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业,宣扬种种随所乐法,文义巧妙,小智众生初闻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决意化业,抉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P939)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如是像上所说的四智相应心品,各各一定具有五遍行、五别境、信等十一,并所依净识的二十二法。此二十二法的自体假定属于能变的,就是见分,假定属于所变的,就是相分。或说识的自体名为能变,相见二分名为所变;或说能变是种子。为什么?以是因能变的缘故,所变是现行,为什么?以是果能变的缘故。虽说具有二十二法,然而智的作用增胜,它能决断了达一切,所以特以智的这个名称来显示他。不唯如此,而且这四智心品总摄佛地的一切有为功德皆尽,因无漏位中智用增胜,以智为主,其余一切功德都是智的差别。然则转什么识而得什么智呢?此转有漏的八、七、六、五诸识的相应心品,如其次第而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四(P940)智。于此成为问题的:智是心所,识是心王,已转未转,其体原来是差别的,怎可说是转八识而得四智?智虽然不就是识,但依识转智,并不是转识的自体,只不过因为识是心王,有其主义,所以说转识得。还有一个道理,在有漏位上是智劣而识强的,到无漏位中,则变为智强而识劣了。为了劝化有情依智以舍去有分别的识,所以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相应心品。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彿,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在什么时候现起呢?这有两家的意思解说不同。有师义说:当菩萨金刚喻定正现在前的时候,即初现起大圆镜智。怎么知道?(P941)
因为异熟识种以及最极微细的所知障种,就在这个时候同时俱舍的。假定说是大圆镜智在这时候尚未现起的话,那就应当没有执持清净种子的心识,可是事实不然,所以必须承认这时现起大圆镜智。有师义说:此圆智心品要到解脱道的那个时候,刚刚开始成佛,乃可说是初起。什么道理?因为异熟识种在金刚喻定现在前的那个时候,犹还没有顿舍,此时所断的只是二障种子,未舍有漏善及劣无漏法。因这与那无间道是不相违背的,换句话说,不为障碍的有漏善法及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强有力的无漏法是定相违的。假定金刚喻定时舍去异熟种的话,则金刚喻定就没有了所熏识。所熏识无,无漏不增,那就应当已经成佛。可是事实不然,由此因缘,所以此品从初成佛的那个时候起,一直到尽未来际,都是相续不断的,而且持无漏种,使令永不散失。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P942)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在什么时候现起呢?谓于菩萨见道时真见道初现前的阶位,此智心品就现起了。但这不是自力起的,而是由第六引生的,即由第六识转成的妙观察智引起第七平等性智。违二执故,因此观察智的二空无漏,违犯第七识相应的二执,使第七识的二执不能生起,于是第七识无漏智品乃得初起。后十地中因为未能断尽俱生二执,所以第六识入生法观时,观我法空,伏二种执,此智就得现前。假定出了二观的时候,与有漏心俱,此智则又不现。因为是这样的关系,所以说有漏等位,或有间断。到了第十法云地的后心,乃成究竟无漏,以净第八识为所依,相续无间,尽未来际。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在什么时候现起呢?这也是在因中转,而且通于大(P943)小乘的。如生空妙观察智假定是在二乘位,于见道时亦得初起,从此见道以后,展转一直至于无学位,方得究竟。假定是在渐悟的菩萨,到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解行地终;假定是在顿悟的菩萨,或者要至十地的上位。在如是等的阶位,如果不是有漏,或是在无心时,皆容许彼现起的。若法空妙观察智,要是菩萨的见道位,方才可以初起。从此生起以后展转乃至上位——十地后心,假定不是有漏(有漏与彼相违),生空智果(生空后得不违法执),或无心(入灭尽定)的时候,那都是容可现起的。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在什么时候现起呢?这有两家的意思解说不同。有师义说:菩萨在修道位中由于第六意识的后得所引,此智心品亦得初起,怎(P944)么知道?于净土中起五识故。有师义说:在修道位中是不能引的,一定要到成佛的时候,方得初起。什么道理?以在因位中,能变的第八识是有漏的,依异熟识所变的眼等五根,也就不能不随着而成为有漏。可是我们知道,第八识所变的五根为五识不共的俱有所依,亦即是所谓亲同境依。此亲同境依根既然是有漏的,说此有漏根,能发无漏识,这在道理上怎么相应呢?要知此有漏识与无漏识的二者,望之于境是有明昧不同的,即无漏识取境明,有漏识取境昧。由于是这样的因缘,所以此智心品要到成佛的那个时候,依于无漏的五根,方容现起。虽于佛果已成无漏,然而仍数数的间断,必假作意缘力,方得生起,非如余智,相续无间。
【此四种性,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此四智相应心品皆从本有的无漏种子生,若起现行,是就应一切时皆成无漏,为什么会有前后因果转依的不一?要知此四种性,虽说皆本来有,然(P945)而要无漏法的熏发,然后方得现行,不是说要现起就现起的。而且熏有胜劣的不同,所以在因位的时候渐次渐次的增,到最后佛果位上达到圆满,既圆满已,是就不增不减的相续至于尽未来际。为什么不增不减?因佛果位但能从无漏种生起现行,其所生起的现行不复再熏成种子。假定有说还可熏成种子,则前佛熏多似乎就较优,后佛熏少似乎就较劣,但事实不是这样,所以说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镜,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何赖耶,亦缘俗故。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
大圆镜智相应品是以什么为所缘境界呢?这有两家的解说不同。有(P946)师义说:大圆镜智不缘别的,唯以真如为所缘境,因为它是缘真的根本无分别智,而不是缘俗的后得智,而且大圆镜智的行相所缘都是最极微细不可知的。有师义说:此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不唯以真如为境,而是以真俗一切法为所缘的。如《庄严论》说:大圆镜智对于真俗的一切境,都是不愚迷的。《佛地经》也说:如来的智镜诸内六处、诸外六境,以及六识,一切众像,无不皆现的。又,此大圆镜智决定能缘无漏的种子及身土等的诸影像。初师所说行相所缘微细不可知的原因,以因位的阿赖耶缘俗,既然是不可知,果位的镜智亦缘于俗,当然也是不可知的。根本后得的二智差别,是由于缘境不同而来,谓缘于真如境的,这是无分别智的功用;缘于其余境界的,是就属于后得智摄。其体原来是一,不过随用而分为二,体一用二,怎么可以俱生?要知了达世俗,实在由于证真,所以说为后得。谓能了俗之智,是由根本智证了真如之后而得的,所以说了俗名后得智。如大圆镜智的一体分二,当知其余平等、妙现二智,亦为一体分二。准此当可知道,到下无庸再说。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P947)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遍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是以什么为所缘境界呢?这有三师解脱不同。有师义说:此平等性智但以第八净识为所缘境,如染污第七末那以第八藏识为所缘境,其道理是一样的。有师义说:此平等性智但以真如为所缘境,因为它是缘一切法的平等性(真如)的。有师义说:此平等性智遍以真俗诸法为所缘境,怎么知道?《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的平等性的,十种平等如前所说。《庄严经论》也说:缘诸有情的自他平等是此智的特殊功用。因随他人所有的胜解力,而示现无量…
《成唯识论讲话(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