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引後者,前攝于後,必待前故;後不攝前,不待後故。依修後行持淨前者,後攝于前,持淨前故,前不攝後,非持淨故。若依純雜而修習者,展轉相望,應作四句。】
此明諸度的自類相攝。講到十度的相攝,可說每一度每一度,都能攝于一切波羅密多的,爲什麼道理?因爲十行相資,彼此互相隨順的。依修前波羅密多行而引起後波羅密多者,我們可知前者能攝于後,因爲後者必待于(P872)前,然後方得成故。由此亦知後者不攝于前,因爲前者不待于後,自己就得完成的。依修後波羅密多行而持淨前波羅密多者,我們可知後者能攝于前,因爲前者要由後者的任持,始得清淨的;同時亦知前者不攝于後,因爲前者不能持淨于後的。若依純雜而修習等者,于中有純修與雜修之別,因而彼此展轉相望,應可作爲四句:(1)是施非戒,(2)是戒非施,這二者是屬于純修的。(3)亦施亦戒,這是屬于雜修的。(4)非施非戒,這是約不修度而說的。依此而言,是則一行爲純,諸行爲雜。因爲純雜不同,所以有此差別。
【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六所攝。開爲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此十果者,有漏有四,除離系果,無漏有四,除異熟果。而有處說具五果者,或互相資,或二合說。】
此明諸度的開合及五果的分別。這波羅密多實在說來,是有十種的,然而有的地方但說六者,這是什麼道理?應知有處說六不說十,那是因爲後四是屬于第六所攝,而本後二智合爲一的緣故。有的地方又開爲十者,那是將(P873)本後二智分開來講,以第六度攝根本智,而後四度皆是屬于後得智攝,爲什麼?因方便等皆緣世俗而生起的。其次講到這十度所得的果:約實而言,有漏與無漏各有四果。有漏方面,于五果中除去離系果;無漏方面,于五果中除去異熟果。然而有的地方說是具五果者,那是約有漏無漏相互資助說,即以有漏資于無漏的時候,得異熟果;以無漏資于有漏的時候,得離系果。或者有漏無漏二位合說,所以得五果。
【十與叁學互相攝者:戒學有叁:一、律儀戒,謂正迷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修證應修證法。叁、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此與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廣大,如余處說。】
此明諸度與叁學的相攝。先出叁學的名體,于中戒學有叁者:(1)律儀戒,以七衆戒爲體,謂正遠離所應遠離的一切品類惡不善法。(2)攝善法戒,以有爲無爲無漏善法爲體,謂正修證所應修證的力無畏等一切佛法。(3)饒益有情戒,以活動的叁業爲體,就是正式的去做利樂一切有情的事業。此菩薩(P874)戒與二乘戒有一部分是共通的,有一部分是彼此不共的,這從不共的一點上建立菩薩的學處殊勝。如殺盜淫妄的一切性罪,不論如來製與未製,犯了就是有罪的,聲聞人固然不現行,菩薩乘同樣也一定不現行,這可說完全是共同的。但關于遮罪的不現行,菩薩是與聲聞人不共的,如有在聲聞方面是犯的,而在菩薩卻是不犯;或有在菩薩方面是犯的,而在聲聞卻是不犯。像這種種,甚深廣大,分別起來非常衆多,如其余的地方,像《攝論》等所說。
【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叁、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緣、對治、堪能、引發、作業,如余處說。】
此明定學的四種:(1)大乘光明定,謂從定中發出無分別的慧光,照了一切大乘的理、教、行、果,名光明定。叁地名發光定,所以有人將此定配前叁地。(2)集福王定,王是自在的意義,菩薩在禅定中修集無量福德而得自(P875)在,如世間的國王,具大自在,有大勢力,能集多財,無有與此相等的。(3)賢守定,賢是仁慈,守是護,得此定的,能守護世出世間的賢善之法而不散失。(4)健行定,就是首楞伽叁摩地,十地菩薩與佛是雄猛無畏大精進的健者,健者所修的定最爲剛健,所以名爲健行定。此四的所緣,謂一切大乘教法,不論世俗行相或勝義實性,行相果相等,皆爲菩薩定心的所緣境。此四的對治,謂菩薩在定中,發出無分別智,遣除阿賴耶識中的二障粗重。此四的堪能,謂菩薩安住于靜慮中,能不受定力的拘限而受果,能隨其所欲的要到什麼地方受生,就到什麼地方受生,如是名爲堪能。此四的引發,謂由禅定的力量,能引發隨往一切世界自在無礙的神通。此四的作業,謂能振動等,就是可作十八種的變化。如余處說,就是如余《攝大乘論》等詳說。
【慧學有叁:一、加行無分別慧,二、根本無分別慧,叁、後得無分別慧。此叁自性、所依、因緣、所緣、行等,如余處說。如是叁慧,初二位中,種具有叁,現唯加行。于通達位,現二種叁。見道位中,無加行故。于修習位,七地已前,若(P876)種若現,俱通叁種,八地以去,現二種叁,無功用道,違加行故,所有進趣,皆用後得,無漏觀中,任運起故。究竟位中,現種俱二,加行現種,俱已舍故。】
此明慧學的叁種。叁慧的主要者,在根本無分別慧、加行慧。雖僅作相似的無分別觀,但能引發根本無分別慧,所以就從所引發而得名加行無分別慧。後得慧是從根本無分別慧所生的,帶相觀如,所以就從能生的,得名後得無分別慧。此叁慧的自性據《攝大乘論》說,離五種相以爲自性。“所依”謂叁慧是以非心而是心的東西爲所依的。“因緣”謂叁慧是以聞熏習及從聞熏習所起的如理作意爲因緣,“所緣”謂叁慧是以無我真如爲所緣的。行是行相,等是等于任持、助伴等。如是一切,如其余的《攝大乘論》處所說。像上所說的叁慧,在資糧、加行的初二位中就叁慧的種子說,悉皆具有,因爲具有法爾無漏種的;就叁慧的現行說,是即唯有加行慧,無根本、後得的二慧,因爲還未證到真如的。于第叁通達位就叁慧的現行說,有根本、後得的二慧,因于見道十五心中剛剛證得真如,是沒有加行的;就叁慧的種子(P877)說,叁者悉皆具有。于第四修習位若在七地已前,不論是種是現,都是通于叁種的,因爲七地已前,位位之中皆有無間、解脫及勝進道的;假使至八地已去,現行方面唯有根本、後得的二慧,無有加行,因到無功用的地步,不假加行而得勝進的,所以說無功用道,違加行故。然而一步一步的向前進趣,是用什麼慧呢?所有進趣都是用的後得慧,因爲于無漏觀中一切都是任運而起的。于第五究竟位中,若現若種,都唯俱有根本、後得的二種;至于加行慧,不管是現是種,在金剛道後的解脫道中都已經舍去了的。
【若自性攝,戒唯攝戒,定攝靜慮,慧攝後五。若並助伴,皆具相攝。若隨用攝,戒攝前叁,資糧,自體、眷屬性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精進叁攝,遍策叁故。若隨顯攝,戒攝前四,前叁如前,及守護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
此正解說叁學與諸度的相攝。假定是自性相攝,各舉其當體而言,那就叁學中的戒學唯攝諸度中的戒度,定學唯攝靜慮度,慧學攝最後的五度。假定是並諸助伴相攝,助伴理通于叁,叁學一一具攝十度。假定是隨作用互相(P878)相攝,戒學攝前布施、持戒、忍辱的叁度,因爲施是戒的資糧,戒是戒的自體,忍是戒的眷屬,所以能攝前叁。定學攝靜慮度,慧學攝最後的五度。精進總爲叁學所攝,因爲它能遍策叁學的。假定是隨相顯明其相攝,戒學攝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四度;攝前叁度的理由,如前所說,所以加攝精進者,由精進力勤加守護,令戒得以清淨。定學唯攝靜慮度,慧學能攝最後的五度。
【此十位者,五位皆具。修習位中,其相最顯。然初二位,頓悟菩薩,種通二種,現唯有漏。漸悟菩薩,若種若現,俱通二種,已得生空無漏觀故。通達位中,種通二種,現唯無漏。于修習位,七地已前,種現俱通有漏無漏;八地已去,種通二種,現唯無漏。究竟位中,若現若種,俱唯無漏。】
此明五位的現種相攝。此十波羅密多于五階位來說,二位中皆悉具足。不過比較起來,在第四修習位中其相是最明顯的,因通有漏無漏,而能無邊行的,所以經說:初地菩薩于檀波羅密最爲增上等,是即最顯義。然而(P879)在資糧加行的初二位,如果是頓悟的菩薩,種子通于有漏無漏的二種,現行則唯是屬于有漏。爲什麼現唯有漏?應知有一類的菩薩,在初二位中煩惱所知的二障種現,完全沒有伏滅,一直到達初地,才開始頓斷分別二障種現,名爲頓悟。所以于初二位中所修勝行,不論是種是現,唯是屬于有漏的。爲什麼種亦通于無漏?當知這是約法爾的無漏種說。如果是漸悟的菩薩,不論是種是現,都是通于有漏無漏的二種。爲什麼會如此呢?這因在地前已伏分別煩惱的現行,已得生空的無漏觀,所以通于無漏;但因俱生現起的煩惱猶還未能永滅,所以亦通有漏。在第叁通達位中種子通于有漏無漏的二種,現行則唯是屬于無漏。在第四修習位中如果是七地已前,若種若現,都通于有漏無漏的二者;到了八地已去,種子通于有漏無漏的二種,現行則唯屬于無漏。到最後究竟位中,不論是現行還是種子,統統唯是無漏的。
【此十因位,有叁種名:一、名遠波羅密多,謂初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尚微,被煩惱伏,未能伏彼,由斯煩惱不覺現行。二、名近波羅密多,謂第二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漸增,非(P880)煩惱伏,而能伏彼,由斯煩惱故意方行。叁、名大波羅密多,謂第叁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轉增,能畢竟伏一切煩惱,由斯煩惱永不現行。猶有所知微細現種及煩惱種,故未究竟。】
此明十度在因位中,有叁種差別不同的名稱——(1)名遠波羅密多:謂行菩薩道的菩薩,經過最初第一大無數劫的長時間,修行施等諸波羅密多,成就無量的功德善法;可是這時的施等波羅密多的勢力仍還非常的微弱…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