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忍,唯能印可能取空,不能同時印可所取空;今此世第一法不特能印可能取空,亦能印可所取空,而是二空雙印的。依斯而觀,從此無間必然入于見道,所以立無間名。無間是什麼意思?就是定的意思。行者修諸加行,到此階段,于異生法中可說這是最極殊勝的,沒有那個再超過它,所以名世第一法。
【如是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于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時,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
這是總攝上義。如是所說四加行位,于暖、頂中依于能取的心識而觀所取的境空;到了下忍起時,印持所取境的空相,進而轉成中忍位,對于能取識的觀察,了知它如鏡一樣是空,順樂忍。從此再進一步,到達上忍起時,(P828)不特知能取空,而且印可能取空,至世第一法,就可雙印能取所取的二空相。
【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此正釋本頌文。菩薩行者這樣的在加行位,雖然觀察印忍沒有固定的所歎,也沒有實在的能取,但在這觀心之前還浮著真如的相,未能真正的證實。所以說菩薩于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定中安立少物,以爲這個就是唯識的實在真勝義谛,因此頌說“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少物”是說在能觀的心上,變現似真如的東西。因在觀心之前思惟安立,所以說爲立。因爲那個空有二相未除,而帶相又有所得的觀心,故還沒有住于實在的無相唯識實(P829)性,因此頌說“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有所得者,是說有所憑依的相;住唯識者,是說能緣的根本智冥契于唯識的實性真如。一定要待彼空有二相滅了已後,方能真實的安住于唯識實性。依于這樣的意義,所以《分別瑜伽論》有頌說:菩薩在叁摩地——定中,觀察名義等的影像相唯是心的顯現,沒有離心的名義自性差別。忍位的四如實智悟入了影現的義想實無所有,既滅了義想,就能審谛觀察這名義等,唯自想心所現。如是既觀察到唯是自心,便安住于內心,了知其所取義想的非有,進而滅唯識想,能取的心亦無,一刹那世第一法以後,就能觸證到平等法性,通達無所得的法界。于此兩首頌中初兩句是明暖位,次兩句是明頂位,次兩句明下忍位,第七一句明中上忍位,最後一句明世第一法。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于粗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此位菩薩,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學觀察。爲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障故,(P830)非安立谛,是正所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在此加行位中對于二縛的伏斷是這樣的:因爲未能遣除空有二相,所以既未能夠遣除相縛,對于粗重縛當亦未能斷滅,所能伏除者唯是分別二取現行,爲什麼?因爲違于見道的,見道位中方能永斷分別二障粗重縛。雖然如此,但于俱生二障現行,只能有少分伏,未能全伏分別俱生二種隨眠。爲什麼?以有漏帶相觀心,有空有二相的所得,有種種不同的分別,所以俱生現行未全伏除,二種隨眠全未能滅。在此加行位上的菩薩對于安立谛以及非安立谛,都是學習觀察的。什麼叫做安立谛?安立是施設義,即方便安立谛,謂于苦等諸法之中,安立苦等四聖谛理。什麼叫做非安立谛?就是二空真如之理。此谛通一切法,無有差別。此位菩薩若加行不作二種觀,是就不能引發真相見道,亦複不能伏分別二種障。今爲引當來真相二種見道,以及伏除分別二種障故;換句話說,爲入二空,觀真如理,特以無差別離名言的非安立谛,爲正所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不過爲起遊觀,起勝進道,成熟佛法,降伏二乘,亦觀有差別名言的安立谛。(P831)
【菩薩起此暖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托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厭心非殊勝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此辨所依處。菩薩起此暖等四善根,在叁資糧四加行的方便時,雖說通諸靜慮能入聖谛現觀,然而最後入時,必須依于第四靜慮,方能獲得成就圓滿。第四靜慮望余靜慮最爲殊勝,要托最勝依,始得入于見道的。然此四善根于叁界中依何界起?五趣之中何趣身起?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色界,能入聖谛現觀,因爲彼處極難生厭的,所以唯依欲界人中善趣身起,余界余趣的慧心及與厭心非是最極殊勝的。于此加行位中因爲未證真如,唯依勝解之力,修諸加行,所以如前資糧位亦是解行地攝。
【次通達位其相雲何?頌曰:“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論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P832)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前明加行位,此明通達位,而此通達位的狀態是怎樣的呢?先以頌文簡單的答覆,次以論文詳細的解釋。意思是說:若時,即無分別智的發生時,就是世第一法的次刹那。在這時候,菩薩對于前面加行位住的唯識性(諸法真如),以能證悟所緣真如的無分別智觀察,一切都無所得。所謂無所得,就是不取種種的戲論相。“不取”是顯示沒有能取執,“不取戲論相”是顯示沒有所取相。觀真勝義,名無所得。到理智冥會都無所得的相時,能取的執固已離掉,所取的相亦複離掉,至此乃名真實住于唯識實性真勝義谛,亦即是證得真如。能證的智與所證的真如俱離二取,絕諸戲論,所以名爲平等平等。爲什麼要如此才得平等?因爲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就有種種戲論相現。一定要達到“無有智外如爲智所證,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方算是如智平等。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有義:此智相見俱有,帶彼相起,名緣彼故。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智等名聲等(P833)智。若無見分應不能緣,甯可說爲緣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緣,故應許此定有見分。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有見無相。】
此下廣釋上頌,于中先說正智。明正智中,此智二分有叁家的解釋不同。有師義說:此緣真如的根本無分別智,見相二分都是沒有的,所以說爲無所取相無能取相。有師義說:此緣真如的根本無分別智,見相二分都是有的,因爲帶彼相起,方可名爲緣彼真如。帶彼真如相起,是即顯示有相分;能夠緣彼真如,是即顯示有見分,所以說見相俱有。假定說是沒有似彼境相,而說名爲緣彼真如者,那就應當這個色智等雖無聲等相,亦應名此聲等智。假定說是沒有見分,那就應當沒有能緣的作用,如真沒有能緣,怎可說爲緣真如智?不可說是真如性亦名爲能緣。所以我們應當承認:此緣真如(P834)的根本無分別智,決定是有見分的。有師義說:此緣真如的根本無分別智,見分固是有的,相分卻是無的。說無相取,不取相故者,《瑜伽》第七十叁卷說“真如無相可取,正智不取于相”,是說的這個意思。如初師說,是有見分的,怎能名無?當知雖有見分,然而並無分別,假定有分別的話,頌文就只應說離所取,不應說是離二取。雖然說是沒有能取,但並不是說取完全無。如二師說,假定沒有相分,何得名有所緣?當知雖無相分,而可說此緣真如智,挾帶真如的體相起,名有所緣,因根本智不離于真如的。如自證分緣于見分的時候,雖不變現相分,而亦得名所緣;當知此智帶相而緣,亦應當是這樣的。若見道中,變相而緣的話,那就不是親證了。既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可是事實上,根本智是不同于後得智的,既異後得,所以應當承認此緣真如的根本無分別智,是有見分而無相分的。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此釋位及見道名。通達位者,是說此位的菩薩,由前加行無間,一刹那(P835)中生起此無分別智的時候,以此無分別智體會得唯識實性真如,所以名爲通達位,通達就是體會的意思。此位亦名見道,爲什麼?因在此位,初以無分別智照見真如之理,所以名爲見道。
【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有義:此中二空二障,漸證漸斷,以有淺深粗細異故。有義: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故。】
此下解說見道真相差別,于中先解真見道。然這上面所說的見道若再略爲分說,有二種的不同。第一真見道是即以所說的無分別智爲體,因爲唯此可以證真的。所以開發的根本無分別智,能夠實證二空所顯的真如之理,能夠實斷二障分別的種子隨眠。再說得明白一點:在無間道斷惑的種體,在解脫舍那個習氣,然後證得擇滅的理體。如是于一心中雖經多刹那,其事方得究竟,但因其相相似相等的,所以總說爲一心的真見道。可是對這真見(P836)道,有二師的解說不同。有師義說:此見道中證二空理,斷二種障,都是漸次漸次的證,漸次漸次的斷的。爲什麼?因爲理有淺深,而障及智有粗有細,所以不能一時頓證頓斷。這是叁心家的見解。有師義說:此見道中證二空理,斷二種障,都是二空頓證,二障頓斷的。爲什麼?因在前加行位時,由欲俱斷的意樂力,有此堪能的。
【二、相見道,此複有二:一觀非安立谛,有叁品…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