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雲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
這裏有一個問答,問的意思就是說:前面你不是說過了真如的體性,是平等平等,離開一切相的,爲甚麼現在又說前面這許許多多的差別的功德(P085)呢?答的意思更爲巧妙!就是說:不錯,功德實在雖然有這樣多,然而還是沒有差別之相,是平等一味。因爲同是一個真如,既然同是真如,當然是沒有差別,既然沒有差別之相,所以叫做無二。這道理你如果不懂,可說兩個譬喻給你聽。譬如波浪的相,雖然是有大小起落的不同,然而水的濕性是沒有兩樣的啊。又好像黃金的器物,雖然是有種種不同,钗钏瓶盤,而金性還是一樣的啊。“真如”的體相也就是這樣。
【複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此雲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P086)念,是故滿足,名爲法身如來之藏。】
這一段文,我們一看就知道,就是把前面所說過的意義,正反兩面來說明。先來說一個問題:你前面既然說真如是平等性,那麼,又有甚麼意義而說有種種差別呢?
答覆這個問題,就是說,因爲阿賴耶的業識生滅相來顯示的,怎樣顯示法呢?因爲一切法本來是沒有,完全是衆生的真心所現,實在是沒有絲毫的妄念;後來因爲有了這阿賴耶識的妄心,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就起了妄念。有了妄念,就生起了妄見,然後才見種種妄境,所以叫它是“無明”。假定心性不起妄見,這當然就是大智慧的光明義。
設若心中起了一種妄見,那所見的都是幻境,如翳目見空花一樣,全是虛假,而真實的境界他當然是見不到的。如果心性能離開妄見,這就是前面所說的“遍照法界義”啊!
設若心中動了妄念,那他的知見就不是真實,因爲他所見的境界都沒有自體,既然不是常,並且又是苦;既不是真我,當然是不清淨,種種的熱惱(P087)衰變,那裏有絲毫的自在呢?其實說也說不盡,只好總說一句:超過恒河裹面的沙數以上的染汙。因爲對于這種意義說法,假使心性不動妄念,那就有超過恒河沙數以上的功德相義來示現。
若心又起了妄念,看見前面一切幻境,那又不能遍知法界,只能看見一少部分的幻境。由此我們就知道,一切淨法無量無邊的功德完全是一種真如心所現的影子,再沒有其他的妄念夾雜在其中,因此,一切功德統統都滿足了,所以才叫做“法身如來之藏”。
【複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密,攝化衆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于未來,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衆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谛,(P088)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爲用。】
上面講的是“真如體相”,現在來講“真如用”。真如的功用是怎樣呢?就是說,諸佛如來從前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發起大慈大悲的心,來修行種種的波羅密行,去攝受教化一切衆生;建立廣大的誓願,要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一切衆生統統都度盡了,並且亦不限定多少劫數。總而言之,盡未來際,攝取一切衆生同自己的身體一樣,但是還要不取著衆生的相狀。
這是甚麼意義呢?因爲能夠真真實實知道一切衆生同我自己的身體是一樣,真如佛性是平等平等,沒有一絲一毫的差別不同。因爲有這樣大方便的智慧,來除滅“無明”,得見本有的“法身”,自自然然有不可用心思和言說的種種業用,這就是“真如佛性等遍一切處”的證明。雖然是有這樣大的用處,然而沒有種種相狀可得。
這是甚麼原因呢?就是說,諸佛如來唯是無相的“法身”同一切功德所成的“報身”,叫做“智相之身”。這是第一義的真谛,沒有世俗谛的境界,當然是離開了種種有爲的施作。不過,但是隨順一切衆生,或見到佛的相(P089)好,或聞到佛的法音,就可以得益,所以叫做“用”。這個道理好像“皓月當空,千江皆印”。如果我們衆生的心水清淨了,菩提之影自然會顯現的。
【此用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記得嗎?現在所說的是“真如用”。然而此用又要分爲二種,第一是凡夫和二乘人所見的佛,是“應化身”。因爲不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各人自己六個識所變的“相分”,他們都是以爲見從外來,取著一切六塵的概念,所以不能完全盡知。
【二者,依于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爲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密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P090)無量樂相,故說爲報身。】
佛有叁身,前面講的是“應身”。現在來講“報身”,也有兩種,一是自受用報身,二是他受用報身。自受用是佛叁大阿僧祗劫所修的功德所得的報酬,這種法樂唯有佛自己受用,等覺菩薩也不能知道佛的境界,所以叫做“自受用身”。他受用是菩薩的功德各各所見的不同,二地菩薩所見的和初地菩薩不同,等覺菩薩所見的和十地菩薩也是不同,所以叫做“他受用身”。
現在要講到第二種,他們所依托的識不是前六識的“分別事識”,乃是依托第八阿賴耶的“業識”所見。是甚麼人見的呢?是從最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初地乃至等覺菩薩,他們自心所見的,這叫做“他受用報身”。
這種身色是無量,相也是無量,好更是無量,平常說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怎樣及得上呢?不但正報如此,就是所住的依報,也是無量種種莊嚴,隨所在都示現,那裏有邊際呢?當然是不可窮盡,也就沒有一定的齊限,隨其所應住的地方,都是常住不壞的。這樣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六波羅密無漏的善行所熏生的,以及不可思議熏習成就的,這種相好具足無量無(P091)邊,所以叫做“報身”。
【又爲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隨于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爲應身。】
應化身有叁種,一是“大化”,千丈之身;二是“小化”,丈六金身;叁是“隨類化”,如觀音菩薩叁十二應之類。所以凡夫所見的佛相是其粗色,隨其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衆生,所見的各各不同,而佛相也轉變成了異類的苦相。好像畜生見佛和象一樣,而提謂長者見佛又好像樹神,所以知道六道衆生見佛各各不同,這就是“應化身”。
【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于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
這裏分做叁類:(1)地前菩薩,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資糧四加行的(P092)菩薩,他們所見的佛相。因爲他們深信真如法性,所以知道佛的色相莊嚴等事,都是無去無來,那裏還有甚麼大小的齊限?都是依托自己的真心所現,怎樣離開得真如?然而地前的菩薩還是有分別心,因爲沒有登地證入法身。(2)初地菩薩能夠分身一百個世界去作佛,那所見的佛身真是相好微妙。(3)菩薩地盡,就是等覺菩薩,那才能夠究竟見佛圓滿的相好。設若到了業識通通都盡了,能夠攝相歸性,唯一平等的法性身那裏還見得有甚麼差別呢?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雲何能現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這裏假設一個問答,問曰:設若照你上面這種說法,一切諸佛的法身是離開了色相的話,那諸佛就是無相,既然是無相,那又怎樣能夠示現有色相(P093)呢?答曰:這個“法身”就是“色體”,爲甚麼法身就是色體呢?因爲它能夠現色。平常不是有一句話嗎?所謂“從本以來,色心就是不二”,因爲“色性”就是“智”啊!怎樣色性就是智呢?色體能夠用智慧去觀察是無形,那不是“智身”是甚麼?因爲“智性”就是“色”,所以叫做“法身”。又,法性是普遍到一切法上去,試問所現之色,有沒有齊限呢?隨心能示現十方世界,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也是無量,各各都是不同,那裏還有分齊呢?好像一室千燈,光光可以相照,不相妨礙啊。這一種事事無礙的境界,當然不是凡夫的心識能夠分別了知,因爲這是真如自在的功用。
【複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爲西,方實不轉。衆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爲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再來說說:我們切切不要誤會,“生滅門”和“真如門”把它分成了兩(P094)個。要想知道…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