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一一解說,現在不須預論。
【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于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怎麼樣子才能漸次悟入唯識相性呢?謂發心修行的諸菩薩,對于唯識相、唯識性,在資糧位中雖還沒有能夠證得,但已能夠甚深信解唯識理趣。到了加行位,就能漸漸的伏除所取能取,使令不起而引發真見。由加行位再進入通達位,就起無漏現行二智,而如實的通達諸法的性相了。從通達再進入修習位,如所已經見到的真理,數數不斷的繼續修習,就可伏余煩惱,斷余智障。最後到達究竟位,全出二障,功德智慧沒有不周備的。由于不同小(P810)乘,所以說圓;由于不迷不暗,所以說明。到達了這階段,不但自己徹底的圓滿究竟的悟入唯識相性,而且還能盡未來際的化度一切有情類,使令一切衆生,亦能同樣的悟入唯識相性。
【初資糧位,其相雲何?頌曰:“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抉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爲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于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于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上是總說五位,此下別解五位。于中最初資糧位的狀態是怎樣呢?首以頌文簡單的答覆,次以論文詳細的解釋。意思是說,一個發心修行的行者從他開始發深固的大菩提心那個時候開始,乃至一直還未生起順抉擇識那個(P811)時候爲止,一心求住唯識的真勝義性,齊此都是屬于資糧位所攝。爲什麼叫做資糧位呢?因發心的行者爲了趣求最高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殊勝的資糧。資糧雖有種種,但趣求佛道,最主要的是福智二事資糧,這二事資糧不完具,那是不能獲得無上佛果的。菩薩不僅爲了自利而求菩提,同時爲了利益有情,而精勤不斷的求證解脫。在勤求的過程中雖不能即刻就可獲得,但已一步一步的趣向于彼,所以又名順解脫分。分是什麼意思?是因支的意思,就是解脫之因,因的一支,所以名分;順彼解脫之分,所以名順解脫分。于此位中修行的菩薩得到怎樣的程度呢?依于四種殊勝的力量,對于唯識的義理能夠甚深的信解。所謂四種力者:(1)因力,就是大乘多聞熏習相續;(2)善友力,就是已經逢事無量諸佛的出現于世;(3)作意力,就是自己已經獲得決定性的勝解,不爲任何惡友之所動搖的了;(4)資糧力,就是已經善爲積集善根而廣修福智資糧了。依于這四種的殊勝力量,對于唯識的義理雖能甚深的信解,但因多住外門而修,對于內在的能所二取尚未能夠了達其空,因而由于二取所引起的隨眠,猶還沒有一種功力,能夠將它伏滅,使令它不再(P812)現起二取的現行。爲什麼如此呢?因爲在此階段所修的施等多著有相,不能達到叁輪空寂,所以二取隨眠猶未伏滅。
【此二取言,顯二取取,執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習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即是所知煩惱障種。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志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頌中所說二取的這句話是顯示能執相見等二取的取,並非說的就是二取,因爲執取二取,所以也得二取之名。此二取所熏成的習氣名彼二取隨眠,既是習氣,爲什麼叫做隨眠?因它常在生死中隨逐于有情,有情到了什麼地方,它就隨逐到什麼地方,眠伏于阿賴耶的藏識中,不在其余的地方顯現,所以名爲隨眠。或者說隨逐有情多增過失,所以名爲隨眠。當知這隨逐(P813)有情、眠伏不動的二取習氣,就是所知、煩惱二障的種子。什麼是煩惱障?所謂煩惱障者,就是執著遍計所執的實有自我,而以薩迦耶(我)見爲首,于是産生種種的煩惱;假定我見沒有了的話,煩惱也就隨之而斷了。百二十八根本煩惱者:欲界四谛各有十惑,總爲四十;上二界除瞋,各有叁十六,合爲七十二,如是叁界計有百一十二,都是屬于見道的根本煩惱。此外再加屬于修道的十六煩惱,見修二道合辨,共有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根本所等流的諸隨煩惱,所以煩惱是很多的。然而不管是根本煩惱或隨煩惱,就其對于有情的身心方面來講,不特都有擾惱的作用,而且都有障礙涅槃的功能,所以名爲煩惱障。什麼是所知障?所謂所知障者,就是執著遍計所執的實有諸法,而以薩迦耶見爲上首的。如指出這所知障的體性,主要的有見、無明、愛、恚、慢等的諸惑。實在說來,這些都與煩惱障相同的,因爲煩惱相應,必然是有所知障的。有這諸煩惱的存在,就能蓋覆我們所要了知的理境,使我們不能正確理解一一境爲何物;同時又蓋覆無顛倒的真如法性之理,使我們不能親見諸法的真實性。由于覆此理境,障礙智慧不生,並障菩(P814)提不得現前,所以名爲所知障。
【此所知障,決定不與異熟識俱,彼微劣故,不與無明慧相應故,法空智品與俱起故,七轉識內,隨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惱說,眼等五識無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此下料簡,先以八識分別。上面所說的這所知障就與八識相應來說,那它決定是不與第八異熟識相應的,爲什麼?因彼異熟識的性質微劣,同時也不與無明慧所相應的。如諸論中所說,此第八識唯與作意等心所俱,而法執必然與慧及無明相應的,爲什麼?因此障的力量極爲強勝的。還有,菩薩的法空智品,許可與這第八識俱起的,所以第七有法執,到了法空智一起,那法執就不現行。至于前七轉識內,隨其所應,或者是少,或者是多,如煩惱說可知。怎麼可知?就是第七末那,有法見、法癡、法慢、法愛的四根本惑,隨煩惱的八惑,及別境中的慧,共計有十叁法;第六識具有一切;前五識有根本惑叁、隨煩惱十,與十叁法俱。爲什麼五識沒有法見、法疑、法慢等的(P815)叁根本惑?這因眼等的前五識沒有計度分別的作用,所以法見、法疑、法慢等,決定不與之相應,由于這些是由稱量等而起的。余如法貪、法恚、法癡,由意識力之所發動的,所以皆容引起。
【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癡無癡等不相應故。煩惱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爲所依故。體雖無異而用有別,故二隨眠,隨聖道用,有勝有劣,斷或前後。此于無覆無記性中,是異熟生,非余叁種。彼威儀等,勢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無覆,望叁乘說,若望菩薩,亦是有覆。】
這是叁性分別。此所知障在叁性心中唯與不善及無記的二心相應,絕對是不與善心相應的。如《瑜伽論》第五十九卷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的二性。既然說唯,當然是不通善性的了,爲什麼?要知善心是有無癡的,而此執是有癡的,癡與無癡如暗與明,絕對是不相應的。就二障說,在煩惱障中一定有此所知障,因爲法執體寬,煩惱障狹,彼煩惱障一定用此所知障爲所(P816)依的。如迷于杌而謂是人,由迷法故,方起我執,我執必是依于法執而起的。煩惱所知的二障同以十根本爲體,其體是無異的。雖然如此,但就它們的作用說,那是有差別的,所以如斷煩惱所知的二種隨眠,隨叁乘聖道的作用,有勝有劣的不同;所以斷的時候,有前有後的差別。此所知障既是無記性的,那它在四無記中究竟屬于那一無記所攝呢?在無記性中是屬于異熟生無記所攝,不屬于其他的叁種無記所攝。爲什麼?因彼威儀等的叁種無記勢用微劣薄弱,既不能覆所知,又不能障菩提,所以不可說爲所知障的無覆無記。然而還有人問,此中所說無覆望于什麼人而說呢?當知此名無覆,是望于二乘說的,因它不覆二乘的轉依果,二乘無學仍可現行。假定說是望于菩薩,亦仍是爲有覆,因覆所知境而障大菩提的。
【若所知障有見疑等,如何此種契經說爲無明住地?無明增故,總名無明,非無見等。如煩惱種,立見一處、欲、色、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
假定說這所知障有見疑等的話,爲什麼講所知障的契經中說爲無明住(P817)地?既說爲無明住地。就不應說有見疑等,若言此障有見疑等,是就違于契經所說。經之所以唯說無明爲所知障,因此住地無明增故,所以把它總立無明,並不是說沒有見等。如煩惱種屬于惡見的,立爲見一切住地,屬于欲、色、無色界攝的,即立彼爲欲愛、色愛、有愛叁住地名。然而我們不能說彼煩惱唯是見愛,更無慢及無明等。所以知道契經說此爲無明住地,是專依增盛說的,並不是真的沒有見等。
【如是二障,分別起者,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斷攝。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斷。永斷二種,唯聖道能伏二現行,通有漏道。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粗現行雖有伏者,而于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如是像上所說的二障,假定是依邪師、邪教、邪覺觀而分別起的,那它就屬見道所斷攝;假定是不由邪師等生而任運起的,那它就屬修道所斷攝。至于何人斷何障,可以這樣的分別:二乘聖者爲求解脫,但能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因所知障不障彼解脫;如果是菩薩,那就二障俱斷,因(P818)爲涅槃菩提二果有別的,但斷的時候,由于作意,所以有先後的不同。永斷分別二障種子,在初地無間聖道;永斷任運二障種子,在十地中無間聖道,所以說永斷二種唯聖道能。至于伏二障的現行,不唯無漏道,就是有漏道也有此功能,所以…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