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叁、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叁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有義:此叁是真見道,以相見道緣四谛故。有義:此叁是相見道,以真見道不別緣故。】
此明相見道有二,于中先觀非安立谛。非安立谛就是真如,有叁品心,是即顯示叁心見道。一、內是內身,假是顯其無體,謂唯緣內身而遣于假。(P837)“有情假者,先解有情皆妄所計,但有內心,似有情現,談其無體,名之爲假。緣智者,能緣心,即緣內身爲境,遣有情假之緣智”,以下二心准此可知。首先我們須要了知的,就是人法二障,各各分爲上下,上下之分在于粗細,粗者爲上,細者爲下,這樣綜合而爲四類。于中二粗須要各別遣除,因爲這時智的力量還很薄弱,不能雙斷。如欲雙斷,須上品智。這是隨智說爲軟中上。最初生起的智名軟,其次生起的智名中,最後生起的智名上,因爲于斷見惑,此智是最上的。惑隨于智,說叁品別。初二兩品智由于力量不夠堅強,但緣內身,除我法假;第叁上品智能廣緣一切內外我法,所以一切分別隨眠也就都能遣除。于此叁心,前二是法智,因爲是各別緣的;第叁名類智,因爲是總合緣的。法真見道等者,法是法則,仿學爲義。真見道中不特有二空見分,而且亦有二空自證分,雖說亦有二空自證分,而不能如彼見分親緣真如,所以乃效法之。然見分中有無間道與解脫道,隨自所斷的惑障,是就有了四種見分。無間道中斷惑別故,人法二見分各別法之,所以立初二心;解脫道中正理同故,人法二見分總合法之,所以立第叁心,論說別總建(P838)立,名相見道,就是此意。有師義說——即前第一漸證漸斷師義,謂此叁心都是真見道,不可說爲相見道,爲什麼?因相見道是緣四谛十六心而起的。所以說,若叁心是真見道,若十六心是相見道。同時《對法》中說:“謂真見道,緣非安立,非相見道中,能緣非安立故。”所以此師肯定的說叁心爲真見道。有師義說——即前第二頓證頓斷師義,謂此叁心都是相見道,爲什麼?因真見道是不別緣的,今者既然別緣,可以證知是相見道。所以此師說:若一心是真見道,若叁心是相見道。
【二緣安立谛,有十六心。此複有二: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于苦谛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謂觀叁界苦谛真如,正斷叁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叁、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種心,集、滅、道谛,應(P839)知亦爾。此十六開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二者依觀下上谛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谛,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
此明第二緣安立谛,有十六心,複分爲二:一者,依觀所取真如能取正智,所以這裏說的所取是指所觀的谛理,這裏說的能取是指緣于谛理的忍智。由此忍智若法若類各別而立,有十六心。十六心如何別立?謂于苦谛有四種心——(1)苦法智忍:苦就是苦谛,法爲苦谛的教,智是加行道中緣于苦法的智;忍是無漏忍,就是對于前苦法智,加以忍可。以此觀于叁界苦谛真如的時候,能正斷除叁界見苦所斷的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十八隨眠者:欲界苦下有十,上二界苦下除瞋各有九,叁界總合有二十八。(2)苦法智:“法謂苦如,能緣苦如之智,名苦法智。”此緣苦法之智具足的說,應該叫做苦法智忍智。忍的作用在于斷惑,智的功能在于證理,是爲忍智的差別。所以(P840)在忍無間的觀前所觀的真如,獲證前面所斷的煩惱解脫,名爲苦法智。(3)苦類智忍:這就是苦法智忍的無間解脫道中的自證分之無漏慧生,緣于前之法忍法智的二見分而各別內證。從此二心以後直至無學聖法,一切由此二心而彼得生,是此第叁心的流類,所以說皆是此類。(4)苦類智:這就是印可緣于苦類的智,因爲它只緣第叁苦類智忍。《雜集論》說:“于苦類智忍內證印可,故名苦類智。”如于苦谛有這四種心的差別,應知于集滅道的叁谛,各各亦有四種心的差別,即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合前苦谛四心,總爲十六心。此十六心屬于法忍法智的八者,觀于真如;屬于類忍類智的八者,觀于正智。法真見道等者,謂法忍爲法真無間道的見分,法智爲法真解脫的見分;類忍爲法無間的自證分,類智爲法解脫的自證分,如是種種印前智故,所以各各差別建立。二者,依觀下現前界的欲界及上不現前界的色無色界四谛之境,別別建立法類十六種心。十六心者,謂觀現前欲界苦等四谛,別立法忍法智八心;依觀不現前上二界苦等四谛,別立類忍類智(P841)八心。然論但舉欲界苦谛以爲法。第一現觀忍是指無間道,第二現觀智是指解脫道。如其所應,那現觀忍、法真見道、無間道見分觀谛,那現觀智、法真見道、解脫道見分觀智,不法自證分,因爲要有觀智才法,既無觀智所以不法。如是觀叁界四谛,斷見所斷的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爲相見道。百一十二者;欲界四谛四十,上二界四谛,一一除瞋,八谛減八,各有叁十六,所以總合爲一百一十二。對此如作較爲清楚的說明:苦法智忍緣欲界如,仿無間道見分,斷欲界惑。苦法智緣欲界如,仿解脫道見分,證欲界的谛理。苦類智忍緣上二界如,仿無間道見分,斷上界的煩惱。苦類智緣上界如,仿解脫道見分,證上界的谛理。苦谛是如此,余叁谛亦然。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此即依前緣安立谛二十六種止觀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說,各有四觀,即爲八心;八相應止,總說爲一。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于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此辨九心相見道。前辨行相見道,此廣布教道理。意即菩薩行者,在見(P842)道等不作此觀,但欲布教,所以說其差別。前相見道安立谛,有二種十六心的說法,現在這個就是依于前面的緣安立谛,法彼二個十六種止觀,所以二心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說等者,以前依觀能所取中,法忍法智八合爲四,緣如爲境,所以合爲四者,因爲其品類是相同的;類忍類智八合爲四,緣智爲境,所以合爲四者,因爲其品類是相同的。《瑜伽》五十八又一說:忍智合者,八忍合爲四,爲什麼?因都是屬于忍的一類;八智合爲四,爲什麼?因都是屬于智的一類,如是各有四觀,即爲八心。然與八觀相應之止,照道理說,亦應有八止。現不說有八,而總說爲一,這是什麼道理?要知于見道中,雖則是止觀雙運,並行不悖,而于見義觀順非止;所以這觀止就開合不同,即觀開爲八,止合爲一,止觀合說有九心,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已斷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P843)
以上所說,不管是叁心相見道、十六心相見道、九心相見道,一切都是依真之義而假說的。爲什麼?因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出的十六心以及斷諸隨眠,並不是實實在在是這樣的,要在真一心見道後,方得生起的;非在安立谛後,起十六心而安立的,分別所起的隨眠,在真見道中已斷了的。至于頌文偏說真見道,因爲前之真見道在于證唯識的實性,而後之相見道在于證唯識的法相,比較起來,二者之中初真見道勝,所以頌特偏說。
【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諸後得智有二分耶?有義:俱無,離二取故,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此智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故,說離二取。有義:此智二分俱有。說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又說此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而爲說故。又說此智現身土等,爲諸有情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甯有現身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回蘊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身體法,應非所緣,緣(P844)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由斯後智,二分俱有。】
此明二道爲二智所攝。前之真見道屬于根本智攝,因爲是無相的;後之相見道屬于後得智攝,因爲是有相的。然而講到後得智,現在我們所要問的,就是諸後得智,是不是都有二分?這有叁師解說不同。有師義說:後得智中見相二分俱無,爲什麼?因離于二取相的。若依此說,佛不說法,亦無十五界。有師義說:此後得智見分是有的,但沒有相分。什麼道理?《瑜伽論》說:此智品是有分別的,所以知有見分。聖智能親照諸法的理境,而此理境無相,所以知無相分。頌說離二取者,是約不執著說,並不是真的全無見分。有師義說:此後得智,見相二分完全俱有。《瑜伽》七十叁說:此智托真如爲質,變似真如相而觀,不能如實見真如性。所變真如就是相分,思惟之心就是見分,所以二分俱有。又破初師無見分說:此後得智能夠分別諸法的自相共相,能夠觀諸有情的種種根性差別,而後爲之說種種法的,由此可知見分非無。又破次師無相分說:此後得智能夠變現種種的身土——他(P845)受用身土,這就是變似色;爲諸有情說諸正法,這就是變似聲。假定不變現似色似聲等,那裏會有什麼現身說法等事?既然變似色聲,證知相分非無。再從反的方面證有相分說,…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