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牟尼是寂默的意思,謂善寂空有二邊,默契中道之理。
【雲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
此下廣顯前所說的頌文。怎樣能夠證得二種轉依?于中含有能證之因與所得之果二問。“十地”是明所經的位次,“十勝行”是明所修的因行,“十重障”是明所治的斷法,“十真如”是明所證的真理。由于這四種因緣,二種轉依果由此而能證得。
【言十地者: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屍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叁、發光地,成就勝定大發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五、(P855)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衆德水,蔭蔽一切,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如是十地,總攝有爲無爲功德,以爲自性,與所修行,爲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爲地。】
此廣明十地。所謂十地者:(1)極喜地,就是初地。因爲初登地的菩薩,最初斷除凡性而得聖者之性,具證我法二空的理體,不像二乘人唯證我空;由此能夠成辦利益自己及其他有情的兩種義利,內心生起極端的踴躍歡喜,所以叫做極喜地。(2)離垢地,菩薩在初地已離去了粗重的犯戒垢,具有清淨的戒行。到此第二地,更能遠離生起那個微細毀犯的煩惱垢,獲得戒波羅多圓滿,所以叫做離垢地。(3)發光地,此地菩薩成就勝定大法總持,因(P856)定力的深入,克服無明黑暗,從勝定發出無量無邊的勝妙慧光,所以叫做發光地。總持是中國話,印度叫做陀羅尼。(4)焰慧地,此地菩薩修習叁十七品等諸菩提分法,生起智慧的火焰,焚燒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薪皆爲灰燼,像火燒毀一切柴薪一樣,慧焰增加,所以名爲焰慧地。(5)極難勝地,菩薩所修的真智與俗智一個是無分別的,一個是有分別的,二者行相更互相違,彼此難得合作一致。所以初地到四地,如真智現前時,俗智就不現前;俗智現前時,真智就不現前,要想二智並觀,那是很困難的。登了五地的菩薩能夠合此難合的二智,使其相應相順不違,這是極爲難能可貴的,所以叫極難勝地。(6)現前地,此地菩薩觀十二諸緣起支,安住于最勝緣起智,能令般若波羅密多的無分別智現在前,親證緣起即空的如性,通達諸法緣起相,離一切染淨相,所以叫現前地。(7)遠行地,此地菩薩平衡的以真俗二智觀察,而且不加強有力的功用,到達了無相住的有功用行的最後邊際,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之道;再進一步,入于八地,就是無功用行,與第八清淨地共相鄰接,已遠行到與八地相距不遠,所以名爲遠行地。(8)不動地,七地菩薩雖已能作(P857)一切相的無相觀,但還不能放棄有功用行,仍不得自然而然的任運而轉,因而也就不能說是不動。到了第八地菩薩,由于無分別智的任運相續,不特不爲有相有功用所動,且也不爲一切煩惱所動,所以名爲不動地。(9)善慧地,菩薩進入此地,就可成就微妙不可思議的四無礙解,以此法、義、詞、辯的四無礙解,而能遍于十方世界爲一切有情善說妙法。“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智慧妙善,所以名爲善慧地。(10)法雲地,謂總緣一切諸法的智慧,譬如遍覆虛空的大雲一樣,所以名爲大法智雲。“衆德”就是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等,猶如淨水,智能藏彼衆德,如雲層中包含著有水一樣,有能生彼最極殊勝的功能。蔭蔽一切如空粗重者,太空是廣大無量的,像衆生無始來的微細障,法智如浮雲,可以覆蔽這如虛空一般廣大的惑智二障,不使現前。充滿法身者,如大雲可以降注淨水,充滿虛空,法智能出生無量的殊勝功德,圓滿所證所依的法身,所以叫做法雲。如是像上所說的十地,總攝一切有爲無爲的功德,以爲其自性,亦即以能證智所證如而爲地體。有爲功德是指四智中的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因爲登地菩薩還在因位,所以不說成所(P858)作智及大圓鏡智。無爲功德是指每一地中所證的真如法性。爲什麼此諸階位皆名爲地?地是生長義,如大地的能生長萬法;又爲依持義,如大地的爲萬有所依持。能證正智、所證真如,皆能與所修行,作殊勝的依持,並令獲得生長,所以名之爲地。
【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密多。施有叁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戒有叁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有叁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進有叁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叁種: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般若有叁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回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謂變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此明所修的勝行。所謂十種勝行,就是十種波羅密多。第一布施波羅密(P859)有叁種:(1)財施,謂懷清淨無染的心,以種種的錢財或資生之具,施諸有德或貧窮無依的衆生,使他不受饑寒的痛苦而得身心的安樂。(2)無畏施,謂衆生遇到種種的的災害或其他什麼危險的事情,菩薩能以種種的方便,協助他解決困難,安慰他不要怖畏,使其除去內心怖畏的痛苦。(3)法施,就是以清淨無染的心,爲諸人類說諸法要,使令聽者得到法樂,增長自己的善根。第二戒波羅蜜有叁種:(1)律儀戒,就是佛教七衆弟子所受各種不同的戒,禁止衆生不作無意的一切惡業,離去種種的雜染諸法。⑵攝善法戒,就是修習一切善法,集諸一切的善根。⑶饒益有情戒,就是濟拔一切有情,饒益一切有情,毫不做有損于衆生的事情。第叁忍波羅密有叁種:(1)耐怨害忍,這是忍受衆生所給予的痛苦。謂發心的菩薩,爲了救拔苦海中的衆生,衆生不了解菩薩運用種種不同的方便,不特不接受菩薩的濟拔,反而時時給予菩薩的難堪,可是菩薩不因此而退屈自己利生的工作。(2)安受苦忍,這是忍受自然界所給予的痛苦。謂發心的菩薩,在廣大的自然界中去利益衆生的時候,雖然遭受自然界的風吹雨打,寒熱交迫,但菩薩一一都能忍受,而不退失自已的初(P860)心。(3)谛察法忍,謂發心的菩薩,以般若智慧審谛觀察諸法的實相,了達緣起諸法的空無自性,名爲谛察法忍。第四精進波羅密多有叁種:(1)被甲精進,謂發心的菩薩,爲了完成無上的佛道,特先修習六波羅密多,積集福智資糧,以助成精進,如軍隊上前線作戰,須要披起铠甲一樣,所以名爲被甲精進。(2)攝善精進,謂發心的菩薩,開始向菩提大道出發時,爲更積極的修諸一切善法,乃精進勇猛的不斷前進,如准備好了的軍隊,勇往直前的向前線出發一樣。(3)利樂精進,謂發心的菩薩,爲完成自利的事情,固然精進不已,就是爲利樂一切有情的事,也一樣的精進不息。第五靜慮波羅密多有叁種:(1)安住靜慮,就是在定中住心一境,身心得到輕安。(2)引發靜慮,就是從靜定中引發種種神通等的殊勝功德。(3)辦事靜慮,就是從定中引發起來的種種神通,能夠成辦種種利生的事業。第六般若波羅密多有叁種:(1)生空無分別慧,就是通達人空的智慧。(2)法空無分別慧,就是通達諸法空無自性的智慧。(3)俱空無分別慧,就是通達人法皆空的智慧。第七方便善巧波羅密多有二種:(1)回向方便善巧,這是從大智出發的,謂菩薩所作施等的種種善(P861)事,不是專爲自求,而是要回向一切有情的,所以不住生死。(2)拔濟方便善巧,這是從大悲出發的,謂菩薩在生死苦海中的種種活動,都是爲了拔濟諸有情類,即爲大悲心之所激動,而不安住于涅槃中。第八願波羅密多有二種:(1)求菩提願,就是無上佛道誓願成。(2)利樂他願,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第九力波羅密多有二種:(1)思擇力,力是堪能的意思,由于有思擇力,所以有勝堪能,正思抉擇什麼是應該作的,什麼是不應該作的。(2)修習力,由于有此修習力,所修靜慮有勝堪能,無怯弱性。或綜合二者說:思擇諸法而起修習,名爲力波羅密多。第十智波羅密多有二種:(1)受用法樂智,謂由前六波羅密多,成立不可思議的殊勝妙智,以自己所得的妙智在如來的大集會中,受用種種的法樂。(2)成熟有情智,謂由此殊勝妙智,觀察有情的根性,以六波羅密多去成熟有情,使之獲得解脫。受用法樂是自利,成熟有情是利他。
【此十性者:施以無貪及彼所起叁業爲性;戒以受學菩薩戒時叁業爲性;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叁業爲性;精進以(P862)勤及彼所起叁業爲性;靜慮但以等持爲性;後五皆以擇法爲性,說是根本、後得智故。有義:第八以欲、勝解及信爲性,願以此叁爲自性故。此說自性,若並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爲性。】
這是出十波羅密多的自體。第一施以無貪及相應思並彼所發起的叁業爲體性。此中主要的是無貪,因爲要于財等不貪,方能真正的施舍。第二戒以正在受學菩薩戒的那個時候,所有叁業行爲活動而爲體性。因菩薩對于菩薩戒,不論是在受的時候,或是在學的時候,都要運用到身語意的叁業的。第叁忍以無瞋等爲體性者,《瑜伽》四十二說:“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相續,是名菩薩耐怨害忍,即以無瞋及叁業爲性。若安受苦忍,即精進叁業爲性,若谛察法忍,即審慧叁業爲性。”第四精進以勤勇及彼所起的叁業爲體性。第五靜慮但以等持爲性者,等持就是叁摩地,雖爲別境心所的一種,可是現在專約定說,不通于散。至于後五波羅密…
《成唯識論講話(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