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完全都是以(P863)擇法爲體性的,爲什麼?因論說第六般若波羅密多是根本智,後方便等四波羅密多是後得智。有師義說:其余的雖沒有不同的解說,但第八願波羅密多,應說以欲、勝解及信爲它的體性,爲什麼?因爲願是以這叁法而爲自性的。前來所說都是克就自性而言,假使並及眷屬來講,一一波羅密多皆是以一切俱行的功德爲體性的。簡單的說,十度總以五蘊爲體。
【此十相者,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密多。一、安住最勝,謂要安住菩薩種性。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叁、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業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勝。五、巧便最勝,謂要無相智所攝受。六、回向最勝,謂要回向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謂要不爲二障間雜。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由斯施等十對波羅密多,一一皆應四句分別。】
此明十波羅密多相。所謂相,就是諸波羅密多的體相。什麼是十度的體相呢?要由七種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爲波羅密多。(1)安住最勝,就是要(P864)安住于菩薩種性當中,依五性言,須簡除其余的四性。爲什麼?當知若非菩薩種性的人,那所行的施等只能感得人天有漏及二乘的果,不能成爲無上極果的正因。(2)依止最勝,就是要以大菩提心爲所依止,假定離了上求下化的大菩提心,那所行的布施持戒等就都不能成爲波羅密多。如經說:一不發菩提心而行施等,是爲魔業。”(3)意樂最勝,就是對于一切有情,要有悲愍之心。換句話說,菩薩行六度,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利益安樂有情。前依止最勝,是與菩提心相應;此意樂最勝,是以大悲心爲根本,所以二者不同。(4)事業最勝,就是要具行一切事勝,假使不具行隨順度生所有事業,是則施等行寡,不能滿足無上菩提大果。(5)巧便最勝,就是在修六度的時候,要爲通達一切法性空的無相智之所攝受。如布施時,不見有施者、受者及布施的財物,叁輪體空。如經說:“不以色布施,不以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于相,名爲相智。(6)回向最勝,就是將修波羅密多所得的一切功德,全部回向無上正等菩提,不作其余人天或小果的資糧。前面的依止最勝,是約修習十度的動機說;現在的回向最勝,是約修習以後的歸趣說,二者是有所不(P865)同的。(7)清淨最勝,就是要不爲煩惱所知二障之所間雜。具有這七相的布施持戒等,才是真實的波羅密多;假定不是爲此七之所攝受的話,那所行的施等就不得名爲到彼岸了。根據前面的定義,分別施等是否就是波羅密多?這一一度皆應作四句分別。現在且以施度爲代表:(1)有是施而不是波羅密多,如離七種最勝所行的布施;(2)有是波羅密多而不是布施,如隨喜他施等;(3)有是布施亦是波羅密多,如依七種最勝而行的布施;(4)有非布施亦非波羅密多,如離七種最勝而行的戒等五度。明白了布施的四句,于余戒等波羅密多亦有這四句分別,例此可知。
【此但有十不增減者,謂十地中,對治十障,證十真如,無增減故。複次,前六不增減者,爲除六種相違障故,漸次修行諸佛法故,漸次成熟諸有情故。此如余論廣說應知。又施等叁,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故;精進等叁,決定勝道,能伏煩惱,有熟有情,及佛法故。諸菩薩道,唯有此二。又前叁種,饒益有情:施彼資財,不損惱彼,堪忍彼惱,而饒(P866)益故。精進等叁,對治煩惱;雖未伏滅,而能精勤修對治彼諸善加行,永伏、永滅諸煩惱故。又由施等,不住涅槃,及由後叁,不住生死,爲無住處涅槃資糧。由此前六不增不減。後唯四者,爲助前六,令修滿足,不增減故。方便善巧,助施等叁;願助精進;力助靜慮;智助般若:令修滿故。如解深密廣說應知。】
此明十波羅密多的不增不減。有人這樣問道:“爲什麼波羅密多但有十數而不增不減呢?”謂依所治所證而建立的。而于十地之中所對治的障有十,所證得的真如也有十,因而能治能證的波羅密多也就無增無減的唯有十數。其次分開來說:先明六度的無增無減,次明四度的無增無減。如有人問:“菩薩所應修學的前六爲什麼不增不減的但有六數?”所以唯說六者,其原因有六種:(1)爲除六種相違障故:衆生心中因有悭貪、毀犯、瞋恚、懈怠、散亂、惡慧的六種障蔽,菩薩行者爲了除去這六種的相違障,所以說有布施等的六度。(2)漸次修行諸佛法故:諸佛法就是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P867)共法等。爲了漸次修行而證得如是的佛法,所以說有布施等的六度。(3)漸次成熟諸有情故:謂菩薩于隨順化導成熟諸有情的過程中,爲了漸次使諸有情獲得利益解脫,特別運用這六度法門,而且即此六度法門已經足夠化導有情,所以說有布施等的六度。此叁種因,如余《攝論》等,廣說應知,這裏不必再爲煩說。(4)爲二道的因門:又,布施、持戒、忍辱的叁度是諸菩薩的增上生道。謂行布施,能感大財,多饒財寶;嚴持淨戒,能感大體,即尊貴身;實行忍辱,能感眷屬、一切有情,鹹來歸附。由富、勝形及多眷屬趣中增上,名增上生道;次,精進、禅定、智慧的叁度是諸菩薩的決定勝道。謂修精進,以善方便,能伏一切煩惱;修諸靜慮,以定發通,能夠成熟一切有情;修諸佛法,養成智慧,由此智慧,佛法得以成熟。有此叁德,名決定勝。諸菩薩道唯有這二種,假定缺了一種,那道就不得成就了。(5)爲利生斷惑門:又,前布施、持戒、忍辱的叁度是爲饒益諸有情的。怎麼知道?因爲布施波羅密多,施彼衆生種種資財,以給予饒益;持戒波羅密多,不損害、不惱亂彼諸有情,以給予饒益;忍辱波羅密多,能夠堪任彼諸有情,所加于自(P868)己的惱亂,決不因爲他對我的迫害,我就舍棄他,我仍行我饒益有情的事業。其次精進、靜慮、智慧的叁度是爲對治諸煩惱的,怎麼知道?煩惱是一股最強有力的反動分子,由精進力,雖還不能永伏煩惱永害隨眠,但已能夠勤修對治煩惱諸善加行,而彼煩惱不能傾動這善品加行。由修靜慮因緣,能夠永遠的降伏煩惱;由修般若智慧因緣,能夠永滅一切煩惱。前叁利生,後叁斷惑。諸菩薩道唯有此二,是故但有六數不增不減。(6)爲無住涅槃因門:又,由布施、持戒、忍辱的叁度,以大悲心而廣饒益一切有情,所以菩薩不安住于涅槃之中;及由精進、靜慮、般若的叁度,以大智慧而斷滅一切煩惱,所以菩薩不安住于生死之中。六度爲無住大般涅槃的資糧,亦即所謂無住涅槃之因。由此六種原因,所以前六波羅密多如是不增不減。如有人問:菩薩所應修學的後四,爲什麼不增不減的但有四數?要知六度之後唯有四者,那是爲了助成前六,使令修學圓滿具足的,所以不增不減的唯有四數。如分別說:方便善巧波羅密多助成施、戒、忍的叁度,菩薩行者爲了饒益有情,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的叁度,以攝受廣大的有情,但要完全饒益有情,(P869)須要運用種種方便善巧,所以方便善巧能助成施等。願波羅密多能助成精進度,謂由弘誓願力,能實踐精進波羅密多。力波羅密多能助成靜慮度,謂由思惟抉擇力,獲得最極殊勝的意樂,能使內心安住有所堪能,所以力爲靜慮的助伴。智波羅密多能助成般若度,謂由多聞、緣慮、修習的聞、思、修叁慧,引發靜慮,從靜慮中引發出世間慧,所以智波羅密多與慧波羅密多而爲助伴。上來所說六度、四度的增減,如《解深密經》,廣爲解說,當可了知,現在不勞多敘。
【十次第者:謂由前前引發後後,及由後後持淨前前。又前前粗,後後細故。易難修習,次第如是。釋總別名,如余處說。】
此明十度的次第。我們知道,十波羅密多最初是施,最後是智,它的前後爲什麼一定如是次第?這是有理由的。第一原因,是由前前引發後後,就是由于前一波羅密多,而能引發後一波羅密多,謂由布施等以引生戒忍等。第二原因,是由後後持淨前前,就是由于後一波羅密多,能使前一波羅密多獲得清淨。如要布施,必須持戒,持戒能使布施清淨,乃至由任持智波羅密(P870)多,能淨力波羅密多。第叁原因,是由前前粗,後後細的緣故。謂諸行中施行最粗,戒細于施,所以如是次第建立,乃至一切行中,智爲最細,故最後立。再就修習的難易說,行施最易,持戒較難,易者先行,難者後行,所以次第如是。至于釋波羅密多的總名及釋施等的別名,如其余的地方所說。《無性釋論》說:“釋總名者,施等善根最爲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名波羅密多。”釋別名者,如前所說。
【此十修者,有五種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叁、依止意樂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習十種波羅密多,皆得圓滿。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此門十波羅密多的修相應門。修此十度,約有五種:(1)依止任持修者,謂住種性的菩薩,于自體中,于所依中,具足一切佛法,悉能任持。以此種性修行施等,是名依止任持修。(2)依止作意修者,謂以勝解決定願樂等心,誓求無上正等菩提。以此作意修行施等,名爲依止作意修。(3)依止意樂修者,謂以無厭足的廣大意樂,起大慈悲憐憨一切有情,志期度脫是諸有情。(P871)用此意樂修行施等,是爲依止意樂修。(4)依止方便修者,有說是由無分別智攝受而修。實際就是在修諸度時,以無所得爲方便,了達叁輪清淨,如于施中,不見有施物、施者、受者的叁種分別。(5)依止自在修者,這是約佛果位上的六度說。如來對諸波羅密多的白法,本早已究竟圓滿,但爲了成熟廣大的有情,仍自由自在的任運修行施等,所以名爲依止自在修。菩薩行者依此五種修法而修,其所修習的十種波羅密多,一一皆能獲得圓滿。關于五修的行相,如《集論》等廣說,這裏也不再多論了。
【此十攝者:謂十,一一皆攝一切波羅密多,互相順故。依修前行而…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