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

  【若有叁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外人又這樣的問道:假定如你們所說“叁性也是不離于識”的話,爲什麼世尊在聖教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呢?在道理上講,既說諸法無有自性,就不應說唯有識;既然說唯有識,就不應說諸法無性。此一問難確實有他的理由。現在先以頌文回答他說:諸法雖都無自性,但主要的不出叁無自性,而那叁無自性實在就是依這遍計等的叁性所建立的。雖立彼叁無性,事實並不是真的全無自性,佛之所以說一切法無性,當知那是依于密意說的。關于此中詳細的道理,到後論文再爲詳說。現在我們所要知道的:前二頌是正答所(P801)問,後一頌明唯識性。前二頌中第一頌總答所問,第二頌別答所問。自初能變唯叁起至今叁頌止,全是講的唯識境,但須稍爲分別的,即此中的第叁頌是廣明真谛境,以前所有諸頌是詳明俗谛境。

  【論曰:即依此前所說叁性,立彼後說叁種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爲遍計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于有及無總說無性。】

  論文解釋前面的偈頌說:叁無性的建立不是依于別的,就是依于這個前來所說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的叁自性,而立那個後面所要說的叁種無自性性,那叁種無自性呢?謂即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因爲是這樣的緣故,所以佛就以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其實依他、圓成的二性並非也完全是無的。此中聽說密意的這句話是顯示不是了義究竟之談,而是一種方便權巧之說;假使站在了義的立場講,要雙明叁性叁無性,(P802)方是不有不無的中道。方便說的意思是:後面的依他、圓成二性就它們的自體說,雖則不是沒有,然而由于有的愚夫對二自性認識不正確,就在上面生起增益的執著,妄執有個實在的我法自性,如是有上加有的妄執,當知這就名爲遍計所執。釋迦世尊爲了除去衆生這遍計的增益執,所以才依叁性的有體無體總括的說爲叁種無性。《解深密經》說“非由別觀叁種自性,立叁無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立叁種無自性性”,就是此意。可見叁種無性,不是沒有後二自性,只是沒有最初的遍計所執自性而已。

  【雲何依此而立彼叁?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虛空。雖遍衆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雖依他起非勝義故,亦得說爲勝義無性,而濫第(P803)二、故此不說。】

  怎樣依于此叁而立彼叁呢?叁性叁無性的建立關系是這樣的:依于這叁性的最初遍計所執,建立那叁無性的最初相無自性。爲什麼如此?因這遍計執的體相不論怎麼樣,畢竟是非有的,猶如眼中有病所見的空華一樣。其次依于第二依他起,建立那第二生無自性。爲什麼如此?因這猶如幻師所作的幻事,是假托衆緣所生起的,無有如外道所妄執的諸法自然而生的自然性,所以也就假說它無有自性,並不是依他起的自性,完全無有。末了依于這最後的圓成實,建立那最後的勝義無自性。爲什麼如此?因圓成實就是勝義,由于遠離了前之遍計所執的我法性,約它沒有我法性而假說它無有自性,並不是圓成實的自性,完全無有。舉例來說,如太虛空(喻勝義)雖然遍于一切衆色(喻依他),而實是衆色無性之所顯現的(喻此勝義,是依他起上,無遍計所顯),所以名爲勝義無自性性。本來依他起亦有勝義,爲什麼現在但說圓成實有,不說依他起有?對的,依他起雖然不是勝義,約他爲無漏後得清淨勝智之所緣,亦可說爲勝義無性,然而今恐依他勝義無性濫彼(P804)第二圓成勝義無性,所以頌中但說圓成勝義無性,不說依他爲勝義無性。

  【此性即是諸法勝義,是一切法勝義谛故。然勝義谛,略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谛;叁、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此中勝義,依最後說,是最勝道所行義故。爲簡前叁,故作是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複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如余論中,隨義廣釋。此性即是唯識實性,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遍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爲簡虛妄,說實性言。複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爲簡世俗,故說實性。】

  此圓成實勝義無性,就是一切諸法的勝義谛。然而講到勝義谛,隨其淺深的不同,大略約有四種,第一叫做世間勝義,對假名無實谛說,是指五蘊、(P805)十二處、十八界等。這爲什麼叫做世間勝義?事相粗顯,猶可破壞,叫做世間;雖屬世間,但亦爲聖所知,超過第一世俗,名爲勝義。第二叫做道理勝義,對隨事差別谛說,是指苦、集、滅、道的四谛因果等。這爲什麼叫做道理勝義?智斷證修,因果差別,叫做道理,如是道理爲無漏智所緣的境界,超過第二世俗,名爲勝義。第叁叫做證得勝義,對證得安立谛說,是指我法的二空真如。這爲什麼叫做證得勝義?聖智依诠,空門顯理,名爲證得,爲凡愚之所不能測度,超過第叁俗谛,名爲勝義。第四叫做勝義勝義,對假名離言谛說,是指的真法界。這爲什麼叫做勝義勝義?體妙離言,回超衆法,名爲勝義,如是勝義爲聖智之所內證,超過第四世俗,複又名爲勝義。此中頌文所說諸法勝義是依最後勝義勝義而說,怎麼知道?因這是最勝道品所行的境義之故。爲了簡別前叁勝義,所以特別作這樣的說。當知道所說的諸法勝義,亦即是我人常常說的真如。然而真如是什麼意思呢?真是真實的意思,顯示沒有一點虛妄;如是如是的意思,表示沒有一點變易,綜合的說,如此真實,于一切位的當中常常時恒恒時都如其性,是真是實,不變不(P806)易,所以叫做真如。換句話說,就是湛然不虛妄的意義。頌文的亦字是顯示勝義勝義,複有很多的名字,如叫做法界、空性、無相、無我性及實際等。關于這些名稱的意義,如余對法,《顯揚諸論》中隨義廣釋,此地不再一一爲之說明。同時要知道的:此圓成實性就是唯識學上所說的唯識實性。但講到唯識性,略有二種差別,一者是虛妄唯識性,這就是遍計所執性所遣清淨;二者是真實唯識性,這就是圓成實性所證清淨。爲什麼說爲實性?爲了簡別虛妄,所以說實性言。如說唯識,亦有二性,一者是世俗唯識,這就是指依他起的所斷清淨;二者是勝義唯識,這就是指圓成實的所得清淨。爲什麼說爲實性?爲了簡別世俗,所以說爲實性。

  【叁頌總顯諸契經中說無性言,非極了義;諸有智者不應依之,總撥諸法都無自性。】

  此中叁頌所總顯示的,就是一切契經中所說的無性這句話,都不是極了義的。所以諸有智慧的人不應依于這個不了義教,總撥諸法都是無自性的,應該了知只有初遍計性無,余二性定有。上來廣明唯識相性,已將前之頌意(P807)顯示完畢。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于幾位?如何悟入?謂具大乘二種性者,略于五位漸次悟入。何謂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種性,方能漸次悟入唯識。】

  如是于前二十五頌之中,初二十四頌成唯識相,次末後一頌成唯識性。現在進一步所要問的:能入的人有五乘不同,那一種的人能夠悟入唯識相性呢?所經的位次要經那幾個位子,始得悟入唯識相性呢?簡單的解答這兩個問題:就能入的人講,是要具有大乘二種種性的大根器者;就所經的位次講,大略要經五位,而得漸次悟入。可是,所謂大乘二種種性者,是那兩種呢?一是本性住種性,謂即本有無漏種子,從無始以來依附在本識中,自然而然(法爾)所得的無漏法因。這種本有的無漏種子未聞正法而無始自成的,即沒有經過熏習令其增長,名本種性。是本來就有這菩薩種子性類差(P808)別,不由今有,名本性住種性。二是習所成種性,謂即聽聞法界等流正法已後,由聞思修等令無漏舊種增長,名爲習所成種性。一定要具有大乘這二種種性的人,方能漸次漸次的悟入唯識相性。不過此中所說的大乘不是唯指一乘性說,叁乘種性中的不定性者,亦屬于此類人攝。現在之所以說爲大乘者,那是簡彼定性及無種性的人的。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抉擇分;叁、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怎麼樣的悟入唯識五位呢?所謂五位者:第一是資糧位,謂即修學大乘的順解脫分,大乘是簡別二乘的。對法等說,暖等四善根已前叫做順解脫分;現此中說,從初發心乃至十回向的圓滿,都叫做順解脫分。第二是加行位,謂即修學大乘的順抉擇分。如依于修行的次序說,就是在暖等四善根中,加功修行。第叁是通達位,謂即修諸加行的菩薩,從世第一的後心證入(P809)初地,而進住于見道之中。第四是修習位,謂諸已住見道的菩薩,從初地住及出世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所住的修道階段。第五是究竟位,謂于金剛心後,解脫道中,盡未來際的安住于無上正等菩提。關于五位的釋名、出體以及爲叁無數劫所攝等,到後會…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