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P3

  ..續本文上一頁說伏二現行通有漏道。行菩薩道者住在這資糧位中,二障的粗顯現行雖然說是已有被伏,而于微細的及二障中若粗若細的所有隨眠,由于能對治的止觀力量尚極微弱,還沒有能夠伏滅。

  【此位未證唯識真如,依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亦是解行地攝。所修勝行,其相雲何?略有二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慧爲性者,皆名爲智,余名爲福。且依六種波羅密多,通相皆二,別相,前五說爲福德,第六智慧,或複前叁唯福德攝,後一唯智,余通二種。複有二種,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別相說: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攝。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修勝行。】(P819)

  在這資糧位上的菩薩因爲還沒有證得唯識真如性,所以唯依聞思的勝解力,修于福智的殊勝諸行,能于諸法決定了知唯是有識,應知這也是解行地所攝。爲什麼要這樣說?因爲解行地所攝的有二位,一是資糧,二是加行,現爲資糧位,所以名爲亦。于此地中所修勝行其相貌是怎樣的呢?大略說來,約有二種,就是福德與智慧。十度諸勝行中假定是以慧爲性的,都可說名爲智,除此而外,其余皆名爲福。現在且依六種波羅密多來說,就通相言,皆俱福德智慧二種。這話怎講?意謂與智俱行,助成智業,是就可以皆名爲智;假定與福俱行,助成福業,是就可以皆名爲福。就別相言,前五波羅密多說爲福德,第六波羅密多說爲智慧,因爲前者是福而非智性,後者是智而非福性。或複這樣分別:前叁唯是屬于福德所攝,後一唯是屬于智慧所攝,中間精進、禅定二者通屬福德、智慧二種所攝。即依精進修布施、持戒、四無量等,屬福所攝;若依精進修叁慧、六善巧、觀四谛緣生法等,屬智所攝。若依靜慮修四無量,名之爲福;若依靜慮修六善巧等,名之爲智。複有二種,就是自利與利他。行者所修的勝行如果是隨意樂力,所爲一切諸功德(P820)等一切皆通自利行與利他行。然而依別相說,六到彼岸、叁十七菩提分、禅支、十八不共法、諸相隨好等,都是屬于自利行攝:四種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等,一切都是利他行攝;如是等的一切自他利行,其差別雖有無量無邊,而皆是資糧位中所修的勝行。

  【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叁退屈,而能叁事練磨其心,于所證修勇猛不退。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密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叁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粗善況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叁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在這資糧位上的菩薩對于煩惱所知的二障,雖說還未能夠伏除,但是在修勝行的時候,有叁種事情可能使之退屈。然而當蒙退屈之念,複又能以叁事練磨其心,對于自己所證修的勝行繼續精進勇猛的進而不退。那叁退屈(P821)呢?第一,從聽聞正法中,聽說無上正等菩提非常的廣大、非常的深遠,自己覺得不是我所能做得到的,于是其心便生退屈。進而再一回想,他人既能證得大菩提,我爲什麼不能?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引用其他已證大菩提者,來練磨自己一顆已欲退屈的心,于是就又勇猛不退的向前進。第二,從聽聞正法中,聽說施等的諸波羅密多,如果真正的修起來,那是非常困難的,我能修這樣的波羅密多嗎?這樣的一想,其心便生退屈。正當退屈時,立刻就又省察到自己的意樂,已能遠離悭貪、瞋恚等的種種弊惡,只要我現在稍加功用,就可將施等修習圓滿;以此練磨自心,于是勇猛不退,如有頌說:“汝昔惡道經多劫,無益勤苦尚能超;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第叁,從聽聞正法中,聽說諸佛的圓滿轉依,要想確切的證得,那是極爲困難的,我是何人?怎可有此厚望?這麼一想,心便退屈;繼而叁思,他人行施,尚感貴樂,我修如是清淨妙善,怎可說是空無有果?引他微因粗善,況己勝大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退,如有頌說:“博地一切諸凡夫,尚擬遠證菩提果;汝以勤苦經多劫,不應退屈卻沈淪。”行(P822)者雖有叁退屈義,由于以此叁事練磨其心,所以能夠堅固熾然的修諸勝行而不再退。

  【次加行位其相雲何?頌曰:“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論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抉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前明資糧位,此明加行位,而此加行位的狀態是怎樣的呢?先以頌文簡單的答覆,次以論文詳細的解釋。意思是說:加行位上的菩薩先于從初發心至資糧位的第一無數大劫,善爲貯備福德智慧的殊勝資糧,滿足順解脫分的(P823)善根;爲欲入見道時住于唯識的實性,乃又更修加行,希望藉此加行的力量,伏除二取隨眠,此即所謂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位。此四又可總名爲順抉擇分,因這抉擇分是欣求見道的智而順趣于真實的。由于它的近于初地見道,所以特別立爲加行名,非如前資糧位,無加行的意義。在這暖等四加行位中依于四尋思、四如實智的觀,以觀能取所取皆空。所謂初後位立者,即四加行的初二位與後二位。謂依下尋思立爲暖法,依上尋思立爲頂法;依下如實智立爲忍法,依上如實智立世第一法。四尋思等所取的對象,要不出于名、義、自性、差別的四法。“名”就是能诠的名言,“義”就是所诠的義理,若名若義皆有它的自性和差別。“自性”就是法體的自相,乃是色心各自的性體;“差別”是指那體性上的無常、苦等的差別意義。“尋思名”名爲名尋思,“尋思義”名爲義尋思;“尋思名義自性”名爲自性尋思,“尋思名義差別”名爲差別尋思。假有實無者,是說色聲等的諸法,在凡夫方面雖把它執取爲實有,但色等的名言是由假名符號上而給它的名目,所以聲等名心可以說做心等聲等,因爲名言與實義是不相稱的。而且叫做(P824)名、叫做義的,並不是實有的東西,只是由因緣的和合而假現爲色等,如幻如化,那裏有什麼實在色等?把這名、義、自性、差別四種假有實無的東西,推求尋思,叫做四尋思觀。雖然如此,但還沒有到印可位,更進而如實遍知,所取名等固然是離識非有,就是彼能取識,也是不可得的。如是空掉能取所取,成爲印可位,就名爲四如實智的觀。或者有人這樣問:爲什麼名義各別尋求,而名義自性及與差別合觀察呢?名義之所以各別尋求,因爲其相是各別不同的,而名義自性及與差別之所以綜合觀察,因爲名義自性及其差別,此二種二其相是相同的,所以合爲思察。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這個尋思如實的觀智發生,是依定力的。定有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的四定。依明得定,發下品的尋思觀,觀無實有的所取境,立爲暖位。依明得定的明,是指無漏慧,因爲初得無漏慧的明相,所以名爲明得。明得之定,(P825)名明得定。在此熾位當中開始創觀所取名等四法,都是我人自心之所變現的。我們所認爲的這是名,那是義,這是自性,那是差別,乃是假施設有的,而名義等的實性實在是不可得的。修此尋思觀,如日從東方剛要出時,有它的前起相;當知慧日現起前,也有它的前方便相,即此慧日前行相,立爲明得名。又如鑽木取火,先有暖氣爲引火的前相,喻此位是實智火的前相,所以亦名爲暖。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複名頂。】

  此明頂位。此位依明增定,發生上品的尋思觀;複觀所取空,其觀法與前暖位同,所不同的就是無漏明慧的前相,較前更爲轉盛,方便智增,所以名爲明增。尋思觀修習至此,已達于至極之位,所以複名爲頂。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于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甯有實職離所取境?所取(P826)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此明忍位。于此位中依著印順定而發下品的實智,對于空無所取,決定印持;對于空無實在的能取,亦順樂忍。于此位中創得如實智果,所以名下。忍即別境的勝解,含有兩個意思:一是印持決定,二是順樂忍可。今則印前無所取,順後無能取,二義皆俱,所以名忍。爲什麼會從所取無而知能取亦無?要知道,既然沒有實在的所取境可以離開能取識而獨存,又那裏有什麼實在的能取識可以離開所取境而獨有?所取能取相待而立的啊。依下文看,忍有下中上的叁品,合此叁位,四善根中總立爲忍,所以說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名印順者,印前所取無,順後能取無,及印能取無,所以立印順名。此叁位中忍可境空識空,所以亦名爲忍。雖說中忍並不印可,然因順于樂忍,所以亦名爲忍。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P827)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此明世第一位。于此位中依無間定,發生上品的如實智,更雙印可能所二取都是空無,所以此位立名世第一法。爲什麼這樣講?因前忍位中的…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