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叁:恭喜發“財”(1)

  模塊叁:恭喜發“財”(1)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逢初一、十五,尤其像佛菩薩誕辰這些吉祥的日子裏,去寺廟裏燒香的人越來越多。無所謂信佛的,抑或半信半疑的,還有一些根本不信的;年老的不少,年輕的有時候居然更多;沒錢的經常來拜菩薩,有錢的來得更勤。總之,香火是越來越旺了,當然,這是在漢地繁華都市裏的寺院景象。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變得不太願意去寺廟。從公司搬到玉佛寺至今,已有六年了,期間只陪我的上師,一位西藏的活佛進去朝拜過一次。離這座千年古刹不過只有數步之遙,卻從心裏覺得它離我越來越遠。不爲別的,如果寺廟只剩下燒香拜佛的功能,雖然許願和祈禱是每種宗教都必有的形式,但它已離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六年才目睹明星隕落而得道開悟的佛“教”,越來越遠了。

  沒必要否認,每個人都是爲了滿足自己的願望去祈求的,只不過想要達到的願望各有不同。無論男女老少,隨便來自何處,不管是求升官發財後飛黃騰達、還是希望一家老少四季平安,當其面向佛菩薩而虔誠一拜的時刻,其實是沒有分別的。因爲我們所渴求的,都是幸福而快樂的生活,盡管理由和方式可能多種多樣,但是殊途同歸。

  好幾千年了,從這個星球有“曆史”這個概念以來,各種膚色的男人和女人都在爲追求快樂而尋求一個適當的規範,哲學家、神學家、宗教學家、心理學家,都在費盡心血地研究快樂與人性的關系。可是,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沒有解答的題目。

  有些事,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不可以當成不知道,可知道了又能怎樣?還不如不曾知道……

  比如,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一種快樂的生活,而並非享樂。

  快樂和享樂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是人們常常容易將它混淆,就像願望和欲望,其實動物和人類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動物是爲了欲望在生存,而人類是爲願望在生活。

  只不過生意人想要祈求的似乎特別多,也許是負擔太多了吧。

  在《增支部》(注1)中的《鴦覺經》中,佛陀把人類分成叁種:

  1. 盲人:這種人不知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不知如何獲得新的財富,他們也無法區分道德上的好壞。

  2. 獨眼人:他只有一只金錢眼,而無道德之慧眼。這種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和創造新財富;但不知道如何培養好的道德品質。

  3. 雙眼者:他既有金錢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財富增長,並獲得新財富,又能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這段經文最美妙之處,就在于它只對有一只金錢之眼的人進行了生動的描繪,相反有道德之慧眼而無金錢眼的人並未被單獨列爲一類人,因爲以生命而言,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遠比對單純的道德追求更有實際價值。

  如此“現實”、如此“功利性”的概念,似乎不應該出現在聖潔的佛經之中。

  我們畢竟生活在七情六欲的社會,所以想要發財其實也是一個很虔誠的願望,就算是離世修行的出家人,也要接受世間財物的供養。而不食人間煙火,不過是個很浪漫的童話。我這樣說,並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

  無可否認,在釋迦牟尼成佛以前,還是身爲太子的時候,對世間的財富是抱著否定、厭惡和棄離的態度,否則也不會將自己隱形在深山老林,度過六年極度困苦的時光。

  我們很難揣摩出太子當時的心態,究竟是何等的大願讓他做出放下一切,從一個尊貴的太子變成一個靠乞食維生的沙門。

  而且他還不同于當時常見的托缽乞食的沙門,畢竟他們不會虐待自己的身體;甚至隱居在恒河邊的苦行僧也比他強,至少他們再怎麼克製自己的食欲和貪念,也不會將自我的軀殼壓製到奄奄一息。

  後來,成佛之後的釋迦牟尼曾經向弟子們回憶他這段常人難以想像,更不可能忍受的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