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四:人爲財死,鳥爲食亡(1)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這句古語,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耳熟能詳,甚至在爲了獲取利益而不擇手段時,常常把它引作一個很冠冕堂皇的理由。
可是對于它的出處,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娓娓道來的,盡管它被很多經商者奉爲至理名言,像人生規則一樣執行。不過,如同英雄莫問出處,雖然它來無影,但是這樣的真理,但凡聽上一遍,便會深深地刻在心裏,任何時候都不會被抹去。
好像是一種本能吧,盡管我們一生下來連吃飯穿衣都不會,可一旦領悟到金錢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性時,就會喚醒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潛意識:在這個世界上存活,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倒不如赤裸裸點坦誠,人這一輩子,說穿了,就是爲錢而死的。你努力也罷,消極也好,或許做個百分百的拜金主義者,或許你“視金錢如糞土”,反正世俗衡量一個人一生是否成功的標准,終究還是以他所掙的錢多錢少來衡量。如果生活在古代,興許可以“一心只讀聖賢書”般潇灑于人世,但是在科技越來越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不管你想怎麼過活,都得老老實實地掙錢去。
查閱了很多資料,終于找到“人爲財死,鳥爲食亡”這句名言出自一本頗爲神秘的古籍《昔時賢文》。說它神秘,是因爲至今爲止,都無法得知這是哪位高人的大作,面世于何朝何代。
說白了,它確實有點來無影的味道。不過值得慶幸,它沒有去無蹤,否則不知又會“戕害”多少成功人士,令他們失去生命的目標,而碌碌無爲之終老。
經衆多史學家考證,《昔時賢文》,大約成書于清代中葉,作者不詳。文中吸收了中國曆代許多優秀格言,諺語等,敘述了爲人處世之道,內容豐富,言近指遠,押韻工整,易誦易記;曾在民間廣泛流傳,影響甚大,被奉爲“做人的准則,處世的法寶,交際的妙術,治家的秘訣”是一篇絕佳的啓蒙讀物。
而且除了“人爲財死,鳥爲食亡”這句經典的名言,此書中尚有“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爲貧”、“人貧志短,馬瘦毛長”、“有錢堪出衆,無衣懶出門”等諸多金玉良言。用最簡單明了的語言,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刻畫出一個道理,就是財富的占有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一邊自己爲自己不停地製造各種各樣的痛苦和麻煩,一邊不停地怨天尤人,責怪上天的不公,抱怨生活的不幸,妒忌別人的喜悅。因爲我們當下的生活,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換句話說,是你在設計你的生活,只不過,編劇、導演、演員、觀衆都是你。
因此我們必須很關注,怎樣才能使自己富有呢?
其實現在,我必須承認,我有些不快。一邊堆砌著這些文字,我的心底隱隱有些怨恨,有些埋怨,爲什麼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刻,父輩們沒能聰明地用《昔時賢文》這樣的真理來開發我的智慧。
于是我進一步從史料中搜索“人爲財死,鳥爲食亡”背後的故事。
話說古時候,有兄弟兩人,自幼父母雙亡,哥倆相依爲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好在天無亡人之路,過了幾年,老大娶了媳婦,成家立業,苦日子也到了頭。可能真的是只能共苦,無法同甘,連手足之情,也難免如此。就在生計漸漸轉好的時候,小夫妻倆開始想著法算計兄弟,最終哥嫂獨占了父母留下的一點薄産,把弟弟趕岀了家門,從此老二無奈地在外流浪。
一日,老二有幸遇到一只大鳥,大鳥對他說,在東海深處中有一小島,島上遍是金子和黃豆,我帶你到島上,你撿金子,我吃黃豆,但是天快亮時,你要及時提醒我,我們趕緊離開小島,否則我們兩個都要被太陽升起之時的萬丈光芒點燃燒死。老二點頭答應下來。如願按照大鳥的吩咐,果然發了一筆大財,窮小子時來運轉,成了當年當地數一數二的富翁。
老大看到老二發了財,百思不得其解,天天跟老二套近乎,老二被哥哥糾緾不過,不再計較當年所受的種種委屈,就把秘密告訴了自己的哥哥聽。哥哥聽了,心裏樂開了花,天還不黑就開始等那只大鳥的到來,等了好長好長的時間,終于等到大鳥飛來,老大哪裏還顧得上同大鳥說話,抓住大鳥的雙腳向東海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