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十)▪P5

  ..續本文上一頁化業,宣揚種種隨所樂法,文義巧妙,小智衆生初聞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衆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由是如來決意化業,抉擇衆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衆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P939)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爲功德皆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爲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爲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如是像上所說的四智相應心品,各各一定具有五遍行、五別境、信等十一,並所依淨識的二十二法。此二十二法的自體假定屬于能變的,就是見分,假定屬于所變的,就是相分。或說識的自體名爲能變,相見二分名爲所變;或說能變是種子。爲什麼?以是因能變的緣故,所變是現行,爲什麼?以是果能變的緣故。雖說具有二十二法,然而智的作用增勝,它能決斷了達一切,所以特以智的這個名稱來顯示他。不唯如此,而且這四智心品總攝佛地的一切有爲功德皆盡,因無漏位中智用增勝,以智爲主,其余一切功德都是智的差別。然則轉什麼識而得什麼智呢?此轉有漏的八、七、六、五諸識的相應心品,如其次第而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的四(P940)智。于此成爲問題的:智是心所,識是心王,已轉未轉,其體原來是差別的,怎可說是轉八識而得四智?智雖然不就是識,但依識轉智,並不是轉識的自體,只不過因爲識是心王,有其主義,所以說轉識得。還有一個道理,在有漏位上是智劣而識強的,到無漏位中,則變爲智強而識劣了。爲了勸化有情依智以舍去有分別的識,所以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相應心品。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即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細所知障種,俱時舍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便無能持淨種識故。有義:此品解脫道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舍,與無間道不相違故,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故。由斯此品,從初成彿,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在什麼時候現起呢?這有兩家的意思解說不同。有師義說:當菩薩金剛喻定正現在前的時候,即初現起大圓鏡智。怎麼知道?(P941)

  因爲異熟識種以及最極微細的所知障種,就在這個時候同時俱舍的。假定說是大圓鏡智在這時候尚未現起的話,那就應當沒有執持清淨種子的心識,可是事實不然,所以必須承認這時現起大圓鏡智。有師義說:此圓智心品要到解脫道的那個時候,剛剛開始成佛,乃可說是初起。什麼道理?因爲異熟識種在金剛喻定現在前的那個時候,猶還沒有頓舍,此時所斷的只是二障種子,未舍有漏善及劣無漏法。因這與那無間道是不相違背的,換句話說,不爲障礙的有漏善法及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強有力的無漏法是定相違的。假定金剛喻定時舍去異熟種的話,則金剛喻定就沒有了所熏識。所熏識無,無漏不增,那就應當已經成佛。可是事實不然,由此因緣,所以此品從初成佛的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盡未來際,都是相續不斷的,而且持無漏種,使令永不散失。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P942)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在什麼時候現起呢?謂于菩薩見道時真見道初現前的階位,此智心品就現起了。但這不是自力起的,而是由第六引生的,即由第六識轉成的妙觀察智引起第七平等性智。違二執故,因此觀察智的二空無漏,違犯第七識相應的二執,使第七識的二執不能生起,于是第七識無漏智品乃得初起。後十地中因爲未能斷盡俱生二執,所以第六識入生法觀時,觀我法空,伏二種執,此智就得現前。假定出了二觀的時候,與有漏心俱,此智則又不現。因爲是這樣的關系,所以說有漏等位,或有間斷。到了第十法雲地的後心,乃成究竟無漏,以淨第八識爲所依,相續無間,盡未來際。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在什麼時候現起呢?這也是在因中轉,而且通于大(P943)小乘的。如生空妙觀察智假定是在二乘位,于見道時亦得初起,從此見道以後,展轉一直至于無學位,方得究竟。假定是在漸悟的菩薩,到菩薩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解行地終;假定是在頓悟的菩薩,或者要至十地的上位。在如是等的階位,如果不是有漏,或是在無心時,皆容許彼現起的。若法空妙觀察智,要是菩薩的見道位,方才可以初起。從此生起以後展轉乃至上位——十地後心,假定不是有漏(有漏與彼相違),生空智果(生空後得不違法執),或無心(入滅盡定)的時候,那都是容可現起的。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在什麼時候現起呢?這有兩家的意思解說不同。有師義說:菩薩在修道位中由于第六意識的後得所引,此智心品亦得初起,怎(P944)麼知道?于淨土中起五識故。有師義說:在修道位中是不能引的,一定要到成佛的時候,方得初起。什麼道理?以在因位中,能變的第八識是有漏的,依異熟識所變的眼等五根,也就不能不隨著而成爲有漏。可是我們知道,第八識所變的五根爲五識不共的俱有所依,亦即是所謂親同境依。此親同境依根既然是有漏的,說此有漏根,能發無漏識,這在道理上怎麼相應呢?要知此有漏識與無漏識的二者,望之于境是有明昧不同的,即無漏識取境明,有漏識取境昧。由于是這樣的因緣,所以此智心品要到成佛的那個時候,依于無漏的五根,方容現起。雖于佛果已成無漏,然而仍數數的間斷,必假作意緣力,方得生起,非如余智,相續無間。

  【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減,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

  此四智相應心品皆從本有的無漏種子生,若起現行,是就應一切時皆成無漏,爲什麼會有前後因果轉依的不一?要知此四種性,雖說皆本來有,然(P945)而要無漏法的熏發,然後方得現行,不是說要現起就現起的。而且熏有勝劣的不同,所以在因位的時候漸次漸次的增,到最後佛果位上達到圓滿,既圓滿已,是就不增不減的相續至于盡未來際。爲什麼不增不減?因佛果位但能從無漏種生起現行,其所生起的現行不複再熏成種子。假定有說還可熏成種子,則前佛熏多似乎就較優,後佛熏少似乎就較劣,但事實不是這樣,所以說勿前佛德勝後佛故。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爲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有義:此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于一切鏡,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現故。”又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何賴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余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爲後得,余一分二,准此應知。】

  大圓鏡智相應品是以什麼爲所緣境界呢?這有兩家的解說不同。有(P946)師義說:大圓鏡智不緣別的,唯以真如爲所緣境,因爲它是緣真的根本無分別智,而不是緣俗的後得智,而且大圓鏡智的行相所緣都是最極微細不可知的。有師義說:此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不唯以真如爲境,而是以真俗一切法爲所緣的。如《莊嚴論》說:大圓鏡智對于真俗的一切境,都是不愚迷的。《佛地經》也說:如來的智鏡諸內六處、諸外六境,以及六識,一切衆像,無不皆現的。又,此大圓鏡智決定能緣無漏的種子及身土等的諸影像。初師所說行相所緣微細不可知的原因,以因位的阿賴耶緣俗,既然是不可知,果位的鏡智亦緣于俗,當然也是不可知的。根本後得的二智差別,是由于緣境不同而來,謂緣于真如境的,這是無分別智的功用;緣于其余境界的,是就屬于後得智攝。其體原來是一,不過隨用而分爲二,體一用二,怎麼可以俱生?要知了達世俗,實在由于證真,所以說爲後得。謂能了俗之智,是由根本智證了真如之後而得的,所以說了俗名後得智。如大圓鏡智的一體分二,當知其余平等、妙現二智,亦爲一體分二。准此當可知道,到下無庸再說。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P947)識故。有義:但緣真如爲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緣真俗爲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于理無違。】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是以什麼爲所緣境界呢?這有叁師解脫不同。有師義說:此平等性智但以第八淨識爲所緣境,如染汙第七末那以第八藏識爲所緣境,其道理是一樣的。有師義說:此平等性智但以真如爲所緣境,因爲它是緣一切法的平等性(真如)的。有師義說:此平等性智遍以真俗諸法爲所緣境,怎麼知道?《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的平等性的,十種平等如前所說。《莊嚴經論》也說:緣諸有情的自他平等是此智的特殊功用。因隨他人所有的勝解力,而示現無量…

《成唯識論講話(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