皆有叁位斷義。雖諸位中皆斷粗重,而叁位顯,是故偏說。】

  有人提出難問說:假定真的如此所說俱生煩惱十地不斷,爲什麼《瑜(P906)伽》四十八說二障叁位中斷?答:雖說在修道的十地位中,完全不斷煩惱障的種子,然而那個能障修道的無堪任性的粗重,也還能夠漸漸的斷滅。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瑜伽》說煩惱所知的二障粗重,一一都有叁位斷的意義。所謂叁位,就是在皮(見道位),在膚(不動地位),在肉(佛地位)的叁位。因此又問:假定是煩惱粗重而不是彼種子,那就地地皆斷,怎麼可說但叁位斷?答:雖說諸地的每一階位皆能斷于粗重,但因叁劫分齊的成滿位顯,是故特別偏說。

  【斷二障種,漸頓雲何?第七識俱煩惱障種,叁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刹那中叁界頓斷。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刹那中一切頓斷,任運內起無粗細故。余六識俱煩惱障種見所斷者,叁乘見位真見道中,一切頓斷。修所斷者,隨其所應。一類二乘,叁界九地,一一漸次,九品別斷;一類二乘,叁界九地,合爲一聚,九品別斷;菩薩要起金剛喻定,一刹那中叁界頓斷。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所斷者。修所斷(P907)者,後于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斷盡。通緣內外粗細境生,品類差別有衆多故。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脫、加行、勝進,或別或總。菩薩利根,漸斷障位,非要別起無間解脫,刹那刹那能斷證故。加行等四,刹那刹那,前後相望,皆容具有。】

  此明斷障頓漸以及四道差別。斷煩惱所知的二障種子,若漸若頓,其行相究竟是怎樣的?謂與第七末那識相應的煩惱障的種子,聲聞、緣覺、菩薩的叁乘聖者在剛要得無學果的那個時候,一刹那中叁界所有的煩惱悉皆頓斷。而與第七末那識相應的所知障的種子,在菩薩剛要成佛的那個時候,一刹那中一切頓斷。爲什麼?因與此識相應的見等,唯執第八以爲自內實我實法,任運而起,不緣于外,無有粗細的品類,所以一時頓斷。若與其余六識相應的煩惱之分別種子而爲見所斷的叁乘者在見道位的真見道中,一切都是同時頓斷的。假定是修所斷的煩惱障之俱生種子,隨其所應,叁乘聖者斷有頓漸。如有一類鈍根的二乘行者,叁界九地各有九品修所斷惑,一一地中(P908)漸次漸次的九品別斷。或有一類利根的二乘行者,將叁界九地的九九八十一品的修所斷惑,合爲一聚,共成九品,于一生中別別而斷。說得明白一點:如九個上上品合爲一聚而斷,乃至九個下下品合爲一聚而斷。若上根者,九品頓斷;若中根者,先斷上叁品,次斷中叁品,末斷後叁品;若下根者,九品一一別斷,先斷上上品,次斷中上品,乃至最後斷下下品。假定是菩薩行者,要起金剛喻定的那個時候,于一刹那中,叁界九地的煩惱同時頓斷。然與六識相應分別而起的所知障種,在菩薩初地的最初入心,一切見所斷者,頓時而斷。至于修所斷的俱生種子,後于十地的修道位中漸次漸次而斷,乃至一直到正起金剛喻定的那個時候,始得于一刹那中完全斷盡。爲什麼?以第六識不同第七識唯緣內境,而是可以通緣內外一境而起的;同時彼所緣境各通粗細,不同第七識唯是細境,品類差別是有衆多的,所以要于十地中分分別斷。其次所要說的,是叁乘四道的同異。二乘聖者的根機是鈍的,所以漸次斷障的時候,必然的各別生起無間道與解脫道。無間道是斷惑的道,解脫道是證真的道,必先斷惑而後證真,所以無間道後名解脫道,謂已解脫(P909)所應斷障。若加行道,若勝進道,或別或總,沒有一定。《述記》說:“二乘加行、勝進可有別別起,九品爲九品;加行及勝進者,或但一加行,及但一勝進故。加行、勝進,總別不決定也。”若菩薩利根,在漸次斷障的階位,不須要各別生起無間道與解脫道,因爲前品的解脫可作後品的無間,刹那刹那的能夠斷惑證理。是以加行、無間、解脫、勝進的四道,刹那刹那的前後相望,皆容具有。如二品解脫可作叁品無間,望起于後,成爲加行;望初無間,成爲勝進。《述記》對此作明白的說:“如初品無間至第二念即爲解脫,此初品無間望第二念即爲加行。此解脫道望自第二品即爲無間,望初爲解脫,望後爲加行。至第叁無間道,望第一爲勝進,與第二品爲解脫,自品爲無間,與第四爲加行。第二無間望前即非勝進,但是解脫。此是菩薩十地位中,斷所知障時分品類,排次斷法。若別別斷,一一別起。由能印證及能斷惑,複能容豫,複能欣求,故具四道。不爾!便無四義具足。”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二、最勝真如:謂此真如具無邊德,于一切法最(P910)爲勝故。叁、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極爲勝故。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系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五、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六、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七、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于無礙解得自在故。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爲令圓滿,後後建立。】

  此明所證的真如,別爲十種:(1)遍行真如,這是初地聖者斷異生性障所顯的一分真理。因此真如爲我法二空所顯,遍一切一味相,無一法而不存(P911)在。(2)最勝真如,這是二地聖者離去邪行障所顯的一分真理。因此所證的真如,爲具無邊的淨德之所依止,于一切法中最爲殊勝,無能測量,不可比對。(3)勝流真如,這是叁地聖者斷闇鈍障所顯的一分真理。謂修勝定,契證于真如的實相,從平等真如現起大悲大智所起的等流法,望于其余非證真如之所流出的教法,這是最極殊勝的。如此殊勝教法,雖舍身命,亦當勤求。(4)無攝受真如,這是四地聖者斷微細煩惱現行障所顯的一分真理。謂通達法界性中的無我我所而證此真如,自然是就無有我我所的系屬,爲什麼?因這不是我執等所依所取的。(5)類無別真如,這是五地聖者斷于下乘般涅槃障所顯的一分真理。謂通達此真如的生死涅槃都無差別性,不如眼等隨諸有情相續差別,各各有異。(6)無染淨真如,這是六地聖者遠離粗相現行障所顯的一分真理。謂此所證的真如,無染無淨,既其本性是無染的,所以也就不可說後來方淨。換句話說,真如隨障不染,隨智不淨。(7)法無別真如,這是七地聖者遠離細相現行障所顯的一分真理。謂此所證的真如,雖則是由很多的能诠教法而作種種的安立,但是這所诠的真如,並不隨能诠的教法而有差別。(8)不(P912)增減真如,這是八地聖者遠離了無相中作加行障所顯的一分真理。謂此所證的…

《成唯識論講話(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