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邊的佛影像的。由于是這樣的因緣,所以此平等性智相應心品爲通緣真俗的二智所攝,這在道理上是沒有什麼相違的。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P948)攝。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叁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叁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于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是以什麼爲所緣境界呢?這是任何學者都這樣講的:緣一切法的自相共相,都是毫無障礙的,因爲是這樣的關系,所以通爲根本、後得二智所攝。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又是以什麼爲所緣境呢?這有二師的解說不同。有師義說:此智相應心品但綠色等五種現實境界,怎麼知道?《莊嚴經論》說:如來的眼等五根,每一根每一根都于五種境界上轉的。雖然遍于五境上轉,但只緣現在,不緣過去未來。有師義說:此智相應心品不唯能緣現在,亦能亦能緣于過未,而是能夠遍緣叁世一切諸法的,爲什麼?因不(P949)違于正理的。怎麼知道?《佛地經》說:如來的成所作智起作身語意的叁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的種種心行差別,領受過去、未來、現在的諸義。假定說是此智不能遍緣的話,那就可說沒有這樣的功能。然而事實上,此智相應心品隨于意樂之力,或者唯緣一法,或者緣于二法,或者緣于多法。現在姑且這樣說眼等五根于色等五境上轉,不是說決定如此,所以前後之說並沒有什麼相互違背的地方。此智既是隨于作意的生起,緣于種種的事相之境,而起叁業諸變化事,所以唯後得智攝,不同前叁通二智攝。
【此四心品,雖皆遍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上來所講的四智相應心品,雖說一一皆能緣于一切諸法,然而它們所發生的作用,卻顯然是有很大的差別。謂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能現起自受用身及自受用淨士相,而執持清淨無漏種子。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能現起他受用身(P950)及他受用淨土相,爲它的特別功用。成事作智相應心品能現起變化身及淨穢土相,爲它的特別功用。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能觀察自他的功能過失,于淨穢二土中雨大法雨,轉大*輪,破諸衆生的疑網,利樂一切的有情,爲它的殊勝功能。如是像上所說的種種諸門,假定一一說起來,其差別是有很多種的,現在不能一一爲說。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轉得。雖轉依義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言故。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
此之四種相應心品就是這兒所說的所生得。這裏說的所生得,總括一句話,名爲大菩提,而前說的大涅槃是即名爲所轉得。雖說轉依的意義,總有四種的差別,然而現今但取第四所顯得與所生得的二所轉得,爲什麼?因爲頌說“便證得轉依”這句話的緣故。同時我們要知道的:此中明轉依果,正是說的修習位中的能證得,並不是說的已證得,爲什麼?因爲這還是屬于因位所攝的,並沒有到達果位。(P951)
【後究竟位,其相雲何?頌曰: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前明修習位,此明究竟位,而此位的狀態是怎樣的呢?先以頌文略爲解答,後以長行再爲詳釋。于中最初一句頌是出其體,其次七字是顯它的勝德,後八字是簡別二乘,而顯與叁乘有別。頌文所說的此字是指前面所說的所轉得的二種轉依,就是真涅槃與大菩提。這個真涅槃大菩提的二轉依,其所證得的大果就是究竟位,所以現在所說究竟位之體就是指此,亦即是究竟無漏界所攝。無漏就是不與煩惱相應,不爲煩惱所縛。這二轉依的果體因能斷一切二執,離諸雜染,諸漏永盡,煩惱不相應,不被所縛,非漏之所隨增,是體性清淨圓滿勝明的究竟無漏。譬如二乘,雖也得到無漏,但尚與第七相(P952)應的所知細障相俱,所以不是勝明。又如菩薩,雖也得到無漏,但是只得到一分,沒有達到圓滿,所以都不能說是究竟。界就是藏的意思,謂于此大菩提中,能含容無量無邊的甚爲希有的有爲功德,而于真涅槃中又能包藏無爲的大功德故。界或又可以說是因義,因這大果,或爲所緣,或爲增上緣,能出生五乘世出世間的利樂事業的。
【清淨法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道谛攝故,唯無漏攝。謂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種性所生,有漏法種已永舍故。雖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谛,而實無漏道谛所攝。】
有人這樣問道:清淨法界,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可以說是唯屬無漏所攝。因爲它是一種理法,四智菩提從種所生,有爲無漏,怎麼可說亦唯無漏所攝?答:所以說這是無漏攝者,因爲它是屬于道谛所攝的緣故。我們知道,苦等四谛前二屬有漏,後二屬無漏。佛果位上十力四無所畏等的一切功德以及所有四智身土等,都是從無漏種所生的,屬于道谛所攝,所以唯是無(P953)漏,聖說道谛唯無漏的。或又問道:佛的變化身示同衆生有生老病死及業煩惱,怎麼可說唯是道谛?解釋這問題說:如來雖有示現叱呵身語現起,入滅現有背痛病苦,好像是苦谛與集谛,而實是屬無漏道谛所攝,並不可以把它看爲有漏。
【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有義:如來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絕諸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故與彼說理不相違。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攝。非佛五識,雖依此變,然粗細異,非五境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說佛心恒在定故,論說五識性散亂故。】
若佛功德身土等皆唯無漏攝者,爲什麼《集論》等說除後叁界,余十五界唯是有漏?既十五界唯是有漏,如佛有十五界,當亦屬于有漏,怎麼可說唯是無漏?若定說佛一切唯是無漏,難道如來就沒有五根、五識、五境的十五界馮?關于這個問題,有叁師的解說不同。有師義說:如來所有功德以及(P954)若身若土,非常甚深,非常微妙,既不可以說它有,也不可以說它無,離諸能所分別,絕諸名言戲論:那不是蘊處界等法門所攝的,不可說此五根五境等,因而也就不可以十五界等有漏爲間。彼所謂有漏,不是約佛身講的,所以此之所說與彼所說,在道理上是沒有什麼沖突的。有師義說:如來所有的五根五境都是殊勝的妙定所變,屬于無漏,是法界色一分攝。非佛以外所余菩薩及異生等,雖依此佛五根所變者,變爲身土等,然而不若佛的微妙,換句話說,佛變者細,余變者粗。所變者粗,可以說是界處等攝;爲質者細,是則就非爲五境所攝了。根境既無,當知如來五識,亦非五識界收。爲什麼?因爲在經中說:佛心恒常都是在定中的;又在論中說:眼等五識身其性是散亂的。既然如此,恒在定中的佛心當然不是散亂的五識身。
【成所作智何識相應?第六相應,起化用故。與觀察智性有何別?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別。此二智品應不並生,一類二識不俱起故。許不並起,于理無違;同體用分,俱亦非失。或與第七淨識相應,依眼等根緣色等境,是(P955)平等智作用差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豈不此品攝五識得?非轉彼得,體即是彼,如轉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死攝,是故于此,不應爲難。】
外人根據上說,又發生這樣的問題:如來五識假定不是屬于五識界攝,那所轉變而成的成所作智,又與什麼淨識而相應呢?現在告訴他說:與第六淨識相應,爲什麼?由第六識觀機,能起叁類分身的化用。假定果真這樣,那與妙觀察智的體性又有什麼差別呢?答:彼妙觀察智唯能觀于諸法的自相共相,而此成所作智唯能現起叁類分身的化用,所以二者是有差別的。既然是這樣,那麼,此妙觀察與成所作的二智就應該不能並生;若許並生,于一類識同時起二,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說一類二識不俱起故。對的,前後刹那別異而起,就是承認它不並起,這在道理上也沒有什麼相違的。再說,同一識體義用分二,說二智俱,也沒有什麼過失。或說成所作智,與第七淨識相應,因爲依于眼等諸根緣于色等諸境,這就是平等性智的作用差(P956)別。謂平等智起他受用身,有成事智品亦綠色等。假定是這樣,那與平等智又有什麼差別?謂第七淨識,起他受用的若身若土之相的,是屬于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所攝;如起變化身土而化諸異生類者,則是屬于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所攝。人又這樣問:此成事智品豈不明白的是轉(攝)五識而得的嗎?爲什麼說是七識俱?答:雖說這是由轉五識而得,但我們必須知道,並不是說轉彼五識得此智品,其體就是屬于彼五識攝。如轉生死而說得涅槃,那是約生死滅涅槃顯來講的,並不是涅槃性就是涅槃,所以說不可涅槃同生死攝。既然是這樣的道理,是故于此,不應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爲難!
【有義:如來功德身土,如應攝在蘊處界中,彼叁皆通有漏無漏。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淺境說,非說一切。謂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後叁通無漏攝;佛成就者雖皆無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攝。然余處說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應爾!所以者何?說有爲法,皆蘊…
《成唯識論講話(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