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P9

  ..續本文上一頁若所留身,有漏定願所資助者,分段身攝,二乘、異生所知境故;無漏定願所資助者,變易身攝,非彼境故。由此應知變易生死,性是有漏異熟果攝,于無漏業,是增上果。有聖教中說爲無漏出叁界者,隨助因說。】(P757)

  諸所留身是不是皆爲變易?那要看它是由什麼所資助的,不可一概而論。若所留身是由世間有漏定願所資助的話,那它就屬于分段身攝;因爲不是不思議的微妙勝用,所以爲二乘、異生所知之境。若所留身是由聖者出世無漏定願所資助的話,那它就屬于變易身攝;因爲這是微妙勝用難可測量的,所以不是凡夫、二乘所知的境界。由于這個道理,我們應當知道,變易生死,性是有漏,望感現業五果的當中是異熟果攝,因是有漏業正所感的。但以此果望于無漏業,即又爲增上果攝,因是無漏業之所資助的。在有的聖教中說變易生死名爲無漏出叁界者,當知那是隨無漏業資助因說,而體實在不是無漏的。

  【頌中所言諸業習氣,即前所說二業種子;二取習氣,即前所說二障種子,俱執著故。俱等余文,義如前釋。變易生死,雖無分段前後異熟別盡別生,而數資助,前後改轉,亦有前盡余複生義。雖亦由現生死相續,而種定有,頌偏說之。或爲顯示真異熟,因果皆不離本識,故不說現。現異熟因,不(P758)即與果。轉識間斷,非異熟故。】

  頌中所說的諸業習氣,就是前面說的有漏無漏的二業種子,也就是能感二種生死的因;頌中所說的二取習氣,就是前面說的煩惱所知的二障種子,也就是助感二種生死的緣。二障俱有執著,所以都說名取。俱等余文,等是等于“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其義如前初師所釋。不過這裏成問題的:變易生死不如分段別死別生,怎麼可說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呢?聖者的變易生死雖沒有分段那樣的前後異熟別盡別生,然而由于無漏定願的數數資助,令後身命展轉改易而勝于前,亦有前盡余複生的意義。或有問說:亦容有現業及現二取,能令生死相續無窮,爲什麼但言由二習氣?就實而論,雖則亦由諸法現行生死相續,然而由于種子相續,一切時中決定是有,不如現行多有間斷,所以頌中偏說種子,而雲由業習氣等。或者是爲顯示真異熟因,業種子是果;因是本識之所執持,果即本識的自果位,因果皆不離于本識,所以不說現行。爲什麼如此?當知現異熟因,其果在于未來,不即與果熏于種子的。至于前六轉識,雖亦有異熟果,而且也是不離識的,(P759)因爲其多間斷,是異熟生,非真異熟,所以不說六識現行。這樣講來,我們知道,現異熟因及異熟生果都不是不離本識的,所以頌中偏說習氣。

  【前中後際,生死輪回,不待外緣,既由內識;淨法相續,應知亦然。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有無漏種,由轉識等,數數薰發,漸漸增勝,乃至究竟得成佛時,轉舍本來雜染識種,轉得始起清淨識種,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由本願力,盡未來際,起諸妙用,相續無窮。由此應知唯有內識。】

  如上面所解說的,有情于前中後的叁際生死輪回,相續不斷,既是不待客觀的外緣,而純由內在的心識種子,是則諸佛菩薩淨法相續,應知亦由內識,所以說亦然。但那是怎樣的呢?謂從無始以來,依附于本識中的,有無漏清淨的種子,後由轉識等數數不斷的熏發,漸次漸次的增勝,乃至到究竟得成佛的時候,于是就轉舍本來的雜染識種,轉得始起的清淨種識,以此任持一切的功德種子。由本願力,即佛世尊利他無盡清淨種識,盡未來際的起諸妙用,相續無窮。由此上來說染淨道理,應知諸法相續,唯有內識而無(P760)外境。

  【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叁性?應知叁性亦不離識。所以者何?頌曰:“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假定真的唯有內識而無外境,爲什麼釋迦世尊在處處經中說有叁性?經既說叁,就不應說唯有內識;若說只有內識,那就只有依它的一性就好了,爲什麼要說叁性?現在告訴他:雖則說有叁性,應知叁性也是不離于識的。怎知叁性不離于識呢?爲了解答這問題,論主特舉出叁頌,來加以說明。在這叁頌之中,初二頌正辨叁性,次叁句明叁性的不一不異,後一句明依他圓成證到的前後之境。而初二頌中第一頌明遍計所執性,第二頌的上兩句是明依他起自性,下兩句是明圓成實自性。關于頌文所诠的意義,到下長行再爲詳說,現姑不論。(P761)

  【論曰:周遍計度,故名遍計;品類衆多,說爲彼彼。謂能遍計虛妄分別。即由彼彼虛妄分別,遍計種種所遍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名遍計所執自性。如是自性,都無所有,理教推征,不可得故。】

  頌文第一頌的解說,難陀分爲能遍計與所遍計二門,護法、安慧分爲能遍計、所遍計及遍計所執的叁門。這一段文是難陀的解釋,彼謂第一句明能遍計,余叁句明所遍計。所遍計的種種物就是實我實法,在所遍計外沒有別立遍計所執一門,論說:具有周遍計度的作用,所以名爲遍計,因遍緣一切的境界,而又計較推度是我是法的緣故。這個遍計心的品類衆多不一,所以說爲彼彼。這個遍計心的自體是什麼?謂能遍計,虛妄分別,就是一切能起遍計依他性心。依難陀的意思,能有周遍計度作用的,實際上講起來,只限于第六識。第七識只有計度的意義,而沒有周遍的意義:然因是遍計的種類,所以也可說是遍計。即由彼彼虛妄分別的緣故,所以遍計種種的所遍計(P762)物。此中遍計爲能遍計的行相,種種物爲所遍計的境界。然這所遍計的種種物,究竟是指的什麼呢?就是虛妄所執的蘊處界等一切義理,若我若法的自體性及差別義。此所妄執的心外實我實法的自性差別,究其體性,猶如龜毛一樣,是無體的非有法,所以此所遍計,總名遍計所執自性。如是遍計所執自性,絕對的都無所有,怎麼知道無有?因從正理及聖教兩方面仔細推征,其自性實在是不可得的。

  【或初句顯能遍計識,第二句示所遍計境,後半方申遍計所執若我若法自性非有,已廣顯彼不可得故。】

  此是護法、安慧的解說。彼謂頌文最初一句,是顯示的能遍計識,第二句頌是顯示的所遍計境,後半頌即下二句,方申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自性都無;這是護法、安慧在能所遍計之外,另立遍計所執的緣由。關于體性的非有,在前第七卷中已廣顯彼不可得了,所以這裏不再重說。

  【初能遍計自性雲何?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遍計,虛妄分別爲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說阿賴耶,以(P763)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爲所緣故。】

  既言初句是能遍計,那末,初能遍計的自性是怎樣的呢?關于這個問題,安慧與護法等的看法是很不同的。此中有義,就是安慧的意思。安慧認爲:八識及其所相應的諸心所法,凡是屬于有漏攝的,皆爲能遍計心。爲什麼?因八識及諸相應的有漏心心所,都是以虛妄分別爲其自性的,都是似于能取(能緣)所取(所緣)相現的。既似能取所取相現,又以虛妄分別爲其自性,所以證知有漏心,皆能遍計。還有,所執自性的妄執習氣,就是能遍計心的種子,《瑜伽》、《顯揚》等既說阿賴耶識,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而爲所緣,亦可證知第八識是能遍計。總之,能遍計的妄執心的識體,安慧說是通于八識的,因八識的善惡無記叁性,都是有執的,不說因位的有漏心是有執,就是因位的無漏心也還是有執的。不過所要加以分別的:前五識及第八識只有俱生起的法執,第七末那識只有俱生起的我執,至通俱生、分別我法二執的,唯第六識。

  【有義:第六、第七心品執我法者,是能遍計。唯說意識能遍(P764)計故,意及意識名意識故,計度分別能遍計故,執我法者,必是慧故,二執必與無明俱故,不說無明有善性故,癡無癡等不相應故,不見有執導空智故,執有執無不俱起故,曾無有執非能熏故。有漏心等不證實故,一切皆名虛妄分別;雖似所取能取相現,而非一切能遍計攝,勿無漏心亦有執故,如來後得應有執故。經說佛智現身土等種種影像,如鏡等故,若無緣用,應非智等。雖說藏識緣遍計種,而不說唯,故非誠證。由斯理趣,唯于第,六、第七心品,有能遍計。識品雖二,而有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計不同,故言彼彼。】

  此中有義,是護法等的意思。護法認爲:要有計度分別,乃可成爲能遍計;而具有計度分別的,唯是第六、第七心品執我法者,所以也就唯有這是能遍計。爲什麼只有六七二識是能遍計?這有十個理由可以證明:第一,《攝論》唯說意識是能遍計,假定諸識都是能遍計,爲什麼《攝論》不說?(P765)第二,《攝論》不是不說第七識,因爲意及意識都叫做意識的,所以說意識是能遍計,就包含了六七二識。第叁,能夠普于一切分別計度的,是能遍計;至于前五識及第八識,沒有這種計度分別的作用,所以不得名能遍計。第四,凡是有執我執法的功能作用的,必定是恒與慧俱的,前五及第八識既不能恒與慧俱,怎能容它有遍計妄執?第五,我法二執的現前必定是與無明相應的,而無明要在染汙心中才會現起,在善心中不會有無明的,因爲它與無癡善根的性質相違的。第六,《瑜伽》等論沒有那個曾說無明是有善性的,因爲二執唯是染汙而不通于善性的。第七,若說善爲不善的行相輕者,那也不對,因爲癡與無癡等的兩個敵體相反的法,絕對不容相應俱起的。第八,若說癡相輕微者叫做無癡,那也不對,因爲真正是無漏心,必二空觀隨一現前的;加行善心既還有法執的存在,怎麼能夠導那空智現前?因爲從來不曾見到有執可以導空智的,如水引生于火,我們可曾見到過嗎?第九,有法執的存在,這就是執有;撥無一切所有,這就是執無。執有與執無是…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