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五:道谛--在感恩中體驗佛性(2)
人們在生死輪回中也是如此,只要我們還不能夠找到通往解脫之路的標記,我們就是迷途者,而佛陀的教法就是一塊清晰無誤的指路牌,明確地給我們指出解脫和自由之路的方向。但是人們仍然習慣于執著地走向痛苦更深的泥濘小路,那是因爲我們在通過輪回這片生命叢林時,早就被由各種宿習和陋識編織成的蜘蛛網牢牢地纏住。而我們情願,被困在網中央。
要人們改變行爲,改變思想和行動的習慣模式,的確是非常之困難,尤其是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時。
去年的四月,在叁亞美麗的蜈支洲島上,我應邀爲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做一次主題爲“StepUp”(更上一層樓)的團隊訓練,此次訓練的對象都是該企業在大中華區的高級主管,他們來自不同的城市,北京、上海、香港、臺灣、新加坡,都是負責該區域業務的主要核心力量。總結一下,他們是一群“血統純正”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
第一天下午的戶外訓練,我們結合南中國海的秀麗風景,在海島上實施了一個名爲“生命之旅”的訓練項目。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要團隊中的所有成員蒙上眼睛,手牽著手走過一段我們事先精心設計好的路線,包括崎岖不平的山路,雜草叢生的椰子林,會讓你一腳深、一腳淺的細密的沙灘。
正常情況下,一個健康的成年人走完這樣一段路程,不會有任何難度;但是要在看不見的情形下和團隊中的夥伴一起摸索前進的方向,卻並非易事。當然每走過一段,我們都會隨機從團隊中抽取兩名夥伴,摘下眼罩擔任向導,用他們的眼睛帶領團隊走出困境。怎樣成爲一名合格的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兩者之間的心態如何成功地轉換;學會在感恩和互助中,一起攜手走過生命的沼澤;便是這個項目需要參與者在行進過程中用心體驗的深刻含意。
一圈走下來,讓先前還不以爲然的精英們氣喘籲籲,個個滿頭大汗的直歎不容易。在大家分享各自的感受時,來自新加坡的John道出一番十分感人的心聲:“不知道各位怎麼想,剛開始時,我覺得滿有意思的,抱著一種好玩的心態參加。可是在黑暗中走了幾步之後,便很有些緊張,再加上耳邊浪花在不停地拍打著礁石的聲音,那是一種完全沒有把握,需要依賴別人的感覺;當我成爲向導之後,雖然隨著視力的恢複心情不再緊張,但是任務卻更加艱巨,我要不停地告訴其他夥伴小心頭頂的樹枝、腳下的碎石,尤其是過那個小山洞時,指揮大家幾乎要匍匐著前進。很累,不過很有領導人的成就感,呵呵。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完全看不見時,你才發現身邊夥伴的每一句話都很重要,尤其是向導的指示,聯想到我們在工作中都會爲自己的經驗、資曆感到自滿,常常忽視別人善意的提醒,總認爲自己的抉擇都是正確的。其實在公司的運營中,我們就像被蒙上眼睛的人,因爲我們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清楚地“看見”事務下一步的發展變化,我們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的方向”,我們更需要用心聆聽同伴的意見。”John的道白,引起了大家心領神會的掌聲。看得出來,那個下午精英們最大的收獲,就是暫時忘卻自身的“偉大”。有時候閉上眼睛,用心靈的耳朵去聽這個世界,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天籁之音。
所以假如一個人要克服一些世間生活的深重憂惱,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在,他就必須逐步從似乎親切和意氣相投的事物中轉變過來,進入曆劫諸佛走過並由他們指出的道路──中道。
沿著中道一步一步地前進,他就能達到目的地──自由(解脫)。他不能一次就得到所有的自由。大海是由涓涓之滴而形成的,佛陀的法和律也是一樣,是通過逐步修養,逐步實踐再逐步成爲習慣的。
從早期的佛典中,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佛陀不是一位學習過右或過左的老師,因爲他的道路是筆直而究竟的。他避免了各種極端,不管是自我縱欲,還是自我受苦,是常見還是斷滅,是無因論還是宿命論,或者其他任何走向極端的主張,佛陀都一律避免。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他在初次說法——四聖谛中所講的“中道”。這是指導人類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一種教義,不帶任何成見、偏執和感情。這是全部由佛陀教導的積極有效的重要方面。此種教義不只是思想、哲學和推理而已,因爲道的每一種因素在生活中都是實際應用所需要的。掌握生活的真正意義,其惟一目的是從束縛人類心靈的煩惱中獲得解脫,這就需要“道”的因素。